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坐落于山西五台县的东北部。它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素有“金五台”的美誉。因其由五座山峰环抱簇拥,故而得名“五台山”。五台山相传乃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圣地。在中国,五台山是独一无二的,青庙与黄庙相互辉映的佛教道场。其鼎盛时期当属唐代,据《古清凉传》记载,彼时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而如今现存寺院共计47处。
佛教传入五台山,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时期。相传,汉明帝在位时,天竺高僧摄摩腾与竺法兰来到五台山(彼时称作清凉山)。他们发现此地留存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且山势与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之地)极为相似,同时还有文殊菩萨在此显圣的传说。
于是,二人决定在此修建寺院。寺院建成后,命名为灵鹫寺。因汉明帝笃信佛教,便在寺名前加了“大孚”二字。此后,北魏孝文帝时期对寺院进行了扩建。到北齐时,五台山的寺庙数量急剧增加,多达二百余座。

隋文帝时,又在五个台顶分别修建了一座寺庙。唐代,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僧侣人数达三千余人,名僧辈出。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全山僧尼更是多达万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 年),皇帝敕令内侍张廷训铸造金铜文殊像,放置于真容院(即如今的菩萨顶),并对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等十座寺庙进行重修。
明末,又对大塔院寺的大塔以及显通寺的铜殿塔等进行重建。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风格各异的青庙(汉僧居住)与黄庙(蒙藏喇嘛居住)。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区域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为台外。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步调查,全山有“青庙”(汉僧居住)97处,“黄庙”(蒙藏喇嘛居住)25处。现存寺庙中,台内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等、39座,台外有佛光寺、南禅寺等 8 座。

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不仅有青庙(由汉地僧人驻锡),还有黄庙(为蒙藏喇嘛修行之所),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并重的重要佛教道场。青庙与黄庙彼此相邻,携手共进,这种独特景象在四大佛教名山中独树一帜。五台山的主要寺院包括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以及黛螺顶等。
显通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占地面积广阔,历史渊源极为悠久,与洛阳白马寺声名齐名,素有“中国第二古寺”之美誉。寺内有一座铜殿,始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即公元1610年,铸造该铜殿共用铜10万斤,其外层还施以镀金工艺。寺中珍藏众多重点文物,1982年,显通寺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起更为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使命。

菩萨顶,乃五台山规模最为宏大的黄教寺院。相传,这里因是文殊菩萨的驻锡之地,故而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该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公元471-499年),历经各朝各代多次修缮。自明永乐年之后,蒙藏地区的藏传佛教信徒入驻五台山,菩萨顶自此成为五台山黄庙之冠。清朝时期,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数次莅临五台山朝拜,并在菩萨顶驻跸,还赐予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信。
塔院寺,其前身乃是大华严寺的塔院,因院中那座引人注目的大白塔而得名,如今已成为五台山的重要标志。该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经各朝各代多次修缮与营造,明代时又进行了重建。据相关记载,大白塔内珍藏着由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此外,塔院寺中的文殊塔,相传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发舍利。

黛螺顶,最初名为佛顶庵。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至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期间,它曾被称作大螺顶。直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才正式改名为黛螺顶,并沿用至今。清朝诸多皇帝大多尊崇佛教,多次前往五台山朝拜。后人将登上黛螺顶朝拜文殊菩萨的行为,称作“小朝台”,民间一直流传着“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的说法。此外,五台山还有南禅寺、殊像寺、罗睺寺、万佛阁、十方堂、广化寺、龙泉寺、南山寺、金阁寺、竹林寺、普济寺、尊胜寺、佛母洞等众多寺庙。
文殊菩萨道场的由来,在佛教经典中有明确记载。《大方广佛华严经》里写道:“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
从往昔至今,诸多菩萨皆于此处止息安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一众眷属,共计诸菩萨一万人,常居于此,演说佛法。”
《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云:“尔时,世尊又告知金刚密迹主,在我灭度之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为大震那。其国中有山,称作五顶,文殊师利童子常游行居住于此,为诸众生宣说佛法。”中国在古代被称作震那国,而五台山正处于印度的东北方。

上述两部经书中提及的“清凉山”“五顶”山,其五台山五峦高耸、气候清凉的特点与经文描述高度契合,故而佛教徒将五台山认定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象征着大智慧,其法身形象多样,依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五髻文殊。通常,其右手握持“智慧剑”,寓意以智慧之剑斩断烦恼之结;左手所持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着智慧的思维。
五台山不仅是声名远扬的佛教圣地,更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据《名山志》记载:“五台山五峰巍峨耸立,直插云霄,山顶之上并无林木,仿若垒土而成的高台,故而得名五台。”五台山地处太行山系北端,横跨忻州市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以及定襄县,周长可达五百余里。由于山上气候常年寒凉,即便在盛夏时节,也丝毫不见炎暑之气,因此它又有“清凉山”这一别称。
秉持修心与礼佛之心的禅樾及皈依者,每年都会前往五台山虔诚修习佛法。来自全国各地大小寺庙,乃至其他三座佛教名山的僧人、法师们,不辞万里、风尘仆仆赶赴五台山,交流佛学。这使得五台山山门终日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文殊菩萨心怀广济众生之宏愿,于大千世界化身无数,以智慧超凡著称。

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除五爷庙供奉的广济龙王菩萨外,殊像寺与黛螺顶同样闻名遐迩,其中供奉着象征五方文殊智慧的神像。殊像寺殿内,正面矗立着高大的金漆木刻三大士像——观音、文殊与普贤,还有诸多金、玉、翠质的小佛像。殿内两侧,各有一座三层重檐、高达两丈余的八角形楠木万寿塔佛龛。五台山如此丰富多元,让五湖四海的信徒皆能有所求、有所信、有所获。
常言道,净心虔求,心诚则灵。踏上五台山后,切不可浮躁,亦不必焦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若对五台山毫无了解便贸然前往,恐怕会事倍功半。

五台山乃一方净土,引得人们不辞辛劳、远道而来,或求财运亨通,或求学业有成,或求平安顺遂,或求事业兴旺,或求姻缘美满,或求前程似锦。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愿每个人皆能得偿所愿。
五台山朝台存在两种形式:其一为大朝台,需登上五个台顶;其二是小朝台,只需登上黛螺顶即可。值得一提的是,小朝台乃是当年乾隆皇帝所选择的朝台方式。在黛螺顶内,不仅留存着乾隆皇帝亲手栽种的松柏,还有其亲笔题写的碑文,这些历史遗迹为黛螺顶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事实上,五台山各殿宇中所供奉的每一尊神灵菩萨造像,皆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然而,由于宗教场所存在特定的纪律与禁忌,故而不便以照片的形式将其展示出来。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圆寂之后,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颗舍利子,并据此铸成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散布于广袤的大千世界之中。

在中国,共有十九座这样的佛舍利塔,五台山有幸得其一,便是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大白塔” 。
当您来到此地,便能真切感受仓央嘉措那流传千古的动人诗句:“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月,我轻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