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章 三合御街
夕阳西沉,泉州港笼罩在一片血色之中。坍塌的堤岸处,海水如猛兽般涌入,冲垮了临时搭建的工棚。工人们四散奔逃,哭喊声与海浪声交织在一起。
宋翊搀扶着赵清漪,随赵鸿志一行人匆匆赶到港口高地。眼前的景象令人心惊——原本笔直的主航道此刻如同一条狰狞的伤口,将港口一分为二。湍急的水流冲刷着两岸,不断有新的塌陷发生。
"完了..."赵鸿志面如死灰,"照这样下去,不到天明,整个港口就会毁于一旦。"
宋翊取出《地理水法总诀》抄本,快速翻到"三折御街"一节:"大人,还有希望!只要在九星连珠的时辰前,将这条直道改为三折曲水,就能化解煞气!"
赵鸿志苦笑:"谈何容易?改造整个港口水道,至少需要三个月!"
"不需要全部改造。"宋翊指向主航道中段一处拐角,"这里是'元关窍'所在,只需在此处增设两道弧形堤岸,将水路一分为三,形成'三折'之势,就能扭转全局!"
赵鸿志将信将疑:"这...真能行?"
"祖父的笔记中也提过此法。"赵清漪声音虽弱,却坚定,"水法之道,重在意不在形。有时小小改动,可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正说着,一名衙役飞奔而来:"大人!朝廷特使到了,正在衙门等您!"
赵鸿志脸色更加难看:"特使此来,必是问罪..."他看了看摇摇欲坠的港口,又看了看虚弱的女儿,突然挺直腰板,"罢了,横竖都是死罪,不如拼一把!宋翊,你随我去见特使,当面陈述方案!"
知府衙门内,一位身着紫袍的中年官员正襟危坐,面色阴沉。两侧站着全副武装的侍卫,气氛肃杀。
"下官参见钦差大人!"赵鸿志跪拜行礼。
特使冷哼一声:"赵大人,朝廷限期完成的港口工程,如今成了这般模样,你有何话说?"
赵鸿志额头触地:"下官知罪。但港口坍塌另有隐情,乃马明远勾结河工,偷工减料所致。现有河工供词为证。"他呈上一卷文书,"另有一位才士,有解救之法,请大人准许一试。"
特使略感意外:"哦?何人?"
宋翊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学生宋翊,拜见大人。"
"一介布衣,也敢妄议国家工程?"特使皱眉。
宋翊不卑不亢:"学生不才,但通晓风水水法。此次港口之祸,实因水道设计犯了'牢狱水'大忌。若能以'三折御街'之法稍加改动,既可保工程如期完成,又能造福泉州百年。"
特使本欲斥责,但看到宋翊呈上的图纸和方案后,神色渐渐缓和:"这设计倒也别致。只是时间紧迫,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改造?"
"只需在关键处增设两道弧形堤岸,材料可用现成的石块和木桩。"宋翊指着图纸解释,"今夜子时恰逢九星连珠,是动工的最佳时机。若错过,则需再等百年。"
特使沉吟片刻,突然问道:"你与赵大人是何关系?为何如此尽心相助?"
宋翊正欲回答,赵鸿志抢先道:"回大人,宋翊乃下官...未来女婿。此子虽出身寒微,但才华横溢,尤擅风水之道。"
宋翊愕然看向赵鸿志,后者给了他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特使捋须微笑:"原来如此。好,本官就给你一次机会。若成功,自有重赏;若失败..."他扫了赵鸿志一眼,"两罪并罚!"
夜幕降临,港口却灯火通明。在特使的号令下,数百名士兵和工匠投入抢修。宋翊站在高处指挥,赵清漪则坐在一旁临时搭建的帐篷中,通过窗户关注进展。
"弧形堤岸必须精确朝向庚、酉、辛三方。"宋翊对工头们解释,"长度、弧度都不能有误。"
工人们忙碌起来,但进展缓慢。到了亥时,才完成不到三分之一。宋翊心急如焚——若不能在子时前完成,九星连珠的时机就将错过。
更糟的是,海风渐强,浪涛越来越高。新筑的堤岸根基不稳,几次险些被冲垮。
"不行啊,宋公子!"工头抹着汗大喊,"风浪太大,石块刚垒上就被冲走了!"
宋翊望向漆黑的海面,心中升起不祥预感。按《地理水法总诀》记载,九星连珠时本该风平浪静,为何今夜如此反常?
帐篷内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只见赵清漪踉跄走出,面色苍白如纸,却目光坚定。
"小姐!"宋翊连忙扶住她,"你该休息..."
"不对..."赵清漪凝视着汹涌的海浪,"这浪...有问题..."
她突然挣脱宋翊的手,向海边走去。众人惊呼,却见她站在浪花边缘,从颈间取下那枚浪花托月玉佩,高举过头。
说也奇怪,玉佩在月光下竟泛出淡淡的蓝光。赵清漪口中念念有词,声音虽轻,却仿佛有种奇异的力量。更令人震惊的是,随着她的吟诵,汹涌的海浪竟渐渐平息!
"海神娘娘显灵了!"有渔民惊呼,纷纷跪拜。
宋翊恍然大悟——赵清漪身为海神后裔,竟能安抚海浪!他立刻抓住这宝贵时机,指挥工人加速施工。
子时将至,两道弧形堤岸终于完工。它们如双臂般环抱,将笔直的主航道分成三段曲折的水路,正合"三折御街"之形。
"时辰到!"宋翊高喊。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月光下,港口水面突然泛起奇异的光芒,仿佛有无数星辰坠入海中。九星连珠的天象在漆黑的天幕上清晰可见,与改造后的水道遥相呼应。
一道柔和的光从水底升起,沿着新修的水道流淌。所到之处,破损的堤岸自动修复,浑浊的水流变得清澈。更神奇的是,港口各处突然冒出无数气泡,水底隐约可见一条龙形光影游过。
"龙穴现世!"宋翊激动地握住赵清漪的手,"原来泉州港下竟藏着一条水龙脉!难怪马明远要在此设风水杀局!"
赵清漪仿佛感应到什么,轻声道:"它...在欢迎我们..."
特使目睹这一切,惊叹不已:"奇哉!妙哉!本官行走天下多年,从未见过如此奇景!"
次日清晨,焕然一新的泉州港迎来了第一缕阳光。笔直凶险的水道变成了优美舒缓的三折曲线,不仅煞气全消,更添了几分灵动之美。工人们欢呼雀跃,纷纷称赞宋翊的神奇方案。
特使当众宣布:"泉州港改造成功,本官将上奏朝廷,表彰赵大人和宋公子之功!至于马明远,贪污工程款、谋害人命,罪证确凿,即刻押解进京问罪!"
赵鸿志热泪盈眶,向宋翊深施一礼:"贤侄大恩,赵某没齿难忘。先前多有得罪,还望海涵。"
宋翊连忙还礼:"大人言重,学生不敢当。"
赵鸿志拉起他的手,又牵过女儿的手,将两只手叠在一起:"清漪就托付给你了。"
赵清漪羞红了脸,却没有抽回手。宋翊只觉掌心柔软温暖,一时语塞。
三个月后,重修后的泉州港被朝廷御赐"天下第一港"的匾额。宋翊因功被破格授予工部主事衔,但他婉拒了官职,选择留在泉州开设学堂,专研风水之道。
婚礼当日,赵清漪身着嫁衣,美艳不可方物。当宋翊揭开盖头时,发现她戴的正是那枚浪花托月玉佩。
"这是我生母留给我的唯一信物。"赵清漪轻抚玉佩,"如今赠予夫君,愿我们如这浪花与明月,永不分离。"
宋翊感动不已,取出自己准备的礼物——一部手抄书册,封面题着《地理天人录》三个大字。
"这是我将《地理水法总诀》与赵家藏书整理合编的新作,加入了我们破解港口风水的经历。"他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夫地理者,天人之学也。察山水而知天命,观星象而晓人事..."
赵清漪依偎在夫君肩头,两人共同翻阅这本凝聚心血的作品。窗外,泉州港千帆竞发,碧波荡漾。三折御街的水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同一条蜿蜒的玉带,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与繁荣。
[全文完]
——
后记:风水中的天地人
《风水宝鉴:三合奇缘》的创作源于我对中国传统风水文化长久以来的浓厚兴趣。在动笔之初,我并未想到这个故事会发展成如此规模,更未料到宋翊与赵清漪的命运会如此紧密地与泉州港的风水格局交织在一起。
风水学说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体现,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选址的环境科学,更是一种融合天文、地理、人文的综合性智慧体系。在创作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风水典籍,尤其是三合派水法的相关资料,力求在虚构故事中还原传统风水的理论精髓。
小说中"三折御街"的水法改造并非完全虚构,它脱胎于古代风水实践中"曲则有情"的基本原则。泉州港的"牢狱水"格局与"三折御街"的改造,实际上隐喻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不同态度——前者是强行征服,后者是和谐共处。
赵清漪这个角色的塑造令我感触颇深。从一个深闺少女到海神血脉觉醒,她的成长轨迹象征着人与土地、与水之间那种神秘而深刻的联结。当她站在浪花边缘吟诵咒语时,那不仅是一个女儿在寻找生母的痕迹,更是一个灵魂在回归其本真的状态。
宋翊对《地理水法总诀》的执着研读,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风水之学,表面看是相地之术,深层看却是观心之道。正如小说结尾处《地理天人录》的开篇所言:"察山水而知天命,观星象而晓人事",最好的风水永远是人心与自然的和谐共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泉州港的历史原型。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真实的泉州港确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小说中,我将这座港口塑造成一个巨大的风水局,既是对历史的浪漫想象,也是对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一种探索。
最后,感谢各位读者陪伴宋翊和赵清漪走完这段跌宕起伏的旅程。希望这个故事不仅能带来阅读的愉悦,也能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和人文精神。或许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当你看到一条蜿蜒的河流或一片环抱的山峦时,会想起这个故事,想起"三折御街"的奥妙,进而对我们生活的环境多一分敬畏与理解。
山水有灵,笔墨留情。愿我们都能在这广袤的天地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方风水宝地。
作者谨识
岁次癸卯年仲夏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