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辞赋川军,作为文学川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文学力量,一直在致世为用于广场、景点、园区及亭台楼阁等公共建设特殊领域的碑文、石刻,其在小众化人群、高层文化领域,有着独特的影响力,并长久以碑铭馆记、颂辞祭文、疏奏序跋等形式,发挥着她赓续千年的历史文脉与精神价值!
《谈艺录》(天府才子传之辞赋川军卷)系由皖籍旅川作家苍山牧云(中国辞赋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骈体文创作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耗时十年精心创作的一部文学评论集——是他匠心别裁、仿曹丕《典论》风度,创作的文学评论总集。“辞赋川军卷”文中集结:上至西汉辞赋大家司马相如、王褒、杨雄,下至建国(1949)前,出生、旅居、工作及生活在大四川区域版图内的辞赋名家数十人(其中包括古代李尤、诸葛亮、李密、李白、杜甫、“三苏”、虞集、杨慎、李调元、彭端淑、张船山及当代流沙河(余坦勋)、张昌余、魏明伦等),“当代辞赋家以辞赋体裁,审视历代巴蜀辞赋名家文艺创作为突破口,锚积珠累,有补‘典论’,是当代文坛三大古典文学评论高峰之一。(余秋雨 语)”
辞丽而无浮华之气,唯美而不失典雅之风。“茹苦含辛之著,雕龙琢玉之编。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君以苍山之浩气,牧云之健笔,评刍荛之辞章,论前贤之赋文。其情其意,合君子嘤鸣苦吟:其褒其议,令吾侪汗漫全身(张昌余 语)。”《辞赋川军》既保持了苍山牧云《天府才子传》汪洋恣意的文言风格,文字、篇幅,更又浓缩精炼。书中跨时二千多年,拣选从司马相如到周啸天等巴蜀辞赋名家凡三十余人。结合他们生平,主要侧重其在辞赋、文学、文化领域里的创作成就,较为能高超地总结、概括其辞赋写作特点与文化贡献。入选辞赋名家每篇文章约500字左右,句式以骈骊为主、对偶且押韵。辞华藻丽,美轮美奂;遣词造句,力求别致新奇,不囿常规。更期能凝练天地才情、鬼神气象,以不负文化强省、天府之国的文史纵深与人文涵养。本章仅录《赋圣司马相如论》等25篇,以飨好者。
目 录
赋圣司马相如论……
扬雄辞赋论……
李尤辞赋论……
诸葛孔明奏表论……
谯允南文心烛照论……
陈寿志书之吾观……
李密陈情论……
常璩国志别裁……
诗仙小赋论……
诗圣奏疏议……
苏老泉文风刍议……
天风海雨一坡仙……
论苏定公文……
论虞靖公文心……
议杨升庵诗话……
管锥白鹤堂……
谈雨村艺录……
论船山性灵……
论文胆马识途……
论草木流沙河……
试论张昌余辞赋气质……
论鬼才魏明伦……
浅析何开四辞赋特色……
论欣托诗学……
赋圣司马相如论
——选自《谈艺录*天府才子传(辞赋川军卷)》苍山牧云著
作者:苍山牧云
岷水孕魄,蜀山铸魂,忽见赤霄裂云,堕辞宗于蚕丛故墟!昔犬子更名,长卿佩玉,琴台一曲惊雷动,遂教凤翼撕开礼教幕,凰音撞破玉堂春!
余观其吞吐万象,真若北溟鲲化垂天翼!《子虚》墨泼,顿令云梦吞八荒;《上林》赋成,忽教上林小九州。君不见《大人赋》驭龙游太虚,君可闻《长门赋》啼鹃泣冰魄。壮哉!笔锋所指山河易,墨浪翻时星斗移。尤叹临终《封禅》笔:玉简镌文通紫府,金泥填字镇坤舆!
及绿绮传情处,更见天籁破空。琴挑文君,七弦迸作燎原火;酒浇块垒,孤胆熔成贯日虹。临邛市上当垆影,茂陵秋深封禅书。情丝织就霓裳赋,侠骨凝成碧血碑!
当其持节西南,尤显辞锋裂帛。《喻巴蜀檄》降雷雨,《难父老书》化虹霓。虽为金珠误清名,终有文章光焰销瑕垢,辞赋洪涛涤芥尘!
赋圣辞宗,乃熔昆仑雪髓,汲银汉星波。其势若鹏翼垂天,其丽似蜃楼结彩。观其墨痕:金玉为声雷作骨,虹霓为帛日熔心!笔落惊神处:一赋既成武帝醉,九霄齐坠凤凰翎!今仰遗编:岂止辞宗?实乃赋道立极,文枢开天。纵使青简尘封,犹闻锦水汤汤,长涌赋海无疆也!
备注:
司马相如(?—前118年),原名犬子,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中国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外交官。 司马相如初为汉景帝刘启的武骑常侍,后客游梁地数年。梁孝王刘武去世后,司马相如归乡,临邛富人卓王孙之女卓文君仰慕司马相如的才华,与司马相如私奔。后元三年(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阅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封司马相如为郎官。建元六年(前135年),司马相如官拜中郎将,出使西南夷。回京后,因收受他人财物而被免职。一年后,重新被召为郎官。后被任命为汉文帝的陵园令。后因病辞职,居住在茂陵。元狩五年(前118年),司马相如去世,临终前创作《封禅书》。 司马相如善作辞赋散文,被后世尊称为“辞宗”“赋圣”,是汉赋成就很高的作家。他的赋气势恢弘,标志着汉赋的成熟,被誉为“汉赋四大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司马相如有赋二十九篇,如今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和《美人赋》五篇。散文仅存《封禅文》《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上书谏猎》 四篇。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扬雄辞赋论
——选自《谈艺录*天府才子传(辞赋川军卷)》苍山牧云著
作者:苍山牧云
郫都孕玄珠,锦水诞奇魄。昔有子云抱玉出蚕丛,忽化北溟垂天翼!当其展卷,墨池顿涌玄黄浪,笔架翻成太极图!
余观其初入汉阙,真若文鲸吞碧海!《甘泉》赋涌昆仑雪,《长杨》篇卷大漠沙;《河东》墨泼星斗坠,《羽猎》锋回日月斜。然则金马门深藏霹雳,未央殿暗隐风雷。赋成皆是讽谏刃,字字皆藏裂帛声!此诚:雕龙手笔开新境,吐凤才情压旧涛!
及中年悟道,忽见星斗易轨。掷赋笔如弃刍狗,捧《易》象若擎北辰。玄圃凿混沌,《太玄》铸就撑天柱;儒林裂云雾,《法言》劈开济世舟。五千文字凝玄髓,十二星辰落玉衡!虽天禄阁危惊坠瓦,终有玄思化羽凌霄汉,玉魄成光射斗牛!
扬公之学,熔羲《易》之精微,冶邹衍之宏阔。以玄囊括宇宙,用道经纬乾坤。观其文:金玉其声藏霹雳,玄黄其质隐风霆!《太玄》既成日:玄珠坠砚星斗碎,玉宇重开混沌经!今仰遗编:岂止儒宗?实乃玄珠降世,道枢化身。纵使麟阁尘封,犹闻玄风浩浩,长吹万古青冥!
备注:
扬雄(前53年—18年),又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成都郫县友爱镇 人。名士严君平弟子,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中国西汉末年哲学家、文学家、辞赋家、思想家。 扬雄少年好学,不为章句之学而博览多识,沉默好思。40岁后始游京师,以辞赋而闻名。得到汉成帝的重视,任给事黄门郎,结交王莽。扬雄历成、哀、平三世,不能升迁。王莽篡位后,扬雄校书天禄阁,因符命案受牵连,被迫投阁,未死。后复召为大夫。天凤五年(18年),去世,时年七十一岁。]扬雄早年好诗赋,曾仿司马相如赋体作《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等,以讽劝汉帝。中年以后,以辞赋为雕虫小技,无益于讽谏,转而研究儒学。认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扬雄的思想体系以“玄”为最高范畴,“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扬雄的思想是对汉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扬雄的哲学和文学对后人产生过重大影响,受到以后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的极力推崇。
王褒辞赋论
——选自《谈艺录*天府才子传(辞赋川军卷)》苍山牧云著
作者:苍山牧云
资水孕璧,墨池腾精,忽见桐柏真人驾玄鹤而降!当其振袖,笔锋顿化瑶台露,墨浪翻成阆苑春。子渊吐纳,宫商自生仙气;辞赋既成,鸾凤争栖殿梁。
余观其初展琼琚,真似仙璈裂九霄!《中和》三曲,暗契羲皇律吕;《乐职》九奏,直通虞舜箫韶。君不见,《圣主颂》出:骐骥追风生紫电,夔龙捧日吐丹霞。君可闻,琼林苑里,赋随玉辇;甘泉宫中,墨共星流。一字雕成昆山玉,千言织就云锦裳!
及侍读东宫,尤显天语通神。奇文诵处,沉疴如雪见晛;妙韵飞时,痼疾似雾逢曦。辞采能招青鸟使,音波可愈白麟疮!此诚:笔底流霞堪续命,舌端甘露可回春。
待其持节南荒,更化碧血文虹。金马碧鸡,宝光原在方寸;瘴烟毒雾,精魄早寄赋章。虽道殒魂存,终有祭文焚处山河大恸,云旌过时日月为停!
王子渊墨,乃汲昆仑雪髓,淬羲皇冰弦。其清若空潭泻月,其丽似蜃阁结虹。观其遗篇:仙乐凝成星斗字,云璈谱就凤凰纹!《甘泉》绝响处:一赋吟终天帝醉,九霄齐坠紫霞翎!今仰玄踪:岂止赋手?实乃桐柏谪星,云汉司乐。纵使鹤背吹箫去,犹见金马碧鸡,长衔彩赋巡天!
备注:
王褒(生卒年不详),字子渊,别号桐柏真人,蜀郡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昆仑乡墨池坝村)人。西汉时期辞赋家,与扬雄并称“渊云”。王褒工歌诗,善辞赋。宣帝提倡歌诗音律,士多召见待诏。益州刺史王襄听说王褒有俊材,使其作《中和》《乐职》《宣布诗》。王襄便上奏王褒有逸材,宣帝征之入朝,令王褒作《圣主得贤臣颂》。常从帝游猎,所幸宫馆,则令歌颂。不久,擢为谏议大夫。太子体有不安,宣帝命王褒侍奉,于是朝夕诵读奇文及自作辞赋,颇为太子喜爱。后方士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宣帝命王褒前往祭祀,病死道中。 现存作品有《圣主得贤臣颂》《甘泉宫颂》等篇,皆歌功颂德之作。同时《汉书·艺文志》著录王褒赋16篇;《隋书·经籍志》有《王褒集》5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王谏议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李尤辞赋论
——选自《谈艺录*天府才子传(辞赋川军卷)》苍山牧云著
作者:苍山牧云
广汉孕璧,忽见金绳系日,乃伯仁持玉斧劈云而下!当其挥毫,墨池顿涌璇霄浪,笔架翻成紫极峰。贾逵荐玉,东观骤添星斗;兰台铸史,汉廷重振风雷。
余观其赋劈乾坤,真若巨灵擘太华!《函谷》一赋,雄关吞斗牛之气;《辟雍》千言,圣殿纳河岳之精。君不见《德阳殿赋》出:藻井旋开星宿海,金铺倒挂昆仑虹。尤叹九曲残歌:半句吟残云驻马,三叹未绝水回澜!壮矣!凿空星斗铸雄关,倒泻银河灌汉宫!
及百铭镂世,更显鬼斧通玄。宫观器皿,尽化雷篆冰雕;刀剑盘盂,皆作龙吟凤哕。字字凿成山岳骨,篇篇熔作鼎彝魂!此诚:寸毫能摄乾坤象,方寸可藏造化炉!
待暮岁修史,尤见精魄贯虹。乐安相印,难锁云外鹤心;班马史笔,终镌日底麟文。纵使形销玉垒,终有神龟负书归碧落,文光射斗照玄黄!
李文魄兮,乃熔昆仑玄冰,淬昆吾赤铜。其重若禹鼎镇海,其华似周彝凝霞。观其遗墨:星斗镂成金石韵,云雷织就籀斯纹!赋成刹那:汉阙忽生撑天柱,璇霄齐坠五色翎!今仰遗徽:岂止文宗?实乃天工降世,玄匠化身。纵使云门星锁,犹闻函谷风涛,长啸金绳玉斧!
备注:
李尤(44年-126年),字伯仁,广汉(今属四川)人,汉代文学家。李尤少年即以文章显名,永元年间(89年-105年),侍中贾逵举荐李尤,将他同司马相如、扬雄相比,于是朝廷召他到东观任职,拜兰台令史。汉安帝时为谏议大夫,与刘珍等人撰《汉记》。汉顺帝立,迁乐安相。126年,李尤去世,享年83岁。李尤所著有诗、赋、铭、诔、颂、《七叹》《哀曲》共28篇。今存李尤的作品,有《函谷关赋》《辟雍赋》《德阳殿赋》等多篇,还存有《九曲歌》等诗的残句。
诸葛孔明奏表论
——选自《谈艺录*天府才子传(辞赋川军卷)》苍山牧云著
作者:苍山牧云
昔有星陨五丈,光裂霄汉,乃知大贤之萎,乾坤为之垂泪。卧龙先生者,抱日月之精,怀鲲鹏之志,躬耕南阳非隐遁躺平,实待风云际会之时也。玄德三顾,鱼水始谐,遂以管乐奇谋,定三分于掌上;运萧曹良策,安巴蜀于彀中。两朝开济之手,竟成独柱擎天之势,此非天命所归,实乃人谋之极也!
余观其《出师表》一疏,字字凝血泪,句句带风雷。“亲贤臣,远小人”,此六字如黄钟大吕,足醒昏聩之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八字似玄龟负洛书,终成千古臣极。其文气贯长虹,志塞苍冥,耿耿孤忠化碧,凛凛正气凝霜。丹心铸鼎,虽九死其犹未悔也!
忆《诫子书》中,“澹泊明志”如清泉涤尘,“宁静致远”若幽兰生谷。“年与时驰,意共日去”,警世之言若晨钟破晓;“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锥心之叹似暮鼓惊魂。此冰壶映月之句,实乃照见千秋迷途之明烛乎?
先生运筹,八阵烟云藏宇宙;神机所至,木牛流马走山川。连弩惊破魏甲,灯火彻照汉帜。虽星落秋风,壮志未酬渭水,然名义不朽,忠武之号已同江河行地,智圣之誉永共日月经天。千载之下,纶巾羽扇犹在目前,千载犹闻梁父吟,此魂早化烛龙衔照,永耀青史之屏!
备注: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占领荆州、益州之地,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伐吴于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于白帝城永安宫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谯允南文心烛照论
——选自《谈艺录*天府才子传(辞赋川军卷)》苍山牧云著
作者:苍山牧云
嘉陵水怒,淬玉台而孕星精;阆苑云崩,坠玄魄以成异士。其生也,西充夜雨润琅嬛;其逝也,万卷楼头冷月轮。三易冠裳不改经纶志业,九鼎沸时独守石室光焰。悲夫!乱世浮沉如转明烛,孤灯照破百年昏沉。
吾观夫季汉倾危,似漏舟泛海:北地烽烟灼斗柄,成都宫阙醉笙竽。允南公振袂而起,作《仇国论》若惊雷裂帛。字字皆化龙泉剑,篇篇自挟岷峨霜。及至邓艾悬兵,孤臣独进降魏策:非畏霜刃加颈,实怜锦城焦骨!片言能熄剑阁烽,寸心可免巴蜀血。壮哉!骂名岂损昆仑本色?青史长悬日月清辉!
溯其著述烟海,烛龙目开:《法训》传经,似禹碑重现苍水;《五经论》道,如周鼎重鸣清庙。君不见《古史考》二十五篇,直如昆吾刀剖混沌:补龙门(司马迁)阙遗,则洪荒兽迹现岩壁;正太史舛误,则三代迷雾散星躔。尤叹"谯周独笑"时,蠹鱼惊走芸香溢,星斗斜窥石砚寒。妙矣!万卷吞胸成独笑,一笑能通今古脉。
更闻浑天仪悬斗柄,玉衡指辰;星图坠砚池,玄象入简。当其仰观璇玑:见荧惑犯紫微,知汉祚将终;察太白入参井,叹雄图皆幻。故劝降非为媚新主,著史岂是慕虚名?譬如庖丁解牛,游刃于鼎镬之间;又似商山采芝,寄心于尘寰之外。奇乎!冷眼穿云窥天机,热肠化雨润焦原。
今望西山暮色,允南星耀愈奇。试看方志渊薮:百城烟灭唯余烬,千卷灰飞空剩名。而公之残编断楮,犹若剑阁悬泉映寒月,《古史考》光射牛斗,万卷楼气接不周。当其绝笔搁简时,定见往圣精魂来谒:仓颉捧契,孔壁吐辉,羲和驭日,共贺人间得真史。伟矣!石室长燃文字火,夜夜嘉陵带笑鸣。
备注:
谯周(?—270年,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国(今四川阆中西南)人,中国魏晋之际史学家、天文学家、大臣。谯周自幼丧父,长而好学,精于六经,游于辞章。蜀汉时出仕散官,曾撰《仇国论》劝诫刘禅勤政,后累迁至光禄大夫。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伐蜀,兵临成都,谯周力劝刘禅降魏。后被魏封为阳城亭侯,入晋又拜骑都尉。 晋泰始六年(270年),为散骑常侍,因病不拜,同年去世。葬于今四川南充西山万卷楼景区内。谯周著述颇丰,有《法训》《五经论》《古史考》等百余篇,但大多已亡佚。其中《古史考》25篇,是针对《史记》而撰写的上古史考订之作。该书全本已佚失,根据后人所辑遗文判断,其内容既有对《史记》未载之事的补充,也有对《史记》所记之事的辨误。《古史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历史考据专著,对考据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谯周的学术贡献,使他成为《方志百科全书·方志人物》中的一号“种子选手”而翘楚方志人物界。至于谯周“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的故事,既为我们留下了“谯周独笑”的美谈,又给敏而好学的陈寿树立了榜样。
陈寿志书之吾观
——选自《谈艺录*天府才子传(辞赋川军卷)》苍山牧云著
作者:苍山牧云
嘉陵夜雨,淬龙渊以生寒芒;蜀道秋星,堕玉垒而孕奇魄。其生也,阆水回澜浮剑气;其逝也,洛阳残照冷麟台。黄皓弄权时,直如寒松立雪;晋廷浮沉处,终作孤鹤凌霄。呜呼!青简未书先染血,十年刀笔铸昆仑。
吾观夫前四史并峙,若四灵镇宇:龙门(司马迁)长河泻天汉,孟坚(班固)藻绘耀金铺,蔚宗(范晔)惊飙振颓波。然承祚公独面鼎峙烽烟,运昆吾刀剖混沌。断代春秋凝血泪,百年龙战化云烟。当其墨濡沧海,笔架岷峨:叙孔明则祁山雾列,写仲谋则吴江潮涌,述孟德则邺台月寒。岂非以冷眼观沸鼎,以铁骨承断简者乎?诚所谓:史胆长悬星斗外,孤光夜夜照峥嵘!
《三国志》者,非记功柱石之俗器。删繁就简,字字如闻金戈啸;去伪存真,篇篇自挟风雷势。譬如太阿出匣,寒芒所及:魏宫铜雀尽失艳,吴苑锦帆顿作灰。君可闻《耆旧传》采巴蜀遗馨,若掘地得禹鼎?《古国志》溯洪荒余脉,似凿崖见禹踪。惜乎劫火焚余字字珍,谁解残编凝血泪?
更闻良史之才,在骨不在肉。拒曲笔则屡贬何惧?守直道虽九死其犹未悔。观其叙武侯六出,字里犹存涕泣;写姜维九伐,行间尚带悲风。纵遭时人诋“索米”,然试看千载而下:陈承祚三字,早化史河砥柱;谤者名姓,尽付洛水浊流。壮哉!孤标岂惧群鸦噪?百炼钢成绕指柔。
今观麟阁烟云,承祚光芒愈烈。张华誉其“班马之亚”,岂虚言哉!试想太康年间:洛水楼船炫珠玉,金谷笙歌醉貂锦。而巴西寒士独守青灯,以心血熔铸百年兴亡。此正蚕丛故地孕就之混元真气!当其绝笔掷简时,定见先贤魂魄来谒:卧龙抚掌,元叹(顾雍)衔杯,文若(荀彧)整冠,共贺汗青添绝唱。妙矣!劫火难销麟角灿,长留天宇一星明。
备注: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三国蜀汉时至西晋官员、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汉灭亡后,“沉滞者累年”。后受张华荐举,在西晋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脱稿后,颇受称赞,时人谓其善叙史,有良史之才。《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陈寿的著作还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今已佚失。
李密陈情论
——选自《谈艺录*天府才子传(辞赋川军卷)》苍山牧云著
作者:苍山牧云
蜀山崩而岷江咽,有孤星坠于武阳之野,此非天象示劫,实令伯辞世之征也!少失枯桐,茕茕饮露;祖孙相喙,乌哺成图。谯门立雪铸冰骨,吴殿扬锋惊凤雏。当晋阙九重诏下,忽作寒蝉噤玉树;待草庐三秋露冷,终将血泪化云书!
余观其《陈情表》出,洛京纸贵。“茕茕孑立”四字,顿使千载孤影啮霜;“日薄西山”一言,竟教万里残阳泣血。叙孝则慈帏药灶生暖,陈忠则龙阙冕旒凝冰。尤以“人命危浅”之叹,若夔鼓撞心,震醒名利场中醉客;更见“死当结草”之誓,如精卫衔石,填平忠孝渊底惊涛!
君不见,其笔走龙蛇处:以“圣朝以孝治天下”为纲,藏机锋于柔毫;借“郡县逼迫”为引,布雷火于素缟。“辞不赴命”非倨傲,实乃以退为进之绝唱;“愿乞终养”岂畏途,分明以守代攻之奇谋!昔张仪裂帛犹逊其辩,苏秦悬梁未及其诚。
悲夫!温县遗爱未冷,汉中止水已寒。然《陈情》一表,早化金绳玉锁,缚住青云万仞,孝字烙穹苍,纵帝王亦低眉解辔;真情贯星斗,教金石自裂罅生春!试看岷峨雪浪,至今犹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且听华夏风檐,永远回响“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真乃低吟胜绝唱,大韵出离骚。
备注:
李密(224年—287年),又名宓,一名虔,字令伯,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人。西晋时期大臣、文学家。李密自幼由祖母刘氏收养,后拜师于蜀中名士谯周。先后历任蜀汉益州从事、尚书郎等职。李密曾出使吴国,吴人称他有才辩。蜀亡后隐居乡里,累举不应。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册立太子,征其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不得已为此上《陈情表》,晋武帝很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后被奏免官,后卒于家中。
《陈情表》是李密的代表作。文章语言尤具特色,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象而又生动,词意真切,传为千古名句,转为成语。后来各种选本多加采录,是中国古代散文名篇。李密另著有《述理论》十篇,如今已佚。此外,李密还尚存两篇短文和残诗一首。
常璩国志别裁
——选自《谈艺录*天府才子传(辞赋川军卷)》苍山牧云著
作者:苍山牧云
岷山崩云,坠玉垒而孕灵珠;锦江泻月,涌星芒以成异士。其生也,江原小亭腾紫霭;其逝也,建康华殿冷朱衣。三易其主不改松柏之节,九曲澜中独守冰壶之澈。悲夫!浮沉半世如萍梗,志在方舆立地维。
吾观夫晋室倾颓,似群鹫争腐:洛水浮尸塞漕渠,巴蜀僭号称帝舆。道将公初入成汉之庭,非慕麟阁,实悯苍黎。当其执笏剑门,片语能摧剑阁云;劝降李势,寸心可化锦江潮。岂料南渡衣冠,竟嗤西蜀遗臣为草芥!幸矣!白眼翻成淬剑火,青简铸就山河骨。
《华阳国志》者,非寻章摘句之俗物。禹王导江之图未湮,蚕丛破雾之史重光。展其卷也:雪山捧日,照賨人板楯之纹;泸水腾蛟,录叟部铜鼓之韵。更闻杜鹃啼血处,开明魂化五丁力;石犀镇涛时,李冰智锁孽龙宫。君不见《蜀李书》虽佚,残编犹带雷霆气。叙李特举义则字挟风霜,写雄踞玉垒则墨飞虹霓。奇哉!笔补西南天漏处,蚕丛鱼凫尽昂头。
尤叹创体开宗,石破天惊:合地理则千峰列阵,述人物则万灵来朝,载风俗则百越叩扉。譬如神禹铸鼎,魑魅魍魉现原形;又似嫘祖理丝,氐羌僰濮成经纬。彼轻藐“蜀叟”者,岂知此编一出:左思《三都》失颜色,班固《两京》减辉光?壮乎!石室重开新日月,玉版长铭古乾坤。
今望天彭阙外,道将星辉愈明。试看方志渊海:会稽记早付劫灰,襄阳耆旧唯存断简。而《华阳》十二卷,犹若岷峨积雪映朝暾。金沙沉沙现神龟,石渠裂石出禹碑。当其绝笔掷简时,定见古蜀先灵来谒:鳖灵捧圭,杜宇献禾,五丁扛鼎,共贺坤维得真史。妙矣!地脉自藏文字魄,星斗长悬天彭阙。
备注:
常璩(约291年~约361年),字道将(一说字元琰),蜀郡江原小亭乡(今四川成都崇州)人。东晋时期史学家。常璩出生于西晋末年。成汉时期,常璩曾担任散骑常侍。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成汉皇帝李势降晋。成汉灭亡后,常璩入晋,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轻藐,因此专注于修史,撰写成《华阳国志》。《华阳国志》全书共十二卷,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
诗仙李白小赋论
——选自《谈艺录*天府才子传(辞赋川军卷)》苍山牧云著
作者:苍山牧云
岁在辛丑,长庚入怀。星芒坠于碎叶,云气蒸腾蜀道。太白降诞,身披云霞,足踏星河;为仙为魔,在醉醒之际。青莲居士者,本天界之谪客,携玉壶琼浆以游尘寰耳。
吾观其游长安也,金銮殿上墨泼星斗,沉香亭畔笔撼昆仑。天子垂青,不过摘取玉皇砚边星屑;权门折腰,难换诗仙袖底半片云霞。赐金放还,五岳倒倾为酒盏;浪迹江湖,九州纵横化诗笺。笑傲王侯,心魂早越麒麟阁;睥睨冠盖,姓字自铭日月旁。许、宗门庭,权作栖凰暂驻之碧梧;夜郎瘴雾,不过磨砺诗胆之砺石。
墨池翻浪,《桃李园序》光耀千春:琼筵坐花,羽觞醉月,飞玉盏而歌窈窕之章。墨落处,烟霞自生,芬芳满纸;赋成时,瑶台坐花,卧月醉云,开万古欢宴之奇境。君不见《悲清秋》之辽夐,《剑阁赋》之峥嵘,皆纳须弥于芥子,笼天地入方寸。蜀道之难,神斧劈开蚕丛雾;天姥之奇,霓为衣兮风为马。笔走龙蛇,凤鸣岐山,诗成泣神魅;鲸翻碧海,墨落惊帝王。金樽映斗牛,玉山倾颓处,犹闻银河奔雷流星雨。
上元夜,采石矶畔大江横流。醉眼朦胧,揽水中冰轮以为佩;长啸惊涛,踏浪尖白龙欲归去。醉乡无路,终骑长鲸入海;浊世难留,且抱明月登仙。魂魄所寄,长燃诗焰照寒川;遗韵所钟,万古云霄一羽毛!
呜呼!青莲诗魄,本属蓬莱清都客;尘世形骸,暂寄人间诗酒场。当其墨泼河山,气吞云梦,万古长空,终化指间蝴蝶;千秋醇酿,尽归笔底风雷。今观遗编,犹见星斗其文,犹闻玉振金声。
备注: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 ),一说山东人,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 ,赐金放还后,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所作诗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诗圣奏疏议
——选自《谈艺录*天府才子传(辞赋川军卷)》苍山牧云著
作者:苍山牧云
夫乾坤浩荡,万象森罗,乃有玄精孕秀,降为诗宗。少陵野老,其名杜甫者,实星斗焕文于巩洛,河岳毓骨于襄荆。观其形也,若孤松之立霜崖;察其气也,似寒潭之蓄雷渊。吐纳风云,笔落而惊鬼神泣;俯仰今古,诗成足令天地秋!
昔者,青衿挟策游帝乡,志在补衮擎天。奈天衢雾塞,麟趾难骋。十年困守长安市,米薪炊于玉粒珠;半世飘蓬兵燹途,肝肠碎以家国泪。拾遗簪笔凤翔日,谏诤空悬皎月心;工部垂纶锦江秋,箪瓢独对寒江雪。然则,穷巷箪瓢,岂损其忧黎元之赤胆?江湖漂泊,愈砺其悯疮痍之诗锋!身世浮沉,尽化笔底波澜;乾坤疮痍,悉入胸中丘壑。
待操觚染翰,律吕精严。铸五言如鼎镇山河,镌七字似岳分阴阳。语必惊人,字字皆含星斗芒;篇无虚设,章章俱带风霜气。沉郁顿挫,非独骚人之悲歌,实乃天心之恸哭!集三百篇之忠厚,融八代文之菁华。化俗为奇,点凡成圣。老妪能解之语,蕴至道于无形;史笔如椽之篇,摄精魂于不朽。诗史并称,岂虚誉哉?斯真“地负海涵,包罗万汇”者也!
观夫廊庙鸿文,《三大礼赋》煌煌,如日月经天。藻采纷披,若云霞之丽霄汉;义理闳深,似河岳之奠坤维。陈王道之粲然,述禋祀之肃穆。虽铺采摘文,极骈俪之能事,然骨气嶙峋,忧思潜涌,非徒雕龙炫技者也。更有《祭房公文》,血泪和墨,肝胆为辞。痛诤臣之殒落,如砥柱之崩折;斥奸佞之当道,若魑魅之昼行。忠愤激射,裂金石而贯虹霓;情辞剀切,挟风雷以泣鬼神。此等疏奏,岂独文辞之瑰玮?实乃仁者之浩叹,义士之孤鸣!
呜呼!少陵一生,诗骨铮铮,撑拄诗国于将倾;仁心荡荡,焜耀幽暗于长夜。身殁而诗魂不朽,名垂与日月同光。诗圣之号,非圣其位,圣其仁心至性,圣其诗道渊深也!万代之下,诵其诗者,犹见乱离之血火,闻疮痍之哀呻,感仁者之温煦。其光焰也,岂随大化而湮灭?直与宇宙共其呼吸!
备注: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常被称为“老杜”,又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 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唐玄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后靠献赋才得以“待制集贤院”,先拒任河西尉,不久被改授为右卫率府兵曹(一作胄曹参军。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后,他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又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离开朝廷。上元元年(760)春,杜甫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即为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于大历五年(770年)冬在辗转途中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自晚唐两宋后,杜甫逐渐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其传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苏老泉文风刍议
——选自《谈艺录*天府才子传(辞赋川军卷)》苍山牧云著
作者:苍山牧云
蜀山孕玉,岷水生华。当大宋文脉沉滞之际,忽有地火奔涌廿七载,终破岩而出。明允公以霹雳手撕开云翳,铸铁骨撑起颓天!老泉者,非甘于幽谷之水,实蓄九渊之龙吟也。
昔游名山大川,烟霞蚀骨;后闭户穷经,星霜砺魂。落第青衫,翻作淬剑寒潭;丧亲血泪,尽化熔文烈焰。廿七载蹉跎,终铸成开山巨斧;万卷书销铄,骤迸出照夜惊雷。《几策》剖时弊若庖丁解牛,筋络俱现;《权书》论兵戈似雷公执楔,地裂天崩;《衡论》量古今如女娲炼石,独补苍旻。
余观其墨阵:笔锋所向,挟战国雄风,卷荀卿峻骨。言必悬黄河倒泻之势,理皆具泰岳压顶之威。墨铸龙渊,字字寒光射牛斗;文成虎旅,篇篇杀气镇山河。市井俚语入庙堂,顿生霹雳;圣贤典章经熔冶,骤化金戈。谈笑间拆尽腐儒藩篱,指顾时重立文章法度。汴京纸贵,竟传“苏文熟,羊肉足”之谣;翰苑风颓,终见“老泉出,菜羹冷”之变。
待《太常因革礼》百卷煌煌,非困于刀笔,实借礼法之舟筏,渡治世之津梁。青衫主簿,胸藏补天玄玉;紫宸礼典,字隐屠龙秘刃。惜乎大业未竟,魂魄已归道山。然仰眉州故里:老泉沉碧,犹涌千年巴蜀气;古柏参天,长荫三苏文脉枝。
呜呼!蜀江夜雨涨秋池,尽是明允砚中墨。千年巴蜀气,凝作雷霆笔底文。当其振衣而起,非止立言,实为天地重开文枢,替万世再铸辞锋!今抚遗编,犹见星斗错落成章句,犹闻金铁铮鸣满穹苍。
备注: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亦被称老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中国北宋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年稍长入学,学习句读、属对、声律,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后开始游历名山大川。27岁又开始读书。在考取进士和茂才时,都未中。不久,苏洵之父去世,其归家守丧。服除后,仍居住在乡里,闭门读书,文章一新,著有《几策》《权书》《衡论》数十篇,系统提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送其二子入京应试,朝廷诏试策论,辞不赴命。嘉祐五年(1060年),苏洵被任试秘书省校书郎,除霸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同修礼书,完成《太常因革礼》100卷。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卒。苏洵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是散文,文章大部分是议论文,往往直接针对北宋社会的现实而作。其散文以气势胜,具有荀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观点明确,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谨严,妙喻连篇,呈现出雄奇高古的风格。苏洵的散文在当时就颇具影响,对改变不良文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权书》《衡论》诸作,纵谈古今,议论圆转,纵横恣肆,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苏洵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
天风海雨一坡仙(苏轼文风管窥)
——选自《谈艺录*天府才子传(辞赋川军卷)》苍山牧云著
作者:苍山牧云
巴山抱日,蜀水吞月。值大宋文枢将颓之际,忽有天风卷地而起。子瞻踏芒鞋破云来,笠屐所至,九万里山河尽化墨池,八百重劫波皆成诗料!东坡者,非人间之客卿,实造化之肺腑也。
吾观其夺魁龙榜,笔压汴京虹霓;后谪坠乌台,身陷黄州风雨。团练副使印,翻作耕月犁铧;赤鼻矶头石,骤醒参天词魄。墨泼处,大江裂岸崩雪,星斗迸作铜琶铁板;袖拂时,孤鹤横霄掠影,烟霞凝成玉笛冰弦。前赋洞箫声咽,参透水月之永恒;后赋巉岩虎啸,劈开古今之藩篱。待“灰飞烟灭”四字一出,直教长江倒卷,千载豪杰同此酹月!
吾观其戏墨:枯木虬枝,暗藏雷霆筋骨;怪石皱褶,自孕云水纹章。寒食帖中,泪痕渗纸化焦墨,字字皆带断肠锋;潇湘图里,瘦竹刺天摇碧落,叶叶俱挟裂帛声。更将庖厨烟火,炼作通神金丹:羊脊骨间嚼出般若味,荔枝林里证得欢喜禅。
其人也,新党旧党潮涌,独驾扁舟出没。杭州苏堤春晓,惠州荔云照眼,儋州黎歌穿肠。身陷泥涂,犹种松柏三千丈;魂寄瘴海,反哺诗苗十万畦。南海破浪归日,满船不载珠玉,只载黎民泪雨凝成之丰碑。
呜呼!文忠谥号,岂足量其文勋之万一?当其醉挥椽笔,墨龙破纸腾霄汉,顷刻吞尽银河浪;诗瓢倾天泻琼瑰,转瞬填平沧溟渊。今观天下遗泽:西湖晴雨皆东坡眉眼,长江涛声尽铁板铜琶。天风浩荡,终古吹送大江东去之绝响;海雨苍茫,至今润泽人间枯槁之诗肠也!
备注: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 (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苏定公文论
——选自《谈艺录*天府才子传(辞赋川军卷)》苍山牧云著
作者:苍山牧云
星分井鬼,钟灵秀于岷峨;云篆龙章,降文昌于眉宇。子由承家学之渊海,挟风云以初鸣,偕父兄并辔而驰骋文囿。嘉祐龙榜,少年射策夺高标;秘省芸窗,意气凌云动帝阊。当其振笔疾书,雄篇如星河倒泻,初试锋芒已惊四座。汪洋澹泊,岂止乃兄之叹;秀杰难没,实为天授之才。文心若鲲鹏击水,初鸣已震九霄云表。
然则庙堂风起,变法如雷车碾空,新法如骤雨覆九州。公凛然独醒,持正若砥柱裂涛,奏议似霜锋指阙。陈弊政则肝胆洞照,斥苛法则辞气峥嵘。虽遭放逐,清节愈彰,辗转州府而忧怀不坠。政论如雷车碾空而终作涧底松吟,孤峰独立不改万古苍翠。
吾观其覃思史论,见微知著于兴亡之迹,照夜犀燃于治乱之间。析六国则如老吏断狱,论秦亡则似神锋剖蚌。笔锋所至,千年迷雾豁然开;烛照幽微,万古人情昭然揭。抽丝剥茧,照见兴亡之本源;烛幽阐微,洞穿治乱之玄枢。史笔如照妖之镜,九鼎铸辞,尽现兴亡骨相。
晚岁拂衣颍水滨,闭东轩而谢尘鞅。遗老幽居,犹运凌云之健笔;颍滨遗墨,深藏蹈海之孤忠。校旧编则丹黄满目,课童蒙而薪火长传。此时文章,愈归澹泊,如澄潭印月,空谷传响。拂衣人隐江湖,笔底烟霞尽化太虚清气。
文史公曰:三苏辉耀,若日月星悬于天汉,子由虽列次曜,其芒在骨。政论如孤峰拔地,史笔若九鼎镇坤。文定之谥,岂虚誉哉?暮年澄明之境,更似庄生化蝶,翩翩游于无何有之乡,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文心澹泊处,自有万顷沧波;笔落超然时,早通千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