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知了
白 水

夏日炎炎,高高的树枝上知了长鸣,漫山遍野、城市乡村,此起彼伏,竞赛一般鼓足劲儿高声嘶叫,谁也不甘示弱,不愿意停下来歇一歇。于是想起小时候捉知了的情景。
最早是去捉知了龟,那时大概上三年级。傍晚时候,在离家不远的小溪旁,守着几棵大树来回寻找。知了龟从地下洞穴里爬出来,一路摇摇晃晃,爬到树干上,这时容易看到,上前捉下来。捉一两个便很高兴,捏在手里带回家去,让它爬在蚊帐上。它往上爬一会儿,找个地方,一动不动,开始神奇的变化。背上裂出缝隙,脊背拱起来。缝隙越来越大,又白又嫩,稍带青绿色的新鲜肉体从缝隙中慢慢挤出来。头和爪子、肚子也慢慢抽出来,最后只剩下一个尾巴,和空空的知了龟壳连在一起。它又往后倒翻下来,头朝下,仅靠尾巴挂在空壳上,壳挂在蚊帐上。翅膀慢慢展开,有时振动振动,或稍微扑棱扑棱。再过些时候,它就变成了常见的那个样子。
它扑棱扑棱翅膀,往上翻过身来,用爪子抓住脱下的硬壳,稍等一会儿,大概是攒足力气,把尾巴从硬壳中拉出来,便成为一个能飞、能叫的知了了。知了龟能吃,知了也能吃,用油炸一炸,很香。于是便去捉知了龟。找一个塑料袋子,或者瓶子、罐子,或是搪瓷缸子,去捉做更多的知了龟。顺着小溪走得远一点,看的树多一些,能捉更多知了龟。自己一个人不敢走远,便约上小伙伴一块儿去。那些更远处的小溪边、水坝旁有更多的树,晚上到处黑乎乎,不敢自己去。有时拿着手电筒照一照,有时手电筒没电,家里又不让买电池,只好早点去,趁天还有点儿亮,能看得到。过一会儿天色变暗,就是“摸”知了龟了。摸不着便只好回家去,能摸两三个便很满足,能摸七八个就是大收获了。大点的孩子说,到河坝下面树林子里面,能捉很多,只是不敢去。
有时赶上下雨,傍晚不能去,心里既惋惜又有点高兴。下雨之后土壤松软,知了龟肯定出来的多。于是第二天一早雨停了便到小溪边树林里,去捉那些出来得晚,还没变成知了的知了龟,或是刚变成知了,只是翅膀还没硬,还不能飞,身体颜色还浅,这时它们只能爬,爬也爬不快,露珠粘在翅膀上、身体上。这样的知了很好吃,炸出来又软又嫩。等它变成黑色,翅膀变硬,浑身变硬,炸熟了嚼起来比较费劲。
知了龟捉不了多少,树上的知了却很多,有时在树枝上排成一队,撅着屁股大声鸣叫。后来跟别人学会用面筋粘知了,先用面粉加点水和成一个小面团,然后反复在水里洗,淀粉从面团上散到水里,面团慢慢变小,最后只剩一点儿很紧实、有粘性的面筋。把它缠到小细杆子的顶端,绑在大长杆子上,就可以举起来去粘知了了。用面筋去接触知了的翅膀,粘得很结实,知了怎么扑棱也飞不掉。把杆子放低,用手把知了捉下来,放入塑料袋里就好了。如果小杆子头上的面筋变少了,可以再缠上去一些,接着粘。这个办法可好了,有时出去一趟能粘几十个知了,满满的一大盘子。粘的时间长了,也能长经验、练技巧,有时一次能从树上粘下两个来。可是知了也有脑子,能慢慢地变“精”,不容易粘到。小杆子还没伸到它身边,它就觉察到,“吱”的一声飞跑了。
除了用面筋粘,也可以用塑料袋去捂知了。小杆子的顶端不用裹面筋,而是用铁丝圈出一个圆环,圆环上固定一个稍长一点的塑料袋。看到知了,便把塑料袋从它背后罩过去,它发觉了想飞跑,正好飞到塑料袋中,在里面光扑棱飞不出来。放低杆子,伸手到里面捉住它。不知是真是假,大人对我们说:“粘知了,捂知了,捉住的还是少。晚上到村外边的树林子里,点上一堆火,各个树上去踹几脚,那些知了就都飞到火堆上来,翅膀烧坏了,你随便就能抓住好些好些。有的在火里面烧熟了,你直接捡出来吃就行。”我们听了都瞪大眼睛,不敢相信。不过没见到他们曾经去粘知了、捂知了,更没见过他们抓住“好些好些”个知了。大概他们觉得这是小孩子们玩耍的事情,不好意思去做。至于它们说的树林子里点火捉知了的事情,大概不过糊弄小孩子们的玩笑罢了。
几十年过去了,知了还是那个样子,还是那么精神抖擞,兴高采烈地在枝头放声歌唱。看到小区树林下有人拿着手电筒捉知了,我不禁莞尔一笑。看见有人拿长杆子去粘知了,我不由地停下脚步,呆呆地看一会儿。不过,自己是多少年没捉过知了了。有时在路边看到一只刚从洞里爬出来的知了龟,便捡起来,丢到偏僻角落中草木茂盛处,愿它平安顺利地蜕壳,变成知了,飞上树梢,在高枝上鸣叫。
现在仍然有许多人喜欢吃知了,尤其是知了龟,称之为“金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听说有人像种庄稼一样,专门种植金蝉,收入不少呢。对于吃金蝉,我现在不怎么喜欢,虽然小时候捉知了,吃过不少,大概也正因为这样,吃“伤”了,再也没有什么胃口。那时生活条件不好,有的事情不堪回首。
从一些书上知道,中国古人很喜欢蝉,也就是知了。有不少写蝉的诗歌,像是什么“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等。古人还喜欢用玉石雕刻蝉,据说有几千年历史,各地出土不少。在古代文化中玉蝉是地位、品德的象征,特别是金蝉脱壳的过程,象征人生的飞跃、精神的升华,甚至从人到神仙的奇迹变化。知了在地下生长数年,一朝爬出洞穴,飞到天空中放声歌唱,这是很平常自然的事儿,不也是很神奇,很了不起的吗?
现在一点也不想去捉知了。听它在树上鸣叫,想起它成长的自然规律,还有社会文化方面的丰富涵义,常感慨万千,激动不已呢。
作者简介:白水,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