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寄语: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即将退出现役,我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保守军事秘密,珍惜军人荣誉,永葆军人本色,为军旗增辉,为军队争光。若有战,召必回!
八一怀故:军旗下的年轮作者陶家宗
蝉声如织,拉长了盛夏的午后。窗台上那枚泛着银光的建军节纪念章,在斜阳下轻轻闪烁,仿佛一枚穿越时光的信物,悄然叩响记忆的门环。每当八一临近,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片段便如老照片在显影液中缓缓浮现——泛黄、模糊,却轮廓渐清,最终连成一列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载着青春与热血,驶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
那是1969年的初春,我刚从县一中毕业,并未立即归乡,而是与几个同窗挚友流连于校园余温中。谁料征兵的号角在这期间早已悄然吹响。天津籍接兵干部金洪林几经辗转,遍寻不得,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大队民兵连长也亲自出动,几番周折,终于在一群不肯散去的少年中将我寻获。那一刻,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就这样,我与本村的佘景发等几位“老三届”青年,连同来自各地的共计三十四名热血儿郎,登上了一列绿色的闷罐车。没有窗,只有铁皮缝隙透进的微光,和彼此年轻而紧张的呼吸。车轮滚滚,载着我们的梦想与未知,一路北上,最终停靠在69军28师83团五连的军营。那是一片尚未被繁华浸染的土地,却成了我们青春最深的烙印。 初入军营,我们便奉命投身“三支两军”的洪流,进驻太原市组织厂。那时的天空常被工厂的灰雾笼罩,纺织厂的机器昼夜轰鸣,“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响彻车间。我们站在岗位上,稚嫩的脸庞写满坚定。那不是战场上的硝烟,却是另一种战斗——在动荡中守护秩序,在混乱中点燃希望。
不久,军令再起:北上集宁,构筑反苏防苏的钢铁防线。我们转战内蒙古高原,扎营于傲包山下。北风如刀,卷着沙砾抽打面颊;冻土如铁,镐头砸下,震得虎口崩裂,手掌渗出血痕。为了盖营房、打坑道、修战壕、垒工事、种蔬菜,我们日复一日地挥汗如雨。夜里,冻僵的手掌用雪团来回搓揉,痛得龇牙咧嘴,却无人退缩。第二天,依旧扛起钢钎,迎着风雪前行。那一段岁月,是用血肉之躯与严寒搏斗的史诗,是青春在荒原上刻下的最深年轮。
五十六个八一,如五十六枚邮戳,盖在时光的信封上,每一道都记录着一段远去的征程。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已两鬓如霜,步履蹒跚。有的被病痛缠身,有的在岁月中折了腰,幸而,还有几位老伙计仍健朗如松,笑谈当年。
我们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落于天南地北。可每逢建军佳节,总有人愿做那束汇聚的光。五年前,我在武汉设宴招待部分战友前去河北饶阳探望原五连连、排长等老首长;今岁八一,我再度执壶,欲再聚故人,重温那段战天斗地、肝胆相照的峥嵘岁月。
然岁月无情,音讯难寻。战友们散落四方,联系方式早已湮没于尘世喧嚣。幸有佘景发,这位昔日同窗、今日挚友,热心如火,不辞劳苦,三番五次打电话、托人打听,终将十位故人找来。我还特意邀来几位外连的战友,虽非同连,却同袍共战,情谊如酒,愈久愈醇。
席间,白发相对,笑语喧哗。有人说起当年打坑道时的种种趣闻轶事,也有人讲述退伍后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的点滴。那一杯杯酒,不只是滋味,更是对青春的致敬,对军旗的礼赞。
军旗下的年轮,一圈圈延伸,无声诉说我们的忠诚与牺牲、热血与荣光。我们或许已老,但心中那抹绿色从未褪色。那列绿皮火车虽已停运,可它驶过的轨迹,早已镌刻在生命的铁轨上,永不磨灭。八一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声召唤,一声来自灵魂深处的回响:
曾有一群人,把青春交给军旗,把忠诚刻进山河。
纵使年华老去,那份荣光,仍在血脉中奔流不息。
2025.8.1
作者简历:陶家宗 男
湖北省英山县人,大专,网名偏隅,中国网络作家会员。历任县政府外侨办主任、兼任旅游局局长。采访、编辑、撰写、筹资、出版资料繁浩、内容复杂、史料丰富、结构庞大、门类众多、时间跨度大、质量要求高、编写难度大、前史无借鉴,长达24.9万字的《英山县轻纺工业志》,授予全省纺织行业修志先进工作者称号。退居二线,立即转换跑道,撰写以本人一生经历为蓝本,长达166万字的大型纪实文学《在时代的大弯弓下》,长江日报报道后,媒体广泛转载。退休定居武汉,创作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杂文、评论、通讯等,共计200余万字。75万字文集《这个世界我来过》已结集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