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贵茶公司提供1.1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并为11套旅居农房提供展示柜,支持久安乡旅居农房联建工作,该公司员工冯政翔参与管理,合作销售精品茶叶。政企携手,让古茶香飘进乡村新图景,久安乡的故事正在新时代的农舍里重新发芽。

古茶树的馈赠:历史烟云 草木重生
“煤山变矿山,矿工变茶农,黑色变绿色。”
久安乡山峦起伏,地力肥沃。1.2 万株百年以上的古茶树静静矗立,其中19株已成为两千年以上的古茶树。这些古茶树吸饱了山野气韵,攒足了天地精华,见证了沧海桑田、日升日落,最终把故事泡进茶盏中。
久安曾是贵阳市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而煤矿过度开采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个新兴的茶乡脱颖而出。曾名为“马王庙”的土地正续写新的传奇,而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庙宇,是沈万三带着船队沿茶马古道南下贸易的重要驿站,在此地分装久安的云雾茶,远销至滇、桂乃至东南亚。2011年贵茶集团入驻了这片承载过厚重工业记忆的土地,从煤矿图腾向绿而生。而如今走向海外的贵茶更以创新和技术赋能,开发了抹茶及其副产品等多条生产线,以全新的方式承接古茶树的命脉。
时间的长河之中,古茶树的价值及文化故事的挖掘成为贵茶走向世界的底气,自然的馈赠已然成为久安乡前行发展的动力。今年七月,游客走进农房便能通过展示柜了解茶叶背后矿山变茶山的故事,随手就能买下这份带着历史温度的 “古茶馈赠”。古茶树的年轮里藏着的,不仅是岁月的沉淀,更是草木在现代工艺中重生的无限可能。
久安古茶,杯底藏着一座山,杯中藏着一片湖。山有九龙山,湖是阿哈湖。
旅居农房里的茶香:从一片叶到一种生活
以前卖茶青,现在也卖茶景。
贵阳在发展大背景下被锻造成一把钥匙,它要转动贵州省共同富裕的锁芯。久安的旅居农房,恰似一条柔韧的纽带:一头系着城市消费升级的旺盛需求,一头牵着农户增收的质朴期盼。这微小的改变,正是“强省会”战略“民生提质”与“城乡融合”的生动注脚。人们的宏观远景在这样具象的屋檐下、温热的茶盏中,找到了最真切的落脚点。发展的尺度,终需以人的幸福丈量,而久安茶山间的灯火,正悄然点亮人们心中的光。
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进程中,旅居农房承载着独特价值。它们是活态的文化展示馆,将古茶树种植、茶叶加工技艺等传统农业智慧,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得以传播。每一栋旅居农房都像是一座茶香驿站,串联起古茶树的千年风华与现代人对诗意生活的向往,更在不经意间,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征程中的生动篇章。
久安乡的古树茶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让游客在这里能住得舒适,更能深入体验当地的茶文化,带领每一位游客走进属于久安乡的茶香记忆。更重要的是,茶农们开始意识到,自家的房子、院子,甚至门口的花草,都是能生金的宝贝。

携手同行:从一片茶园到一种文明
多年来,贵茶通过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帮助当地茶农提升茶叶品质,拓宽销售渠道,让古茶树成为村民们的 “致富树”。而这次旅居农房联建工作,更是双方在茶旅融合道路上的一次新探索。贵茶与久安的携手不仅是产业的联动,更是对姚茫父笔下 “云窝深处摘仙芽” 那般茶韵传承的延续。
久安乡正全力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贵茶的加入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增添了助力。旅居农房的改造作为 “活态保护” 的一部分,让古茶树资源在合理利用中得到更好地保护。
七月的傍晚,夕阳洒在久安乡的旅居农房上,温暖而惬意。这 11 套旅居农房和展示柜,承载的不仅是茶叶的销售,更是贵茶与久安乡共同的期望 —— 让古茶树的茶香飘得更远,让久安乡的茶旅之路越走越宽,在“申遗”进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中华商圣沈万三的贸易纽带中,少不了贵州茶文化和贵州屯堡文化。他作为中国元末明初的商业巨擘,其海外贸易网络与新加坡(古称“淡马锡”)存在直接关联。根据《沈氏族谱》及明代文献记载,沈万三在14世纪中叶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苏州周庄作为贸易枢纽,建立了辐射东南亚的商业版图。其商船频繁往来于马六甲海峡,在新加坡设立商品中转基地,主要交易陶瓷、丝绸、茶叶等中国商品,换取南洋的香料、珠宝及热带特产。这一历史事实被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考古发现所佐证——1984年福康宁山遗址出土的元代中国瓷器,其工艺特征与沈万三贸易路线高度吻合。
沈万三的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中新两地的物质交换,更推动了文化融合。例如,他将中国的农耕技术、建筑工艺传入新加坡,同时吸收当地的香料加工技术,形成独特的“南洋商业文化”。这种历史互动为新加坡打造沈万三文化IP提供了坚实的根基,使其区别于纯粹虚构的文化符号。
沈万三时代的商贸基因,在现代产业链中焕发活力;姚茫父笔下的茶之雅趣,在文旅融合中走进更多人生活。如今,在久安乡与贵茶集团的通力合作下,这片茶园里生长的,早已不只是茶叶,更是一段流淌千年、生生不息的茶文旅商贸文明。(通讯员 罗林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