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最后一课
在三原检察院工作的一年三个月,是段特别珍贵的人生经历。离开前,阮颖检察长特意安排了一场检察宣传调研写作辅导,让我和年轻同事们聊聊写作上的心得。这份心意特别暖,像是悄悄为我增添了几分分量,夜晚,躺在自家床上,辗转发侧,难以入眠,回想起来觉得特别感动
昨天是7月31日,下午3点的会议,阮颖检察长亲自主持,让整个场合显得格外郑重又亲切。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卢晓旺,还有二十多位青年同事参加了此次检察公文写作会议。
我以《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绘就检察精彩篇章》为题,和大家聊了聊——从对检察事业的热爱如何点燃写作的热情,到在忙碌的检察实践里慢慢打磨写作能力,再到珍惜机会好好讲好三原检察的故事。不知不觉就说了一个半小时,心里倒是挺畅快的。
之后,王琛、张馨玮、宋丹丹三位同事也分享了自己的写作感受,他们提到我之前对他们的新闻稿件多有留意和交流,还说了不少感激的话,听着心里暖暖的,特别感谢大家的认可。
检察官助理王琛在发言中说道:半年来,我在宣传写作上取得一点点微小成果,这份成果里,有黄老师多一半的付出。黄老师对稿件精心修改,在文章框架搭、段落起承,遣词用字精准性等等方面给予我很多帮助。黄老师指导我学会设置悬念,以倒叙方式引起读者兴趣。感谢黄老师教导和付出。
张馨玮在发言中说道:黄老师教我的重要一课,就是把握时间节点。一方面,对有明确时间要求的稿件,必须提前谋划。去年12月我们联合县教育局、池阳小学为举办宪法日活动,在活动前黄老师就让我根据流程拟好初稿并进行了修改,当天只需完善部分细节。这样既保证了稿件质量,又确保重要信息能第一时间发出,不误时效。
宋丹丹这样说道:黄老师带着我们一遍遍改稿子,抠标题、抠开头、抠例子、抠数据、抠逻辑。每一次改稿,都像是“头脑风暴”,虽然烧脑,但进步特别快。一篇通俗的稿件经过黄老师修改后,标题最终为《陕西三原:“检察+司法”联动开展社区矫正巡回检察监督》,很快发表在正义网上。
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最后一课》,我到现在还有挺深的印象。文章里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样子,都写得特别动人,字里行间全是法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尤其是结尾,那种安安静静的悲剧感,真是让人忘不了——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气写下“法兰西万岁”,最后只轻轻说一句“散学了,你们走吧”。没有大声的呼喊,可亡国的阵痛和对祖国的执念,全都潜藏于此了。
当然,我可不敢比韩麦尔先生,来听我分享的同事们也绝非小弗郎士。我们讲的内容不一样,国度也不同。我只是觉得,这次讲课,是我从事检察工作以来,做过的三百多场知识讲座或法治辅导里,属于我的“最后一课”罢了。
我既没有过人的智慧,也谈不上有多高的情商。在检察宣传这块领域,做出了一点让人欣慰的成绩,不过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钻研,看准新闻的节点,多琢磨多总结,再把每天坚持写作当成该做的事,笔耕不辍,慢慢才有了这些积累。
如今像豆包这样的人工智能越来越普及,对检察新闻写作来说,无疑是新的考验和挑战。我总想着多请教、多尝试,借着人工智能打开新思路,也和年轻同事们一起细细打磨、反复修改稿件,希望能让工作再上一个台阶。还好,检察日报、正义网等法治主流媒体上,三原县检察院的发稿数量和质量,确实有了不少新的突破。
回想这些年,我脚步曾踏过河南灵宝的街巷、洛阳洛邑的晨光,拂过福建福州的海风、漳州东山的涛声,也掠过辽宁丹东的界碑、四川南充的江雾。省内的渭南蒲城、宝鸡渭滨、陈仓、岐山、陇县,更是留下过无数与同行们围坐畅谈的身影。
在检察新闻这条路上,我与各地的朋友们以文为桥、以文会友,切磋琢磨,总像在春日的田野里捡拾星火——他们的经验是光,我的思考是风,一来二去便点亮了更多写作的灵感。那些走出去讲授法治、分享心得的日子,倒真像带着一份纯粹的执念在行走:不为旁骛所扰,眼里心里都是笔下的文字,仿佛要把对写作的热忱,化作一缕缕墨香,轻轻洒在每一个经过的地方。检察工作战线上,星转斗移30多个传球,我讲授300多场法治讲座和检察新闻写作辅导,与我莫逆之交的朋友无计其数,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遇见。
三原县检察院像一所浸润着成长印记的学堂,在这里的每个朝夕,都藏着心绪的起伏。有过独属于此的暖意与光亮,也难免遇着些让眉头轻蹙的时刻。如今我从这所大学“毕业”了,与这方天地作别,行囊里装满了沉甸甸的不舍,仿佛还有些未完的絮语,轻轻落在了风里。
这样的表达通过“心绪的起伏”“暖意与光亮”“眉头轻蹙”“未完的絮语”等意象,既保留了对过往的复杂感受,又以含蓄的笔触传递出不舍之情,避免了直白的情绪宣泄。
好汉不提当年勇,流水落花自有时。今年五月,给远在北京的兄长发了条信息,说起不想辗转打工奔忙的念头。他回得干脆:“见好就收,急流勇退。”道理都懂,我已六十六岁,已是奔七的人了。可真要在熟悉的检察新闻阵地上躺平“急刹车”,把日子彻底慢下来,心里头总像缺了点什么,不太是滋味。
武功县城小区外有处小广场,角落里常聚着些退休的老伙计、守家的长辈们,搓麻将的、玩“挖坑”的,热热闹闹。看他们算牌、出牌时那股子机灵劲儿,倒觉得个个都是心里透亮的人。只是这份热闹,我总融不进去,提不起太多兴致。
在县城里兜兜转转,能说上几句贴心话的朋友不多。从起初的不自在,到渐渐与这份闲淡和解,原是需要些时日慢慢浸润。自古便没有永远站在风口的将军,到了该把脚步放缓的年纪,便坦然歇下吧。
遇着晴好的日子,不妨携老伴儿四处走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让岁月在旅途里慢慢酿出些温润的滋味。或是在自家乡下的小院住下,晨听鸡啼,晚伴虫鸣,跟街坊邻里唠唠收成与家常,看炊烟在田埂上轻轻打个旋儿——这般田园闲趣,原是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温柔,细品起来,竟也满是清欢。
别了,司徒雷登!别了,三原的朋友们,谨祝你们事业如日中天,工作顺利,全家安好!
(2025年7月31日夜写于武功县检察院家属楼)
【作者简介】黄振涛,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曾执教中学13年,后在司法机关从事法治宣传30余载。退休后,被多家单位返聘。其笔耕不辍,50余首诗歌、20余篇散文散见于各类文学媒体,文风质朴清新,含蓄蕴藉,自有一番温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