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锦芳
八一军旗迎日扬,青春热血砺沙场。
红颜自有擎天志,玉骨何输报国郎。
箭射寒星惊夜幕,枪挑残月裂朝光。
须眉不让风云际,敢为河山挺脊梁!

七律·辕门月 女兵吟
吕锦芳
瑶星疏缀碧云天,独倚辕门对月圆。
羌笛声传惊别梦,玉箫魂断诉流年。
朦胧耳畔慈亲唤,恍惚闺中绛帐牵。
且把相思凝作盾,银辉为铠入琼编 。



李老师点评:《七律·女兵》
巾帼豪情映战旗,刚柔并济塑传奇。
“擎天志”破红颜旧,“裂朝光”证铁骨奇。
箭慑星河枪挑月,气吞山海脊为堤。
须眉未让真本色,血砺青春卫疆畿。
精妙之处解析:
立意高远,突破传统: 以“红颜自有擎天志,玉骨何输报国郎”为核心,彻底打破“红颜”的柔弱刻板印象,赋予其顶天立地的壮志与刚强不屈的骨气,将女性之美与战士之魂完美融合,立意新颖深刻。
意象雄奇,气势磅礴:
“砺沙场”:点明艰苦磨砺,奠定全诗硬朗基调。
“箭射寒星惊夜幕,枪挑残月裂朝光”:此联最为精彩!以夸张手法(射星、挑月)和宏大意象(夜幕、朝光),描绘出女兵训练或战斗的惊险激烈场景。“惊”、“裂”二字极具爆发力,凸显其武艺超群、气势如虹。画面感、动态感极强,堪称“诗眼”。

对仗工稳,用词精炼:
中二联(颔联、颈联)对仗严谨工整。“红颜”对“玉骨”,“擎天志”对“报国郎”;“箭射寒星”对“枪挑残月”,“惊夜幕”对“裂朝光”。内容相称,形式完美。
动词运用精准有力:“扬”、“砺”、“擎”、“射”、“挑”、“惊”、“裂”、“挺”,字字铿锵,尽显力量与决心。
精神昂扬,主旨鲜明: “须眉不让”:直接点题,彰显巾帼不让须眉的自信与豪迈。
“敢为河山挺脊梁”:以“挺脊梁”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动作收束全篇,将女兵个体形象升华为国家柱石,突出其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感和英勇担当,掷地有声,余韵悠长。
“青春热血”:呼应首句“八一军旗”,强调正是青春与热血铸就了这钢铁般的忠诚与力量。

总结:
吕锦芳这首《七律·女兵》以如椽巨笔,饱蘸激情,成功塑造了新时代女兵刚毅果敢、武艺超群、心怀家国的光辉形象。诗中刚柔相济的独特气质、雄奇壮美的战斗意象、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共同奏响了一曲献给巾帼卫士的嘹亮赞歌,充分展现了中华儿女守卫河山的铁血丹心与不屈脊梁。佳作!


《七律·辕门月 女兵吟》 刘老师点评:
此诗以边关明月为引,勾画女兵月下思乡图景。首联“瑶星疏缀”、“独倚辕门”,清冷意境中见孤影;颔联“羌笛惊梦”、“玉箫魂断”,笛箫声里诉尽离愁流年。颈联“慈亲唤”、“绛帐牵”,恍惚间亲情闺梦萦绕心田。最妙尾联,笔锋陡转,气魄顿生: “且把相思凝作盾,银辉为铠入琼编”,将蚀骨柔情淬炼成钢铁意志,以月光为甲胄,融入强军篇章。全诗哀而不伤,柔中带刚,将女儿情长升华为战士担当,尽显巾帼豪情与时代风采,立意高远,结句尤显非凡气度!

核心亮点聚焦:
意象优美,意境交融: “瑶星”、“碧云”、“月圆”、“羌笛”、“玉箫”、“银辉”等意象,营造出边关月夜的清寂之美与浓郁的思乡氛围。
情感真挚,层层递进: 从月下独倚的孤影,到笛箫声中的离愁别绪,再到恍惚间亲人的呼唤,思乡之情层层深入,细腻动人。


立意高远,升华有力(点睛之笔): 尾联“且把相思凝作盾,银辉为铠入琼编”是全诗灵魂所在。 它完成了从个人情思到家国情怀的惊人一跃。将缠绵的“相思”转化为保家卫国的“盾牌”,将温柔的月光“银辉”想象成战士的铠甲“铠”,最终融入强军事业“琼编”。这种将个人情感淬炼升华为崇高使命的写法,既新颖独特,又充满力量,完美诠释了当代女兵“柔肩担重任”的豪迈气概和无私奉献精神。这一转折和升华,使全诗境界全出,远超一般闺怨或边塞诗。
刚柔并济,时代特色: 全诗既有女儿家的柔情万种(思乡念亲),更有战士的坚韧不拔与豪情壮志(凝盾为铠),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女兵的精神风貌。

总而言之,此诗情感深沉,构思精巧,尤其尾联的惊天逆转与升华,堪称神来之笔,将个人情愫融入强军伟业,赋予传统边塞闺思题材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和磅礴的精神力量,实为佳作。


吕锦芳,中共党员,政府机关工作。河北省婚协金牌调解、音乐家协会会员。多篇散文、快板、历史故事、小品、诗朗诵、歌曲、相声、诗词等作品发表。文学作品散见于《百味文学》《一点资讯》《人民网》《中国文学》《天雁论坛》《 当代文坛》《新时代诗典》《百度》《腾讯》《新华网》《北京头条》《华夏头条》《上海头条》《荣耀中国》《中国诗人作家网·有声专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