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龙气冲霄惊帝座 凤命泣血动天机
诗曰:
"一局残棋定江山,双凤泣血破玄关。
龙气冲霄惊紫极,谁解其中生死缘?"
冯霜与苏明玦立于断龙崖巅,狂风怒号,地底龙吟愈烈。老丐自崖下纵身而上,枯手一扬,七枚铜钱悬空排布,竟成北斗之形!
"建文龙气,原寄于二玉珏之中,一阴一阳,相生相克。"老丐目光灼灼,"而今龙脉将崩,唯有双凤合璧,方可续此国运!"
冯霜低头看手中罗盘,磁针狂转不定,忽指苏明玦心口——原来她体内玉珏,正是龙气阴眼!而冯霜自幼佩戴的罗盘碎片,竟是阳眼所化!
尚书府追兵已至,箭如雨下。苏明玦忽展袖一挥,袖中飞出十二枚金针,钉入崖壁"十二长生位",厉声道:"姐姐,你我血脉同源,今日共破此局!"
---
第八回 紫禁城深藏龙影 钦天监夜演天机
诗曰:
"紫禁深深藏玄机,钦天夜演星斗移。
谁料百年风云变,尽在青囊一掌棋。"
冯霜与苏明玦潜入钦天监,欲查建文龙脉真相。夜半,监正徐光启(注:历史上真实人物,明代科学家)独坐观星台,忽叹:"北斗南指,龙气东移,此乃国祚将变之兆!"
冯霜现身,徐光启竟不惊,反取出一卷《天机录》,道:"当年刘伯温所留'钱龙镇运局',实为暂锁龙气,待真龙归位。而今局破,龙气四散,天下将乱!"
忽闻禁军马蹄声近,苏明玦急道:"快走!"徐光启却拂袖一笑,袖中飞出一枚浑天仪碎片,正嵌于冯霜罗盘中央——"此物可定龙气三日,三日内,必寻得建文遗诏,否则大明气数尽矣!"
---
第九回 孝陵血祭龙归位 双凤终解百年局
诗曰:
"孝陵深处血染衣,百年恩怨一朝毕。
双凤引龙归正位,从此江山换新机。"
冯霜与苏明玦夜探明孝陵,欲寻建文遗诏。陵中机关重重,二人依罗盘指引,破"九宫八卦阵",终至地宫核心。
忽见一具枯坐玉棺,手捧锦匣,匣上朱砂书:"朕之龙气,寄于双凤。"苏明玦颤手开匣,内藏半枚玉玺,上刻"天命所归"!
此时,尚书率兵杀至,狂笑:"得此玉玺,我可代天授命!"冯霜冷笑,忽将罗盘掷地,磁针崩裂,地底龙气冲天而起,整座孝陵震动!
老丐忽现,喝道:"双凤引龙,归位!"冯霜与苏明玦同时割腕,血滴玉玺,霎时金光大盛,龙吟震天!尚书惨叫,被龙气反噬,化作枯骨。
三日后,新帝登基,大赦天下。冯霜与苏明玦飘然远去,只留江湖传说——"双凤归隐,龙脉永固"。
------
后记:龙脉已定,传奇永续
《龙脉劫》至此终卷,然风水之玄、人心之变、命运之奇,却如江河奔涌,永无止息。
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源于我对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长久痴迷。风水之学,看似是罗盘转动、山水相济的术数,实则暗藏天人之道、兴衰之理。冯霜与苏明玦的故事,不仅是复仇与救赎,更是一场关于"天命"与"人为"的博弈。
一、风水为骨,人情为血
在构思时,我力求每一处风水局皆有典籍依据,如"九星锁龙钉"取自《撼龙经》,"钱龙镇运"暗合民间厌胜之术。但风水再玄妙,终究需以人性为引。冯霜吞罗盘以藏仇,苏明玦以金针定生死,她们的抉择,才是破局关键。
二、历史虚影,命运交织
将建文帝龙脉之谜融入故事,并非偶然。明初那段"靖难之役"的秘辛,本就充满宿命色彩。而徐光启的登场,则是想表达:在玄学与科学之间,总有智者能窥见平衡之道。
三、双凤归隐,余韵悠长
有读者问,为何不让双女主之一牺牲?因我认为,真正的解脱,不是以死证道,而是超越仇恨。冯霜与苏明玦最终选择隐退,恰如风水中的"藏风聚气"——锋芒敛尽,方得长久。
四、写给读者的话
若您读完此书,能对风水多一分敬畏,对命运多一分思索,便是我的荣幸。或许在某个月夜,您抬头望见北斗七星时,会想起那个"双凤引龙"的传说——天地虽大,不过一局;人心虽微,可撼山河。
—— 作者:成智 谨记
附:民间风水小考
书中"十二长生针"原型,实为闽南"钉魂针"巫术;"浑天定气"之说,则参考了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法。若有兴趣,不妨翻阅《地理人子须知》或《阳宅十书》,自有一番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