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嗰只栳头
路边
“嗰(ge)只栳头”是宜兴周铁一带的方言,意思指“这件东西”。初时我想,“栳头”应该写作“老头”,指人,是“老头子”的简称。“老头子”大家都知道,据说最早是纪晓岚背地里称乾隆皇帝,后来被乾隆撞破,便解释说“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可周铁的“栳头”指物,这又有什么说法呢?后来周铁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周铁老街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我也骑着助动车去过两趟。在与当地一些老人如城隍庙胡盘荣、沙塘港杨小根等交谈中,得知“栳头”早先是写成“遨头”的。那“遨头”又是怎么回事呢?问来问去,一段封尘已久的传说故事终于浮出水面。
相传在宋咸平年间,苏南地区遭遇大旱,宜兴许多地区颗粒无收。为了帮助饥民度过难关,县府发动富绅捐资疏浚淤河抗旱,以收一举两得之利。宜兴闸口邵灵甫率先响应,并出资大米两千多石,负责湖㳇画溪河、张泽蠡河和周铁横塘河的疏浚。后来邵灵甫善有善报,他的儿子邵梁在祥符八年考中进士。熙宁五年,邵梁的儿子邵刚高中礼部会试第一名会元。这年宜兴还有两人得了第一,一个是邵刚的堂兄弟邵材,高中开封乡试第一名解元;另一个是佘中,高中殿试第一状元。荣耀之下,宜兴县府还造了三魁庙以志纪念呢。
这里单说邵梁的另一个儿子、邵刚的兄弟邵民瞻,也是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士,但他却不追求仕途功名,而是好山水之游。大约在元丰七年夏秋之际的一天,邵民瞻坐船来到周铁横塘河旅游,两岸村民听闻恩公之孙来访,纷纷出来相迎。近前一看,和邵民瞻一起来的还有两位陌生大先生,村民便向邵民瞻探问。邵民瞻介绍说:“嗰位是单锷进士,湖㳇人。”“进士”的名头立马使村民肃然起敬。邵民瞻再介绍说:“嗰位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苏东坡苏学士。”苏东坡是宋代杰出的大文豪,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可当时百姓并不是人人知其名,所以村民听了很有些茫然。单锷见状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遨头。”村民中有知书达理的听懂了,立马跪下来行礼:“草民见过苏老爷。”众村民也跟着要行大礼,苏东坡上前搀扶说:“各位父老乡亲免礼,我这遨头也是贬职的遨头,不是官啦,和大家一样,是百姓。”
原来古代地方州官,春秋两季都有踏青登高遨游与民同乐活动,届时百姓跟风漫游城乡欢声一片。苏东坡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里,就写过“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句子。因为是跟着州官遨游,所以州官就被上流社会人士戏称为遨头。苏东坡在游周铁前,已经担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府,所以单锷说他是遨头。在这太湖边的乡野陋村,县太爷都百年难遇,如今居然来了位知府大人,而且还如此平易近人,这下轰动了。但苏东坡这次来横塘河并不是遨游,而是关注水患。苏东坡虽然受贬,而且正处在政治和经济的困境之中,但他依然每到一地就关注百姓疾苦。宜兴上游有条河叫濑水,它经高淳、溧阳而来,因落差大,有雨则流急难泄而涝,无雨则缺水河干而旱。单锷忧天下之忧,穷三十年精力,行万千里路程,考察太湖流域水系,终于著成《吴中水利考》一书,提出了综合治理吴地水患的观点。单锷的壮举博得苏东坡高度赞赏,并亲临实地查看,后来苏东坡特为上书朝廷(单锷书未被宋廷重视,后终被朱元璋采用实施)。
这次到横塘河后,苏遨头关心民生的故事便在周铁一带传开,苏东坡也与当地人民结缘了人脉,后来苏东坡子孙中的一脉,便在横塘河西的芳桥扶风村定居了下来。不过到此为止,遨头还是指的人。苏东坡死后,北宋也随之灭亡,金兵的铁骑踏到了杭州城。这时,周铁又来了一位人物,他虽不是知府,后来却做了元帅。他来周铁后,招兵买马安营扎寨,抗金平匪保境安民,拉开了宋室强势抗金的序幕,深受地方百姓爱戴,他就是岳飞。岳飞建在周铁的军营叫武昌城,而当地百姓却亲切地称为遨头营。岳飞当时的官职很小,而百姓却将他看成知府一样的大人物了。久而久之,指人的“遨头”便成了指物——“武昌城”的“遨头”了。再久而久之,人们失传了“遨头”的原意,便误说成“栳头”。“栳头”初时也许专指武昌城一类的大物,但现在却多用于指小物了。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罗淑健画作,油画: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