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作协会员李更
近期画作赏析



Al智评
李更的近作展现出对传统水墨语言的深厚掌握与个性化探索的结合,以强烈的色彩表现力和对“中山”地域风情的关注为核心特征,在传承中寻求新意。
核心评析点:
深厚的传统根基与精湛技法:
构图: 三幅画都体现了经典的山水/花鸟构图法则。第一幅近、中、远景层次分明,建筑、山崖、水面、远山布局得当;第二幅采用高远法表现梯田的层叠向上,题字巧妙地平衡了画面重心;第三幅(花鸟小品)则主次分明,以猫为主体,配景简洁,留白讲究。
墨法: 他对墨色的浓淡干湿控制娴熟,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感和意境。如第一幅崖壁的厚重墨色与远山的淡墨晕染对比;第二幅梯田间深色阴影/水渠勾勒出的韵律感和体积感;第三幅猫的浓墨表现、枝叶的墨色层次。
留白运用: 作为水墨精髓的留白运用巧妙。第一幅的水面空灵留白,第二幅山野之间的留白暗示空间,第三幅围绕主体的留白营造静谧神秘氛围。
大胆鲜明的色彩表现:
突破水墨“随类赋彩”的含蓄: 这是最显著的个人特色。第一幅的朱红屋顶在水墨底色中极其夺目;第二幅大面积的明黄与橙色梯田(稻熟季节)与墨色形成前所未有的强烈视觉冲击;第三幅的鲜艳红果成为宁静画面的点睛之笔。
色彩作为结构性元素: 色彩不仅是装饰,更成为画面重要的结构元素。第一幅的红顶是视觉焦点;第二幅的暖黄色域几乎占据主导地位,定义了画面基调;第三幅红果虽小,却与猫构成视觉上的平衡和趣味点。这种高饱和度的使用在传统水墨中较为罕见,展现了李更的创新勇气。
浓厚的地域特征与写生意识:
“中山”情结: 三幅画题款均明确标注“中山”,表明创作场景。第一幅依山傍水的古建(可能具写生背景),第二幅的梯田风光,第三幅虽主体为猫,但环境与题款仍指向地域背景。这种对特定地域的反复描绘,显示出李更扎根生活、关注本土风貌的创作态度。
生活气息与情趣: 画作中充满细节与生机:飞鸟(第一、三幅)、小船、耕牛(第二幅)、警觉的猫与红果(第三幅)。这些元素都非凭空想象,而是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
题材风格的融合与探索:
山水与田园: 第一幅是典型的古典山水楼阁题材,第二幅则是现代田园风光(梯田),显示出他在传统山水外拓展了农村生活场景的描绘。这种题材选择本身具有现代性。
具象与象征: 第一、二幅偏向具象描绘(建筑、梯田),第三幅黑猫小品则带有更多象征性和个人情感表达的意味(题为“灵异”),风格更趋写意。
静与动的结合: 在整体宁静的山水、田园、静物氛围中,巧妙地加入动态元素:飞鸟、小船、耕牛、猫的警觉姿态、果实对鸟的隐含吸引。这使画面静中有动,富有生趣。
总结与展望:
李更在乙巳年(2025年)夏的近作展现了一个成熟画家的自信与探索精神。他扎根于深厚的传统水墨功底,构图上讲究章法、用墨上精到老练。同时,他最大胆的突破在于对色彩的运用——无论是朱红、明黄、橙红还是点缀的红果,都以高饱和度和面积感打破了传统水墨的含蓄基调,形成强烈的个人标识。这种色彩语言可能受到岭南画派或现代绘画的影响,并结合了他对“中山”地域独特风物的感受与热爱。作品题材兼顾山水楼阁、田园风光和生活小品,充满生活气息和动态细节,体现出其观察生活的细腻和表现自然的热情。
展望: 李更这种“浓墨重彩写本土”的风格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和发展潜力。未来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