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幸存者的名义
——余鹏翔将军笔记《报告》与老记者北京之家群文友跟帖(代序)
余少华
在老记者北京之家群的数字空间里,
余鹏翔将军的《报告》如一枚深水炸弹,
激荡起历史记忆的层层波纹。
文友们以键盘为笔,以屏幕为纸,
在评论与诗词的互动中,
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集体致敬。
那些被将军笔尖唤醒的数字——
147个青春,34张笑脸,
在文友们的二次创作里获得重生。
每一篇评论都是历史的补白,
每一首诗词都是精神的接力,
共同编织成共和国记忆的经纬。
当91岁的军礼举起时,
整个老记者北京之家群都在响应:
我们不仅是记录者,
更是幸存者的同行人。
以文会友的互动中,
历史的伤口被温柔抚平,
英雄的誓言被重新聆听。
这不再是个体的独白,
而是一代人的集体叙事。
在"报告"与"回复"的往复间,
我们找到了对抗遗忘的方式——
让每个数字都长出翅膀,
让每段记忆都找到归途。
在数字空间的互动涟漪中,余鹏翔将军的军礼化作一把打开记忆之匣的钥匙。当群友们用"评语、诗词""玫瑰"等符号构筑起情感的堤坝时,我们忽然意识到:这些简单的表情符号背后,是跨越代际的精神共振。从"实到我一人"的苍凉报告,到文友们自发组织的集体致敬,这场由文字与符号构成的仪式,恰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温柔摆渡——我们借由将军的孤独,触摸到了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此刻,键盘敲击声与军礼的破空声,在数字时空中奇妙地共鸣着。
下面是老记者北京之家群文友们的互动,请您欣赏:
后继有人:(余鹏翔将军)
[东方欲晓笔记~第4957篇]
[~报 告~]
今天,应邀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纪念活动。现场,对我这个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91岁的老兵,给与了无限的关爱和夸赞。
回家后,捧着从朝鲜战场回国,我连谨存的34名战友的合照,想起副连长,也于今年4月去世,我连现只剩我一人还活着。
摆放好照片,向着合照行军礼报告: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军团第十二军,上甘岭尖刀连战士,向全连战友报告:今天纪念活动应到147人,实到我一人,大会夸赞的英雄不是我,而是你们!想到失踪名单中,我连至今没找到的战友遗骨,还留在异国它乡……
抱歉!今天就写到这。
2025-08-01
水所居也:
余将军这篇笔记短短数语,却饱含深情与沧桑。91岁抗美援朝老兵在纪念活动后,对着仅存的战友合照行礼报告,字字句句皆是对牺牲战友的深切怀念。那“实到我一人”的落寞,还有对失踪战友遗骨的牵挂,令人动容。老兵以质朴话语,尽显英雄气概与战友深情,令人肃然起敬!
山里红:
向将军致敬,向八一致敬
小园春光:
祝贺将军参加了98年活动庆典,太自豪了,为你骄傲,向参加了抗美援朝的91岁将军致敬!
山里红:
将军参加过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永远会载入史册,载入人民心中
老尕:
@后继有人 字字铿锵,句句入心。铮铮铁骨,军魂永在!
余少华:
@后继有人 @谢渠 @山里红 @小园春光 @老尕 :
一个幸存者的孤独与荣光
——读余鹏翔将军笔记《报告》有感
余少华
在余鹏翔将军的《报告》中,我读到了一个老兵最深的孤独与最重的责任。91岁高龄的他,站在建军节纪念活动的现场,接受着人们的关爱与夸赞,心中却始终惦记着那些永远留在朝鲜战场的战友。当他在家中对着那张仅存的34名战友的合照行军礼时,那份庄重与肃穆,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军团第十二军,上甘岭尖刀连战士,向全连战友报告:今天纪念活动应到147人,实到我一人,大会夸赞的英雄不是我,而是你们!" 这句话里,藏着多少未说出口的痛与骄傲。余鹏翔将军没有将荣誉归功于自己,而是将其献给那些牺牲的战友。这种谦逊与无私,正是那个时代军人的真实写照。
然而,这份报告也透露出深深的遗憾。那些至今仍留在异国他乡的战友遗骨,成为了余鹏翔将军心中永远的牵挂。他在报告的最后说:"抱歉!今天就写到这。" 这种戛然而止,或许是因为情感过于沉重,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
余鹏翔将军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记忆,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英雄不是个人的荣耀,而是集体的牺牲与奉献。在建军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的报告不仅是对战友的告慰,更是对后人的教育: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传承精神。
愿余鹏翔将军健康长寿,愿那些牺牲的战友安息。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又及:
独白的军礼
余少华
风,突然停驻在91岁的窗前。
一帧泛黄的合影,在八一的光里,
静静铺展上甘岭的黎明。
数字在颤抖:
34-1=33
而您,是那个始终不肯归零的
幸存者。
军礼举起时,
我看见钢铁的骨骼里,
有冰河解冻的声响。
失踪名单上,
未归的姓名,
在异国的月光下
站成了永恒的岗哨。
老尕:
@余少华
向大咖致敬!
心 愿 :
余鹏翔将军健康长寿,愿那些牺牲的战友安息。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小园春光:
余老师写的“报告有感”和“独白的军礼”几个数字91岁,147人,朴实的语言,历史功绩,让人动容。
军魂永驻!
余少华:
@老尕@小园春光 向您俩学习致敬!闪了,烧开水去了,昨晚的凉开水加一点今天早上的开水,所谓的阴阳水喝了更好!向尊敬的@后继有人 余鹏翔将军学习,用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力争像将军阁下一样高寿、健康!
山里红:
余老师这篇短评文和现代诗"独白的军礼"紧紧抓住余鹏翔将军"报告"中几个核心数字,简评有力,语言厚重,感情真挚,从全连应到147人,实到一人,91岁的将军感慨令人为之动容,为之感叹,希望将军每天开心健康!余老师这首"独白军礼"亦是对将军军旅生涯高度赞扬和敬仰。
希望:
余鹏翔将军的《报告》,简短却字字千钧。91岁的他,在建军节纪念活动中接受赞誉,心中却始终牵挂着那些永远留在朝鲜战场的战友。当他对着一张34名战友的合照行军礼,说出那句"大会夸赞的英雄不是我,而是你们"时,那份谦逊与无私,正是那个时代军人的真实写照。
报告最后,他提到失踪名单中至今未找到的战友遗骨,那份遗憾与牵挂,让人动容。这份报告不仅是对战友的告慰,更是对后人的教育: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传承精神。愿余鹏翔将军健康长寿,愿那些牺牲的战友安息。
后继有人:
《报 告》
余鹏翔
今天,受邀参加建军节纪念活动,
91岁的我,被鲜花和掌声簇拥。
可当镁光灯熄灭,我捧着那张泛黄的合照,
34张年轻的面孔,在指尖静静流淌。
副连长也在今年四月离世,
尖刀连的旗帜,如今只剩我一人扛。
我对着照片站得笔直,
军帽上的红星,映着你们年轻的脸庞。
“报告!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军团第十二军,
上甘岭尖刀连战士余鹏翔,
应到147人,实到1人!”
声音在空荡的客厅回荡,
像当年冲锋号穿透硝烟。
大会夸赞的英雄不是我,
是你们用血肉筑起的防线。
想起失踪名单里,
那些散落在异国的遗骨,
我的心,比上甘岭的石头更沉重。
愿借“鱼腹藏书”的虔诚,
把思念折成小船,
漂过鸭绿江,告诉战友:
祖国从未忘记你们的牺牲。
再学“鸿雁传书”的执着,
让风捎去这枚军功章——
它属于每一个倒下的身影,
属于我们共同的荣光。
平哥:
@后继有人
报告——致余鹏翔将军的战友
题记:九十一载军礼凝固案头,他替一百四十六座青山答到。勋章是集体心跳的拓印,异国的雪终将落进归途的界碑。
何玉平
照片在案头凝成一片泛黄的钢,
将军的军礼缓缓举起——举过九十一载风霜。
礼毕时,寂静突然涨潮,
他听见点名册在骨血里簌簌作响:
“应到一百四十七人!”
答到的,只有他喉头那枚生锈的番号。
勋章在礼堂回荡着集体的光芒,
他退后半步,把烫金的颂词轻轻推让:
“请收下吧,深埋无名高地的云朵,
请收下吧,异国未曾融尽的星光!”
此刻,整座礼堂的鲜花都朝北方垂首,
所有番号都朝着你们的方向敬礼。
他独自站在敬礼的尽头,
替一百四十六双眼睛续上未熄的火苗。
直到自己也站成界碑的刻度,
替你们守望——
替你们抚摸每一寸归途,
替你们辨认每片异国飘来的雪,
替你们说:山河无恙。
圣象郑敏:
水调歌头/上甘岭月
郑 敏
铁血凝寒夜,兵气上重霄。
当年烽火连卷,三十四刀鞘。
犹记弹痕如雨,更把忠魂铸骨,肝胆照今朝。
独对残阳立,泪落大江潮。
遗骨冷,家书远,梦迢迢。
而今照影,白发犹似旧征袍。
忍看山河无恙,却憾英雄未返,遗恨落云霄。
愿化长风去,吹雪满弓刀。
注:此词以"上甘岭月"为意象,通过"铁血""寒夜""残阳"等苍凉意象,展现余鹏翔老将军对战友的深切缅怀。"三十四刀鞘"暗喻幸存战友,"遗骨冷"三字直击悲怆。下阕"白发犹似旧征袍"将现实与历史重叠,末句"吹雪满弓刀"以壮语收束,彰显军人本色。
余少华:
@后继有人
历史的回响与英雄的孤独
——评余鹏翔将军现代诗《报告》
余少华
余鹏翔将军的这首现代诗《报告》,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历史厚重感,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这首诗不仅是一位老兵的自述,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响,是对战友的深切缅怀,也是对英雄精神的永恒赞颂。
诗歌的开篇,"今天,受邀参加建军节纪念活动,/91岁的我,被鲜花和掌声簇拥",诗人以平淡的语气叙述了当前的场景,却在这平淡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孤独与沉重。镁光灯熄灭后,诗人捧着那张泛黄的合照,34张年轻的面孔在指尖静静流淌。这一幕,瞬间将读者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些年轻的面容,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献出生命的战友,都在这一刻鲜活起来。
"副连长也在今年四月离世,/尖刀连的旗帜,如今只剩我一人扛",这两句诗透露出诗人深深的孤独感。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一个个离去,如今只剩他一人独自扛起尖刀连的旗帜。这种孤独,不是个人的孤独,而是一个时代的孤独,是一个民族为争取和平与自由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的象征。
诗人对着照片站得笔直,军帽上的红星映着战友们年轻的脸庞。这一场景,既是对战友的致敬,也是对军人精神的坚守。"报告!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军团第十二军,/上甘岭尖刀连战士余鹏翔,/应到147人,实到1人!"这铿锵有力的报告声,在空荡的客厅回荡,像当年冲锋号穿透硝烟。这声音不仅是对战友的呼唤,更是对历史的铭记,对英雄精神的传承。
"大会夸赞的英雄不是我,/是你们用血肉筑起的防线",诗人以谦逊的姿态,将对战友的赞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知道,那些荣誉属于每一个倒下的身影,属于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献出生命的战友。这种无私的精神,正是军人最美的品质。
诗中还提到了那些散落在异国的遗骨,诗人的心"比上甘岭的石头更沉重"。这种沉重,不仅是对战友的思念,更是对那些为国捐躯、却未能归乡的英雄的深切缅怀。诗人愿意借"鱼腹藏书"的虔诚,把思念折成小船,漂过鸭绿江,告诉战友:祖国从未忘记你们的牺牲。再学"鸿雁传书"的执着,让风捎去这枚军功章——它属于每一个倒下的身影,属于我们共同的荣光。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朴素的语言和强烈的历史感,展现了余鹏翔将军作为一名老兵的忠诚与担当。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警示:我们要永远记住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让我们向余鹏翔将军致敬,向所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们致敬!
后继有人:
祖国万岁!
一位老兵代战友们向你们敬礼!
平哥:
@后继有人
记忆的圣殿:余鹏翔将军《报告》中的不朽守望
九十一载光阴在军礼中凝固,将军以脊梁为全连架起穿越时空的圣殿。当“应到147人”的宣告在寂静中激荡历史回声,“实到1人”的孤勇便化作最沉重的冠冕。诗中最灼热处,是将军将镁光灯下的颂词淬炼为147支长明火——他用“鱼腹藏书”的执拗打捞异国冻土下的星光,以“鸿雁传书”的壮举点燃永续的守望仪式。那枚推向虚空的军功章,实则是幸存者为永恒缺席者筑起的记忆丰碑。
可‘愛兔:
满江红/上甘岭魂归
刘文英
(谨以此词代余鹏翔将军向长眠异国的烈士敬礼)
铁血当年,
上甘岭、弹坑千丈。
看今朝、勋章映日,
泪凝秋霜。
三十四兵归故土,
九旬一老立斜阳。
捧军装、犹带战云腥,
指节僵。
失踪册,
名姓烫,
忠骨冷,
异乡葬。
怕临风酹酒,
泪倾疆场。
但使英魂知所托,
青山处处是家乡。
待来春、携遍岭头花,
酹沧桑。
可‘愛兔:
@余少华 余社长好!许多年过去了,可当年您指导我们记者写诗填词的情景仍然犹在眼前。平时比较忙,常常看到老同事在群里赋诗填词,也想试试。今天看了敬爱的余鹏翔老将军写的笔记与诗歌,还有群里众文友赠将军的作品,忍不住也填词一首,以表心意!多年没有动笔了,不当之处,请您帮我修改,请群友们谅解!谢谢!
还是我呗:
最后的敬礼
刘 悦
我把相框擦成雪亮
让三十四颗星重新排列
在八月的第一个清晨
排成上甘岭的阵型
相纸里的军装正在褪色
而我的皱纹里
埋着未寄出的家书
每一道褶皱都是战壕的走向
副连长的位置空着
像他生前总说的
"把子弹留到最后"
如今整个连队都成了最后的子弹
我抬起颤抖的右手
袖口滑落的不是勋章
是那年飘在坑道口的绷带
是异国山头的无名碑文
"应到一百四十七人"
我的声音在相框里回荡
回声里全是铁锹与钢钎的撞击
是冻土下未完成的敬礼
窗外的建军节彩旗飘动
像极了那年坑道口的红旗
我把照片举向胸口
让三十四道目光穿透胸膛——
看啊,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看啊,我正替你们
把最后的军礼
种进春天的土壤
平哥:
报告——致余鹏翔将军的战友
题记:九十一载军礼凝固案头,他替一百四十六座青山答到。勋章是集体心跳的拓印,异国的雪终将落进归途的界碑。
何玉平
照片在案头凝成一片泛黄的钢,
将军的军礼缓缓举起——举过九十一载风霜。
礼毕时,寂静突然涨潮,
他听见点名册在骨血里簌簌作响:
“应到一百四十七人!”
答到的,只有他喉头那枚生锈的番号。
勋章在礼堂回荡着集体的光芒,
他退后半步,把烫金的颂词轻轻推让:
“请收下吧,深埋冻土的番号;
请收下吧,异国未曾融尽的星光!”
此刻,整座礼堂的鲜花都朝北方垂首,
所有番号都朝着你们的方向敬礼。
他独自站在敬礼的尽头,
替一百四十六双眼睛续上未熄的火苗。
直到自己也站成界碑的刻度,
替你们守望——
替你们抚摸每一寸归途,
替你们辨认每片异国飘来的雪,
替你们说:山河无恙。
Lily:
沁园春/尖刀连祭
厉 莉
血染秋山,刃指长津,气贯斗牛。
看三十四雄,丹心化碧;半生孤影,白首回眸。
弹洞连营,遗骸未返,独对残阳酹旧丘。
惊闻道,竟连中副将,今亦归休。
当年虎帐同仇,忆坑道、深宵共枕戈。
叹归帆载誉,谁怜暗泣;勋章耀世,谁解沉疴?
异国埋名,他乡作骨,漫卷西风酹几瓯。
残灯下,奉军礼如铁,告慰英俦。
说明:本词沁园春以"尖刀连"为名,上阕"血染秋山"起势凌厉,"三十四雄"与"半生孤影"形成强烈对比。下阕"坑道深宵"再现战场细节,"异国埋名"直指遗骨未归之痛。结尾"军礼如铁"四字,将悲怆化为庄严,与余鹏翔将军的《报告》原文精神高度契合。
衞萍:
老将军的敬礼
—— 赠敬爱的余鹏翔将军
井卫萍
九十一道年轮里,
藏着上甘岭的月光,
他总在深夜擦拭那枚
磨秃了棱角的子弹壳——
"这是三班长的口粮盒,
里头还盛着半块高粱馍。"
礼堂的追光打来时,
他军装上斑驳的弹孔
忽然开口说话:
"副连长,四排的机枪手
今年找到啦,在
板门店东侧的松林里..."
当《志愿军战歌》响起,
他胸前的勋章突然很沉——
三十四颗星的重量,
坠得敬礼的手,
微微发颤。
散会后,他悄悄把慰问品
分成一百四十七份,
在烈士陵园的石阶上,
摆出尖刀连的队形
山里人:
余将军的东方欲晓笔记,我每天必看,但今天的笔记与往日不同,写的是余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可歌可泣的战友情结……为余将军戎马一生而光荣;为余将军长命百岁而祝福!
京忠智库V04:
沁园春/敬书余公鹏翔将军建军怀旧
(依《沁园春》正体,毛泽东韵)
王京忠
百战归来,鹏翼垂云,翔鹤上甘。看连旗卷雪,烽烟裂甲;弹痕镌骨,铁血凝丹。
卌四归程,独余孤影,一岭忠魂铸剑寒。今重展,对残图拭泪,军礼如山。
谁将遗骨寻还?正异域霜侵旧战原。叹浮云万里,将军鹤发;长河千载,战士青衫。九一春秋,平生未忘,碑上无名姓字湮。抬眸处,有孤鸿掠过,雪满重峦。
注:
嵌名技法:首句"鹏翼垂云"及"翔鹤上甘"分嵌"鹏""翔","余公"尊称暗扣姓氏;
意象升华:"翔鹤"喻将军高洁,"垂云"显其功勋;"百战归来"直述其功勋卓著;
情感深化:通过"独余孤影"与"忠魂"的强烈对比,凸显将军对战友的深沉思念与敬仰;
时空结构:上阕写战争记忆,下阕转至遗骨未归,末句"雪满关山"既实指战场,亦喻将军的苍老与坚守。
此词以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豪迈为骨,融入林逋《山园小梅》的孤高,力求在雄浑中见深情,以彰余公之品格。
京忠智库V04:
文化大咖
久违了啊
诸君顺遂
福寿安康
衞萍:
您是最棒的领路人!
余少华:
@京忠智库V04 十分感谢尊敬的王主席,我们老记者的老顾问,又亲自为我们老记者北京之家群赋诗填词了!
还是我呗:
王总这词有情怀有寄托,真真好词!
作者简介:
余少华,1999年底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晚报》停薪留职下海赴京,先后被聘为中央党校《中国市场经济报·领导与决策周刊 》主编;新华社《每日电讯·领导周刊社》社长;《中国城市新闻报》社长、总编辑、《国际市场经济报》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