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抗战时期弥漫着浓郁书香的古镇
杜世华
一路奔流而下的金沙江和岷江终于在宜宾汇合了。汇合后的江流就叫做长江。三江交汇点宜宾人称为“三江口”,建有作为长江起点的地标。在离宜宾19公里的长江南岸,有一座已有千年历史的“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
现在的李庄人口不多,约1.2万人。寂静而幽雅。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狭窄街巷中,眼前那沉重的木门、高高的木门槛、错落有致的木阁楼、造型精美的古建筑,仿佛让你穿越时间隧道,回到了明清时代。今天的李庄古镇以它的悠久的历史,古朴的民风,众多的古迹,明清的街巷在全国声名远播。但是,更令他值得骄傲的是,在八年抗战期间,有六年时间,整个古镇弥漫着浓郁的书香。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华大地从东北到华北大片国土迅速被日军侵占,上海、南京岌岌可危。在炮火硝烟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纷纷辗转内迁。上海同济大学迁校,可谓颠沛流离。先到广西八步,又经柳州、南宁、龙州、凭祥,后经镇南关,过越南谅山、河内,再进入中国云南,达到昆明。战时的大后方昆明仍然频遭日军飞机侵扰,加上物价飞涨,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了。不得已只有再次搬迁。同济大学便委托同大校友、当时宜宾中元造纸厂的厂长钱子宁在川南一带寻找合适的地点。
钱子宁在宜宾及附近的南溪县多方考察,均因来人过多,怕引起物价上涨、人多安置麻烦等影响自身利益的原因而被拒绝。
但是,李庄的一帮有识之士经过多次商议达成共识,认为国难当头,应当接纳同大。何况李庄物产丰富,紧靠长江交通便利,很多庙宇可以作为校舍,同大进驻李庄还可以影响李庄的社会文明,使李庄子弟受到良好的教育。于是,李庄政府便向国民政府和同济大学发出了“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电文。

同济大学经过慎重的实地考察,于1940年9月作出决定,迁校李庄。由于川滇黔公路山陡路险,车马难行,汽车还时常发生事故,迁校工作十分困难。但是,在抗战时期,也只有在这里还能放得下一张张平静的书桌。成千上万的斯文读书人,经过艰难的跋涉,终于来到了这个安静的少受打扰的江边小镇。
随同同济大学迁来李庄的还有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体质学研究所、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等。一下子这个宁静的小镇顿时变得热闹起来。据资料记载,到1941年初,李庄人口由3600人陡增到15000人左右,整整翻了两番。
从此以后,到处斯文遍地、墨香阵阵、书声朗朗、学问相究。
古老保守的李庄呈现出了一幅幅崭新的场景:寺庙的神像前,老百姓虔诚的祈祷声变成了年青人朗诵洋文的读书声;长江边的沙滩上早操的口号声淹没了长江的浪涛声;年青人玩起了篮球、跳高、跳远、跑步;古老的戏台上演起了新式的话剧;窄窄的小巷里,历经沧桑的石板路上,挑着粪桶或者新鲜蔬菜的农民给一身洋装的大学者让路;四川方言的吆喝声里夹杂着南腔北调的讨价声;……。
要是你1940-46年间行走在李庄古巷的石板路上,遇到几个国家栋梁级的科学家或学者肯定是轻而易举的事。
李庄现在的慧光寺,原来是禹王宫。1940年—1946年间,同济大学学校本部就设在禹王宫里。这里原先供奉着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师大禹,选禹王宫作为中国著名的工科大学同济大学的本部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里的古戏台演出过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正殿前同济大学召开过多次学校的大会,大殿就是主席台。在这里同济大学的校长们召开了无数的校务会议,作出了无数的教学科研规划和决定。
同济大学工学院设在李庄东岳庙。当时工学院有机械、电机、土木、测量、造船共五个系。工学院迁到李庄时以二十多部随迁的实验机器为基础逐步设立了测量馆、实习工厂、电工试验馆、材料实验馆、机械试验馆等,使各项实习一般均能进行。电机实验室曾用直流发电机发电为李庄照明供电,使李庄比县城南溪早10多年用上了电。
现在东岳庙的山门右边,有一通碑,上刻“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是当年的毕业生、现定居美国的土木工程博士霍藻润和台湾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苏兆南所立。东岳庙内的建筑基本还在,三重殿,两个院,旧貌犹存。院内的无花果树,香樟树,桂圆树,虽老干虬枝,仍枝叶婆娑。眼前一片荒凉破败景象。人们只能从岱宗殿内陈列的展板上,了解同济工学院的李庄岁月。

同济大学医学院设在祖师殿。同济医学院迁来时,这里是李庄小学。祖师殿,又名真武宫,供奉玄武祖师。砖木结构,前后四合院式布局。生理、解剖、细菌等馆即设于此。
同济医学院在李庄期间,攻克了川南一带长期流行的一种痹病。这种病轻者浑身无力,皮肤发麻。重者上吐下泻,四肢麻痹,发展到胸部即无法医治,只能等死。当地百姓谈痹色变,却又无可奈何。同济医学院教授唐哲、杜公振和邓瑞麟通过动物试验,查明病因是当地食盐中含有氯化钡。这项研究被评为1943年全国应用科学类发明一等奖。老乡们的病也有救了!
同济大学理学院设于南华宫。南华宫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南华宫原系广东籍移民所建,又名广东会馆,供奉南华真人庄子。理学院当时有化学、生物、数学、物理四个系。解放后南华宫成为李庄粮站的仓库用房,现在是粮站职工宿舍,因年久失修,已有部分垮塌。
同济大学在李庄近6年的岁月中,虽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在同济师生的努力下,仍然得到了发展。原有理、工、医三个学院,1945年又增设法学院,还进行了系科调整。学生人数1100多,毕业人数680人。在这些破旧的寺庙中,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贝时璋、董爽秋,化学家王葆仁、薛愚 ,数学家谢苍蓠,医学家徐诵明、梁之彦、唐哲 、杜公振等,工学院的倪超、叶雪安、张象贤、薛祉镐、苏知俭等,虽然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仍然坚守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不少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的奖励。培养出了朱洪之、陶亨咸、王宋武、唐有祺、吴式枢、王守觉、吴孟超、曹楚南、吴旻等1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国家级科技领军人物。
国立中央博物院驻扎在张家祠。现为“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当时有三千多箱国宝级文物存放在这里,同时还驻扎有负责保卫这些文物安全的军队。张家祠成了国立中央博物院的文物库房和院部。院长是李济,湖北钟祥人,留美博士,著名的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
张家祠本来是李庄张氏家族的宗祠。四合院,木结构,构建精美,精雕细刻,是川西民居建筑的典范。仅厅房的白鹤窗每扇的雕刻工价即为纹银十四两,相当于清朝一个正一品官员一月的俸银。当时驻扎在李庄的几个中央文化单位在张家祠内联合举办过几次包括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内的文物、科普展览。在李庄期间中央博物院组织了一个西北科学考察团和川康古迹考察团,对西北敦煌一带和四川等地古迹做一次大规模调查。参与了彭山汉墓的发掘,探明墓址900余座,发掘出大量文物,部分文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国立中央研究院有三个研究所迁来李庄: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人类体质学研究所,所长吴定良;两研究所均驻扎在距李庄5公里的板栗坳栗峰山庄。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陶孟和,驻扎在距李庄2公里的门官田。

栗峰山庄占地面积近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八千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典型川南民居大宅院。梁思成把它作为川南民居的典型收入《中国建筑史》中。两个研究所,上千箱文物,几十万册图书和负责安全的军队,一起驻扎在这里。研究所的专家们在李庄栗峰山庄把对家国的忧虑和敌酋的仇恨化为案头的研究和笔下的文章,仍然潜心研究问学,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批扛鼎之作,如《殷历谱》、《六同别录》、《居延汉简考释》、《上古音韵表稿》、《博物馆》、《远古石器浅说》、《麽些象形文字字典》、《中国对日战事损失之估计》等,在李庄完成并出版(李庄石印)。一批开创性的著作完成了前期准备,如《中国建筑史》、《撒尼倮倮语语法》、《明清档案研究》、《中华民间工艺图说》、《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太平天国史纲》等,为以后的研究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在李庄镇坝上村月亮田张家大院。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家大院是一处典型的川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平房,穿斗串架结构,青瓦白墙花格窗,坐北朝南,至今基本完整的保存着原建筑的风貌。解放后土改时,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被分配给了一个佃户,1954年,该佃户又将这个院落调换给了李树华家。中国营造学社主要负责人、古建筑学著名专家粱思成(梁启超的儿子)一家人,在这里租住了六年。
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的六年中,经费十分困难,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是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罗哲文等中国建筑历史学界和文物保护界的先贤们在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包括: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设计了江西南昌滕王阁;采用城市规划等方法,编修了《广汉县志》,开创了我国县志修编的新例;他们还参加了中央博物院的考古发掘,并编辑出版了社刊。1944年,梁思成还站在世界文化高度,为盟军编制了日本文物建筑名单,并在军事地图上标明,从而保护了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
的确,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环境简陋,经费短缺。以致于作为学社负责人的梁思成实在没钱用了,只得乘船到宜宾委托商行当卖衣物, 甚至把最宝贝的美国派克金笔和手表也当卖了。他们的儿子梁从诫只有天冷了才穿草鞋和布鞋, 平时只能打赤脚。梁思成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 在李庄乡下的两间小屋里, 开始了中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的编写工作, 林徽因带病承担了该书全部书稿的校阅和补充工作, 并执笔写了书中第七章五代、宋、辽、金部分。当地没有出版社, 没有印刷厂, 纸张缺乏, 学社同仁们便自己绘图、编排, 自己印刷、装订。纸是土纸, 画在药纸上, 写在药纸上, 然后自己去石印, 从折页子、跺齐、订孔、穿纸到裱装封面都是自己动手完成, 凝聚了学社同仁们的聪明才智和血汗, 其中还包括梁思成先生老岳母的功绩。
抗日战争期间的李庄,有说不完的动人故事。李庄是历史的古镇,文化的古镇,更是中国科学家心中的一处圣地。

作者简介

杜世华,四川绵竹人,生于1949.6,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德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多届任德阳市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
(声明:文字美图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删除等处理)
《西部作家村》散文·小说创作联盟
顾问:吉狄马加,王宗仁,车延高,阿来,龚学敏
艺术顾问:张咏霖,刘代明
主席总编:詹仕华
副主席副总编:涂国模
常务主席: 王贵川
主编执行主席:程欣文
执行副主席: 李义忠,余楷茂,周克勤,贺杰,钟若菱,陈锡挺,鲁小月,珺羽
秘书长:李义忠,余楷茂(常务)
本期编审:鲁小月
本期执编:钟若菱
特邀编委:李发模(贵州),刘炳琪(湖南),张开翼(宁夏),张新平(湖北),赵南成(广东),陈俊(安徽),陈词(辽宁),罗盟(成都),贺罡(四川),吕雄文(西藏),贾文华(黑龙江),雪野(甘肃),韩志君(吉林) ,熊亮(江西)
编委:谭金强,付登华,孔令华,冯伦,胡锐,高万勇,孙金莲,商丘,宋健,唐鸣,归途,唐成光,李传斌,钟斌
策划:平原
编审: 涂国模,鲁小月
业务总监:珺羽
法律顾问:张华彬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