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看人道天道
作者/刘斌
经典人道
斫轮老手
“斫轮老手”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的《庄子·天道》。
(斫轮:砍削木头以制造车轮)指用斫木制造车轮的行家。现代汉语中喻指技艺纯熟或经验丰富的人。
轮扁斫轮是《庄子·天道》中的经典寓言,通过木匠轮扁与齐桓公的对话,揭示了实践真知与质疑精神的重要性。
齐桓公在堂上阅读圣贤书时,木匠轮扁于堂下砍制车轮。
轮扁质疑桓公所读的圣人遗作仅为糟粕,并解释说:制作车轮时榫头若太松则不牢固、太紧则难嵌入,只有凭借数十年经验掌握的「不徐不疾」的节奏才能使榫头严丝合缝。这种分寸感源于手与心的默契配合,无法用语言传授给儿子,因此自己仍需亲手劳作。
轮扁由此推论,圣人真正的智慧已随其死亡湮灭,文字记载的只是思想残渣。
庄子借故事强调“道不可言”的认知,最高明的智慧是来源于实践经验,无法通过文字完全传递。工匠的精妙技艺需通过长期操作体悟,而非照搬书本。
知识必须与实践循环验证:经验总结为理论后,仍需回归实践检验更新。这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相通。
轮扁敢于挑战圣人经典的胆识,彰显「学贵有疑」的批判精神。朱熹的“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等论述,均呼应这一思想。
“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孟子·尽心下》,强调对典籍不可盲目迷信,需批判性思考。
因为书本受时代局限,作者观点可能存在片面性,需通过实践检验,
才能将典籍转化为创新土壤。
当年毛润之与萧子升穷游时拒绝盲从书本经验,坚持通过实践来解决具体问题。
钱钟书指出“读书多的人容易上书的当”,警示盲目信书的危害。
赵括“纸上谈兵”导致兵败,说明死守书本理论而无实践能力的后果。
有了骑自行车的理论,和会老练地骑自行车之间就是不住的操练实践。
当代人更需要打破对权威的盲从,通过独立思考实现创新突破。
是的,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 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
因为操练身体,益处还少;但是操练认识大道,敬畏大道,对一切的事都有益处,并且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
操练应用:
所有追求大道的人,你们应当知道:都该快快地听,慢慢地发言、慢慢地动怒, 因为人的愤怒不能实践大道的公义。 因此,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满盈的恶毒,以温柔的心接受那栽种在你们里面的大道,就是能拯救你们灵魂的大道。
只是要成为这大道的践行者,不要只成为听者而欺骗自己。
因为,如果只是这大道的听者,而不是践行者,这个人就像人对着镜子观看自己本来的面貌, 看了就走开,立刻忘了自己是什么样子; 但是详细察看那使人得自由的完美大道,并且继续持守实践的人,因他不是健忘的听者,而是行为的实行者,这个人就将要在他所行的事上必蒙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