
红棉立交——广州好人文明交通志愿服务队八一巡礼
池朝兴
2025年8月1日
八一之晨,暑气蒸腾如沸。天河立交桥下,车流卷起阵阵热浪,人潮裹挟着南国不歇的暑气奔涌。就在这喧腾的十字街心,吴志刚一身红棉老兵马甲立于人海车流之中,如一面不褪色的旗帜。他身后站着广州好人文明交通志愿服务队——何卫红、覃兆福、池朝兴、徐桂容、龙汝明——这些名字如同散落于尘世的星子,在都市腹地无声闪烁。
吴志刚腰背挺直如松,挥臂指引的手势刚劲如刀裁开混沌。那姿态是从军人灵魂深处升腾的庄严;是警徽烙在骨血里的印记。虽已脱下警服,他依然将“转岗不离岗,退休不退质”的誓言刻在每一个手势里。车流如时代的洪流,而他如中流砥柱,把半生荣光凝成此刻的坚守。
热浪中,何卫红将父亲何能驹的著作《勤奋人生永向前》递到众人手中。书页间墨迹深沉:“奋楫扬帆,勇往直前,不畏挑战,步履不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老兵箴言,竟似专为眼前这群人落笔——龙汝明四十六年为街坊义务修理门窗电器,只收一句“谢谢”;覃兆福带着伤痛在社区督导垃圾分类,疫情期间更如哨兵般守护邻里安康;徐桂容在照顾两个脑瘫患儿与瘫痪公婆的间隙,仍将人道精神织入城市救援的经纬。书页翻动声里,几代老兵几代志愿者好人的精神血脉汩汩奔流。
池朝兴立于斑马线旁,七十六岁的胸膛里搏动着一颗术后还未痊愈的心脏。退休十多年来,他一直热心坚持为社区为社会做公益,在关心下一代、文明交通维护、红色宣传、关爱残疾或孤独老人、人大代表民情联络等等方靣奉献力量,发挥余热。他看见汕头口音的老人载着孙儿在车流中茫然四顾,立即上前引路,手势温和如引渡迷舟。转头又见一位衣着整齐的父亲载着孩子,两个人均未戴头盔,轻语相劝:“为了他人,为了孩子,为了自己……”那父亲面颊飞红,慌忙扣紧头盔——金属搭扣的脆响,在池老心头敲出清亮的回音。他额角和上身沁汗。上衣湿透了,却如红棉根系深扎大地,为文明广州迎接全运的盛典站定有意义的岗哨。 日头炙烤着柏油路面,吴志刚的警魂却在红棉马甲下苏醒。他眼前车流忽而化作数据洪流——那是他半生征战的另一个战场。六年间他率反诈“党员突击队”深入社区,劝阻止付两百余人,挽回三百二十五万元损失。此刻立交桥上的每一次挥手,都延续着当年守护群众“钱袋子”的执念。当陌生来电如暗箭袭来时,他提炼的“一分析,二咨询,三打110”口诀,曾如盾牌般护住多少颤巍的手。
为了这个不能忘却的日子,众人列队于“激情十五运,文明新广州”队旗前。红棉马甲映着金晖,如一片燃烧的晚霞。快门按下的瞬间,吴志刚看见更辽阔的图景——龙汝明俯身为老工友理发时银剪闪动的微光;覃兆福在疫情卡点挺直的脊梁;徐桂容推着脑瘫患儿穿行花城时轮椅碾过的辙痕。他们从军营、警营、好人队伍中走来,终在街巷阡陌间站成新的界碑。
队旗在热风中翻卷,上书“文明交通”的字样被汗水浸得愈发清晰。所谓城市文明,岂是缥缈的宏大叙事?它被这些平凡而坚韧的手掌日复一日擦拭、抚平、修葺——在迷途者的指端,在未戴盔的父子头顶,在滚烫的柏油路上每一道步履的刻痕里。
当一道道热浪掠过天河立交,红棉花影漫过钢筋桥墩。这些老兵和好人不曾察觉,他们已将自己活成何能驹书页间的注脚:“生命的长征从无坦途,唯有用脚步亲吻滚烫大地,方知远方所在”。只要灵魂的旗帜依然高擎,再微末的岗位也是烽火台,再细小的步履也在丈量精神的海拔。
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一起来更精彩!
红棉灼灼处,便是征途。
【作者简介】
池朝兴,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及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地》等。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家平台主编,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海珠区作协、荔湾区作协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