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湘潭抗日英烈传•将领篇
赵志超
梁鸿钧血染蕉山
梁鸿钧(1905—1945),1905年生于湘潭县射埠镇土桥的一个贫苦农家。年少时逃荒至广西钦州做工。1921年投身广东军阀邓本殷部当兵。1925年,邓本殷部被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击溃,梁鸿钧转投第四军。1926年随部参加北伐战争,转战至武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利后,他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1928年4月抵达井冈山,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历任排长、副连长。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与中央苏区建设、土地改革及反“围剿”战斗,逐步晋升为连长、副营长、营长。1933年10月,调任红五军团团副政委,抵达陕北后任红五军团(改编为第五军)团政委。
抗战全面爆发后,梁鸿钧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任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兵团保安司令部参谋处主任、延安警备司令部参谋长。1938年9月,受党中央派遣赴广东,次年5月任东江军事委员会书记,指挥东江地区两支游击队以灵活战术打击日军。1940年,将游击队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推动建立大岭山、阳台山抗日根据地。1942年起,任广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等职。1944年冬,转战粤中,筹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并任司令员。1945年2月,在新兴蕉山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围攻的战斗中牺牲,时年40岁。
笔者赞梁鸿钧诗云:
百战沙场铸铁骨,蕉山喋血耀千秋。
护民卫土身先死,浩气长存照九州。
王子良拓荒南泥湾
王子良(1911—1947),又名荣五、洪钰,出生于湘潭县分水乡(原较场乡)旗山村。父母早亡,少年时辗转雇工,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他从战士成长为指挥员。1932年执行打土豪任务,按人头公平分粮;长征中,让马让粮给伤员。1941年,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他身为特务团副团长,白天带领开荒、纺线,夜晚研究战术,舍身保护电台。1944年随三五九旅南征,率部强渡长江、激战大云山,救百姓于火海,离家咫尺却未归,言“鬼子赶跑再看爹娘”。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进攻中原解放军。王子良率七一九团作为后卫,阻击敌人。突围回到延安后,被任命为三五九旅参谋长。 1947年3月,胡宗南部大举进攻延安。按照部署,王子良与旅长郭鹏、副旅长徐国贤等率三五九旅,埋伏在延安东北70里的青化砭地区,待机歼敌。同月25日,部队向驻青化砭的敌三十一旅发起猛攻,全歼敌旅部和一个整团,活捉旅长李纪云及以下官兵2900余人。同年4月19日,在延川县永坪镇以北的新岔河新岔河战斗中,他率团副政委胡炎奎等到前沿阵地部署战斗,壮烈牺牲,年仅37岁。其遗物中有半截刻着“种田”的铅笔,印证了这位军中硬汉“天下太平种好田”的初心。
笔者赞王子良诗曰:
少辞畎亩闯秦川,血沃山河十四年。
未及归耕身已殉,清风犹记种禾田。
李炎光喋血淞沪
李炎光(?—1937),湖南湘乡人,投身军旅,成为五十七师三三九团团长。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李炎光率部奔赴战场。
淞沪战场形势严峻,日军凭借优势火力与装备疯狂进攻。大场作为战略要地,成为双方争夺焦点。李炎光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鼓舞全团将士士气。他指挥部队构筑防线,顽强抵抗日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势。面对敌人凶猛的炮火,战士们毫不退缩,与日军展开激烈的阵地战、白刃战。但因敌众我寡,武器装备悬殊,李炎光最终在大场之役不幸阵亡,为保卫祖国山河流尽最后一滴血,以生命践行了抗日救国的誓言。
笔者赞李炎光诗曰:
沪上烽烟满紫空,挥师喋血大场东。
将军一死惊天地,化作长虹泣鬼雄。
何集生坚守洛阳
何集生(?—1944),湘乡人,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后入南京中央军校高级教育班深造。以军人兼习政治,1926年随军北伐到达河南,任职军政两界。历任河南省第十区、第八区上校保安副司令,伊川县长。1942年12月,由伊川县长调任洛阳任县长,正当大灾之后,人民流离在途,何集生设法募捐放赈,筹款平籴,并订定以富养贫办法,救活灾民不下20万。他体格魁梧、健壮,许多人认为他“南人北相”。其诚心待人,实为一位十足的忠厚长者。
1944年4月18日,日寇强渡黄河汛滥区,由中牟西犯,日机终日飞临洛阳古城上空轰炸。何集生亲赴各乡,督导地方武力协助国军作战,构筑阻隔工事,救护伤兵。5月6日,日军进至洛阳近郊,洛阳各机关团体疏散一空,何集生率洛阳县政府工作人员想尽办法征集鸡蛋、猪肉、馒头、鞋袜等慰劳守备部队,激励士气,保卫孤城。
5月9日,何集生奉令率领团队出城游击,与敌人遭遇,击毁敌人辎重车一辆,俘获敌兵一名。日军大举进犯洛阳,局势危急,有人劝何集生撤离,但他严词拒绝,怒喝道:“洛阳军民数十万,县长率先逃遁,何以慰父老、安人心!”何集生积极组织军民积极备战,加固城防工事,鼓舞民众士气,誓与洛阳城共存亡。战斗打响后,他奔波于各个防御阵地,亲自指挥作战。尽管力量悬殊,但他和守城军民顽强抵抗,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壮烈牺牲。抗战胜利后,被公葬于洛阳西郊。
笔者赞何集生诗曰:
洛阳烽火照残垣,守土护民铸国魂。
巷战身隳忠骨在,千秋浩气震乾坤。
刘芸田浴血张家口
刘芸田(1906—1937),1906年出生于湘乡,早年投身西北军。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任第143师2旅4团上校团长,率部奔赴抗日前线。8月17日,在张家口外围,他主动向日军发起进攻。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他毫无惧色,冲锋在前,带领战士们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刘芸田身先士卒,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鼓舞战士们斗志。战斗中,刘芸田不幸中弹殉国,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1岁。他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爱国情怀与军人的担当,其英勇事迹被铭记于民族抗战的史册。
笔者赞刘芸田诗曰:
张垣浴血起烽烟,湘勇挥戈效昔贤。
取义成仁身不顾,青春长耀九州天。
2025年8月1日于莲城耘斋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曾任湘潭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副主任,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