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门口,永不磨灭的抗战丰碑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作者:邵高廷
在黄河晋陕大峡谷的南口,有一处地方,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承载着一段气壮山河的历史记忆,它就是河津禹门口。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禹门口处被两岸的龙门山紧紧束缚,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在80多年前的那场全民族抗战中,禹门口更成为了抵御日寇西进、保卫大西北的关键防线,一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在此壮烈上演。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了艰难的相持阶段。日军妄图突破黄河防线,进犯大西北,进而实现其吞并全中国的野心。
国民党新编第八师肩负起了守卫河防的重任,其中22团一营奉命坚守东龙门山以及禹门口。 12月20日,驻荣河日军开始了他们的阴谋。他们炮击对岸芝川镇,佯装渡河,实则暗中集结兵力。以联队腾田大队为基干,纠集伪军贾、马部共四五千人,像一群恶狼,觊觎着禹门渡口 ,企图发动突然袭击,撕开黄河防线的缺口。
12月25日拂晓,日军的进攻开始了。在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下,禹门口阵地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
日军身着白色伪装,踏着积雪,分两路疯狂突进。一路直扑东禹门渡口,一路猛攻东龙门山云中寺高地。
守禹门渡口的一个加强排,面对敌人的凶猛进攻,毫无惧色。他们依托简陋的工事,用手中的武器,向侵略者射出仇恨的子弹。密集的枪声在黄河边回响,与日军的炮火声交织在一起。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顽强抵抗,一次次打退敌人的冲锋。然而,由于敌众我寡,武器装备悬殊,经过激烈的战斗,这个加强排的全体官兵全部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黄河边的土地。 与此同时,进攻东龙门山云中寺高地的日军也遭到了顽强抵抗。守军利用坚固的工事和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他们发动了数十次进攻,都被英勇的守军击退。但是,日军的炮火太过猛烈,云中寺及关帝庙阵地曾一度失守。
面对危局,新8师朱振民副师长果断命令23团2个营由师家滩渡过黄河,从东龙门山侧向日军发起进攻。增援部队翻山越岭,兼程前进,不顾疲劳,迅速投入战斗。他们从侧翼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与坚守阵地的一营残部形成了对日军的夹击之势。
在激烈的战斗中,双方都拼尽了全力。阵地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战士们奋勇杀敌,有的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有的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鲜血染红了山岗,染红了黄河水。经过一场血战,终于在12月30日重新收复了禹门渡口及龙门山阵地。此役给日军以重创,粉碎了其进犯大西北的侵略计划 。
这场战斗,新8师阵亡官兵271人。他们大多是年轻的战士,有的刚刚新婚,有的还未曾见过自己未出世的孩子。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为了保卫祖国的山河,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禹门口。消息传出后,举国震动,国民党军政要员纷纷题词褒扬。民国28年,为了纪念国民革命军第61师抗日阵亡将士,在禹门口的石壁上留下了国民党军政要员题的巨幅石刻。“气壮山河”四个大字,是当时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林森亲笔题词,这四个字,正是对这场战斗中英勇将士们的最好写照。“精神不死”“伟绩千秋”“成功成仁”“气壮龙门”等题词,也表达了人们对英烈们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如今,80多年过去了,黄河依然奔腾不息,禹门口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场战斗的记忆却永远不会磨灭。1993年4月28日,河津县人民政府在禹门口修建了禹门抗日英雄纪念碑 ,让后人永远铭记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烈士们。原国民革命军新编第8师参谋长熊先煜先生参与了落成典礼,他的眼中饱含着对战友们的思念和对那段历史的铭记。 在新时代,我们站在禹门口,看着那雄伟的黄河,抚摸着抗日纪念摩崖石刻,仿佛能看到当年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身影,能听到他们的呐喊声和枪炮声。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保卫了家乡的土地,他们的精神如黄河水一般,奔腾不息,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生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踏着烈士们的血迹砥砺前行,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不畏困难,勇往直前。让我们铭记禹门口保卫战的历史,铭记那些英雄的名字,让他们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邵高廷,大学文化,山西运城河津人,现居陕西渭南合阳。曾任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军需工业学校临汾分校校长。现为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作家协会会员、【书香神州】驻刊作家。在【书香神州】“我的父母”主题有奖征文活动中,其作品荣获三等奖。业余时余喜爱用文字记录生活,笔触平实,从日常中感悟美好,传递正能量。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