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于海洋那篇关于《戏台》的随感,心里也泛起些自己的思绪。
于海洋的文字,像清晨窗台上凝结的露,带着刚从梦里抽离的温软,和沉淀了一夜的清明。他写看《戏台》后的感慨,没让思绪困在电影里,反倒借着那点触动,把对人生的种种咂摸摊开来——更像对着晨光说悄悄话,把心底翻涌的情绪与思考,轻轻铺在新一天的空气里。
他的感受里,藏着对“选择”的通透。面对“猝不及防的背叛和伤害”,他在“记怨”与“记恩”间做了减法:“堆积还是忘却,这也是一种修炼”。朋友笑他“吃一百个豆也不嫌腥”,他答“忍之耐之,知我者解我心忧,不知我者夫复何求”,没有半分委屈,反倒透着“经历过,就懂了”的淡然。这种不纠缠的智慧,原是精神财富在心底扎根的样子——他大约明白,自己的精神财富,终究要靠自己去铸就,旁人给不了。只能在这般“忍之耐之”的历练里慢慢生长,像他说的“心存美好,则无可恼之事”,是自己给心灵松了绑,也是给精神世界添了分底气。
他的感受里,裹着对“活法”的笃定。作为60后,毛泽东思想里的“辩证看人”“以团结为重”,早成了他为人处世的尺子。他把“为人”看作哲学,“做人”当作境界,而这境界的底色,是“耐心、宽容和忍让”,为的是护住身上那股“清风清气”。这份“干净活着”的坚守,正是他在岁月里攒下的精神财富——不苛求世界纯净,只守住自己的底线,正如他说的“脏可闻而不染,受伤害而以德报怨”,每一次选择,都在给这份财富加着分量。
他的感受里,更有对“幸福”的朴素认知。从吴清源的诗句到文天祥的《正气歌》,从“争与随”的掂量到“贤士风骨”的念想,最终都落进“黎明的第一缕曙光”里。“新的一天开始了,我还活着,我还能做事,这就是幸福”,没有半句大话,却比任何道理都实在。这份踏实,是经了事的返璞归真,也是精神财富结出的果子——日子的本味,原就在自己铸就的精神世界里,认真过好每一个当下。
通篇读来,于海洋的感受像檐角滴下的水,不急不忙,却在石上刻下痕迹:有对过往的回望,有对当下的珍视,有对未来的坦然。他用文字理清楚心绪,也让我们看见:人生的修行,说到底是自己跟自己和解,在纷纷扰扰里,靠着一次次历练沉淀,攒起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始终明白自己要成个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日子。
于海洋,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天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信息协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任沈阳市政府部门副厅级领导干部,在沈阳某开发区任职,兼任沈阳香港新世界房地开发公司(王家庄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
在企业经营领域,为沈阳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此外,他成功地挽救“两家”召商引资中濒临倒闭的外商投资企业,被誉为“救火者”。
他在文学创作领域造诣颇深,多篇散文、诗歌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网、凤凰网等国家级权威媒体,展现出学术、商业与人文素养兼具的多元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