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血谶惊变
宰相别院的地窖里,裴牧云用铜钱压住苏挽晴腕间暴起的青脉。她吐出的血珠在青砖上凝成洛书图形,与《龙髓经》残页的缺口完美契合。
"丙午年七月初七..."裴牧云突然抓住她颤抖的手,"这是你前世死亡的日期!"
地窖深处传来铁链拖地的声响。他们循声撬开暗门,九盏青铜灯围着的祭坛上,七具童男童女尸体摆成北斗状。每具尸体天灵盖都钉着刻有宰相名讳的木牌。
苏挽晴突然抱住头颅惨叫。她左眼流出的黑血在地上画出星图,右眼泪水却凝成冰晶。裴牧云急忙翻开罗盘底座,暗格里的琉璃眼珠正发出灼热红光。
---
第七章·双生镜影
"这不是宰相。"苏挽晴指尖点在铜镜上。镜中映出的面孔时而威严时而狰狞,眉心隐约有金线浮动,"他体内住着两个魂魄..."
裴牧云突然想起祖父临终时塞给他的羊皮卷。展开后,泛黄的"双生蛊"三个字正在渗血。窗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他猛然意识到——每次宰相入宫面圣后,京城必有人口失踪。
他们在宰相卧房暗格里发现本朱砂写的密档。最新一页记载着:"陛下昨夜又梦断角金龙,龙气已泄三成。需在冬至前集齐九十九对童男女,重布周天星斗大阵。"
苏挽晴的银簪突然指向南方:"皇陵方向的地气...在哭。"
---
第八章·龙气逆行
皇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全部面朝内侧。裴牧云量过方位后脸色煞白:"这根本不是护卫格局,是囚龙阵!"
苏挽晴将手掌贴在地面,突然触电般缩回:"地脉被抽走了..."她瞳孔中的异色光晕突然扩散到整个眼球,"有人在用皇陵做鼎炉!"
《龙髓经》残页在月光下显现新内容。裴牧云用琉璃眼珠映照,发现文字竟是倒写的:"七星借命,需以真龙为引,窃国运续私寿..."
远处传来整齐的脚步声。他们躲进碑亭时,苏挽晴突然捂住裴牧云的嘴——月光下,宰相带着群黑袍人正在丈量帝陵明楼的位置,而他手中拿着的,赫然是另外半部《龙髓经》。
---
第九章·真师现世
破道观的老道士用桃木剑挑开裴牧云的衣领。看到他锁骨下的蛇形胎记后,老道突然跪地叩首:"少主..."
原来百年前风水界分裂为两派。裴牧云先祖为保龙脉,将《龙髓经》一分为二。而宰相祖上为谋权势,竟用子孙身体养蛊,代代相传只为补全邪术。
老道士取出封存百年的玉匣。当两半经书终于合一,苏挽晴突然昏厥,她后颈的莲花胎记渗出金液,在空中凝成篇密文——这才是真正的《龙髓经》核心:"逆转阴阳局"。
"来不及了。"老道士望向皇城方向升起的黑气,"明日冬至,他们要活祭陛下..."
---
第十章·五行祭天
祭天台四周插着三百六十面黑幡。宰相割破手腕,血滴在青铜鼎里发出腐蚀声。被绑在中央柱上的皇帝头顶,悬浮着个不断旋转的八卦盘。
裴牧云带着五行法器突入祭坛时,苏挽晴已站在对应"死门"的方位。她割断长发结成绳索,将自身与地脉相连:"我本就是百年前那场局的阵眼..."
当宰相启动大阵的瞬间,苏挽晴双瞳爆发出刺目光芒。裴牧云抛出祖传罗盘,琉璃眼珠在空中碎裂,化作漫天星辉。两股力量相撞的刹那,他看见苏挽晴在光芒中化为无数金色符文。
"记住..."她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地脉即人脉..."
---
终章余韵:
山河重整:三个月后,新帝登基。裴牧云站在重建的观星台上,手中罗盘感应到某处地脉异常的波动——那里开满了并蒂莲。
青囊遗秘:整理苏挽晴遗物时,夹层里掉出张婚书。日期正是百年前她作为风水宗师殉道那日,而男方署名处赫然是裴牧云先祖的名字。
龙髓真解:全本《龙髓经》最后一页写着:"风水之道,不在改命,而在知命。天地人三才共鸣,方为至上境界。"字迹正逐渐变成苏挽晴的笔迹。
(全书完)
——
后记:风水里的中国密码
写完《龙脉奇谭》最后一个句点,窗外恰逢冬至子时。案头的罗盘指针无风自动,在"离"位轻轻颤动,仿佛在回应这个故事的完结。此刻忽然明白,我写的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场跨越三百年的风水招魂仪式。
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极为特殊。它既是《周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实践延伸,又融合了道家的气论、儒家的伦理与佛家的因果。古人云:"一命二运三风水",这种看似玄妙的学说,实则蕴含着先人对天地规律的朴素认知。在写作过程中,我翻阅了三十七部风水典籍,从《青囊奥语》到《撼龙经》,发现真正的风水大师从不谈"改命",只讲"顺势"。就像裴牧云最终领悟的——风水罗盘量度的不仅是山川走向,更是人心向背。
苏挽晴这个角色的诞生源于一则真实记载。明末风水大家蒋大鸿的女弟子费氏,曾以"女子不宜"为由被拒之门外,后乔装改扮学艺,终成一代宗师。中国古代女性在风水领域的贡献长期被遮蔽,而苏挽晴的阴阳瞳设计,正是对这种性别偏见的文学反拨。她眼中流转的不只是地脉之气,更是被历史尘埃掩盖的另一种可能。
小说里那些惊心动魄的破局之法,八成都有典籍依据。宰相使用的"九星连珠局"源自《阳宅十书》禁术篇,"七星借命"则脱胎于道藏中的续命术。最令人震撼的是,现实中确实存在"双生蛊"这类风水邪术——2016年福建出土的明代墓葬中,就发现过用双胞胎尸骨布阵的痕迹。这些看似荒诞的情节,不过是把历史暗角里的真实进行了文学提纯。
特别要说明的是,《龙髓经》虽是虚构,但其核心理念"地脉即人脉"确有深意。古人认为,大地的经络与人体的经脉遵循相同运行规律。北京城的中轴线布局暗合任督二脉,故宫的"金水河"对应人体气血循环。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才是中国风水最珍贵的遗产。
有位读者问我:裴牧云最后在观星台感应到的地脉波动,是否暗示苏挽晴转世?我想起《葬经》里的话:"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或许答案就像罗盘中央的天池,看似空无一物,却藏着天地间最微妙的呼应。那些并蒂莲,那纸婚书,还有经书上渐渐变化的字迹,都是留给懂得"观气"之人的密语。
谨以此书,致敬所有在时间长河里守护文明火种的人。风水罗盘的二十四山向中,永远有一个方位指向过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指针在"承"与"创"之间找到平衡。
时值癸卯年冬至
于金陵观云斋灯下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