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惊风雨,诗书两谪仙》
——李白《上阳台帖》的历史钩沉与艺术价值考析-- 任进强
几年前写过一篇简评李白《上阳台帖》书法的小品文《剑气纵横处 醉墨化云霓》,友批:“以偏概全,意犹未尽”。想来亦非多事,故今从诗书考证入手,再论宝帖以还友愿。
一、历史背景与创作缘起:盛唐气象下的文人交游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结束了短暂的宫廷生涯,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观,欲访故交司马承祯。这位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不仅是李白的知音,更在开元十三年(725年)初遇时盛赞其“有仙风道骨”,列入“仙宗十友”之列。然而三人抵达时,司马承祯已逝,唯留山水壁画悬于观中。睹画思人,李白挥毫写下四言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这一创作场景折射出盛唐文化的多重维度:
1. 宗教与艺术的交融:司马承祯身兼道士、画家、书法家三重身份,其壁画艺术激发李白的创作灵感,体现唐代文人“三教合一”的思想特质。
2. 诗书同源的传统:唐代士人普遍兼具诗文与书法造诣,李白虽以诗名世,但其书法师承张旭,草书风格“飘然有仙气”,与诗歌的浪漫主义气质相呼应。
3. 文人交游的典范:李白、杜甫、高适的结伴寻访,构成中国文化史上“太阳与月亮相遇”的经典时刻,而《上阳台帖》恰是这场伟大邂逅的物质见证。
二、书法艺术特色分析:狂逸天成的笔墨语言
作为李白唯一传世墨迹,《上阳台帖》以草书25字展现独特艺术价值:
1. 用笔的时空密码
纵放自如的节奏:起笔侧锋切入如“山”字竖画劈空而下,收笔处放锋外拓,形成“高”“万”等字的开张之势,暗合杜甫“笔落惊风雨”的诗评;
材质与工具的争议:徐邦达指出其用笔“粗率肥厚”,疑似宋人散卓笔特征,与唐代鸡距笔的硬毫特性相悖,成为真伪论争焦点。
2. 结体的美学突破
参差跌宕的空间:字间疏密对比强烈,“物象千万”四字大小悬殊却气脉贯通,打破晋唐法度束缚,体现李白“不师古”的艺术宣言;
情感外化的形态:末行“太白”落款笔势骤收,与正文的奔放形成张力,恰似诗人从激情澎湃归于怅然若失的心理轨迹。
3. 章法的意象生成
全帖通过墨色枯润变化(如“清壮”二字枯笔飞白)与行轴摆动,营造出“山高水长”的视觉韵律。元代张晏跋文称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恰与宋徽宗“豪气雄健”的评语形成时空对话,印证了作品“诗书一体”的美学特质。
三、真伪争议与学术论辩:跨越千年的鉴藏风云
围绕《上阳台帖》的真伪问题,学界形成两大阵营:
支持派以启功为核心,提出三重证据:
1. 流传谱系完整:从宋徽宗瘦金题签、贾似道收藏印到张伯驹捐献记录,千年递藏脉络清晰;
2. 笔墨气质契合:书风与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高度统一,元代欧阳玄赞其“文采风流六百年”;
3. 科技佐证倾向:近年纸张检测虽存争议,但墨色老化痕迹与唐代矿物颜料特性相符。
质疑派代表徐邦达则从技术细节发难:
1. 笔法时代错位:收笔散锋与唐代硬毫书写习惯不符,更接近宋代散卓笔效果;
2. 落款惯例冲突:古人自称多用名讳,“太白”为字号却作落款,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署名的礼制传统相悖;
3. 文献记载缺失:《宣和书谱》未收录此帖,直至清代方见明确著录,存在断代断层。
值得注意的是,两派争论实则触及艺术史方法论的根本分歧:前者侧重宏观风格与文献传承,后者聚焦微观技术实证。这种张力恰凸显了《上阳台帖》作为文化符号的复杂性——它既是物质性的历史遗存,更是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
四、历史意义与文化遗产价值
1. 书法史的坐标意义
该帖填补了盛唐文人书法的实物空白。相较于张旭《古诗四帖》的程式化狂草,李白书风更具即兴特质,为研究唐代“诗性书写”提供了珍贵样本。
2. 文物传承的现代启示
从张伯驹变卖房产购藏、抗战时期秘护国宝,到1956年捐公入藏故宫,其流传史堪称20世纪中国文物保护运动的缩影。毛泽东“礼品缴公”的批示,更赋予其“人民共有”的政治象征意义。
3. 文化认同的视觉图腾
在全球化语境下,《上阳台帖》通过《国家宝藏》等媒介重构传播,其“诗书合璧”的特质成为阐释中华文明独特性的典型范例。正如卷首乾隆所题“青莲逸翰”,它已然超越艺术本体,升华为民族文化基因的视觉显影。
《上阳台帖》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墨痕,连接着盛唐的浪漫与当代的凝视。在真伪之辩的学术迷雾中,我们更应关注其多维度的文化价值:它是李白“诗仙”光环下的书法侧写,是唐宋以降文人鉴藏史的微观镜像,更是中华文明“诗书画一体”传统的完美注脚。或许正如启功所言:“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作品时,真伪已不再是最重要的问题——它早已成为民族精神长河中的一座丰碑。”
附 后
站在支持派角度翻译并简析:李白《上阳台帖》四句诗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翻译:山势高耸,水流绵长,天地间万物景象万千。若没有老练的笔触,怎能将这清劲雄健的气韵描绘得无穷无尽?
简析:此帖是李白唯一存世墨迹,寥寥数语既赞自然之景壮阔,又颂书法艺术需功力深厚。用笔苍劲洒脱,与李白诗风的豪放不羁相呼应,短短四句尽显其对山水与艺术的深刻感悟,亦成书法史上的瑰宝。
作者简介:任进强,字天白,号甲骨乡人,著名中国书画鉴定专家、艺术评论家,全国著名诗人,书法家,篆刻家,收藏大家。中央电视台授于:CCTV 艺术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