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走进中原河南博物院
——九宝凝华,长歌溯华夏
文/吴周洪(浙江)
推开河南博物院的朱漆大门,仿若触到时光的年轮。九件镇馆之宝如星子缀穹苍,青铜的重、玉的润、瓷的雅,串联起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流淌成一曲荡气回肠的长歌。
贾湖骨笛是长歌的第一声清啼。九千年鹤骨载着新石器时代的晨露,七孔间长风穿堂,音符裹着农耕文明的初醒,契刻符号踮脚试探文明的门槛,唤醒汉字胎动的微响。
杜岭方鼎以青铜重量奠定商代雄浑。四足如柱撑起威严,纹饰蜷曲着先民敬畏,铜壁凝进炉火、汗水与仪仗,指尖抚过,似触到文明从陶到青铜的铿锵足音。
妇好鸮尊是青铜里的巾帼传奇。安阳殷墟出土的鸮鸟昂首,"妇好"二字盖着征战荣光,既见沙场执钺的坚毅,亦含祭祀问卜的庄重,打破青铜重器的刻板。
玉柄铁剑是西周晚期的闪电。三门峡虢国墓中,玉的温润与铁的冷硬相拥,将冶铁史前移百年,如先行者点燃铁器星火,诉说文明兼容并蓄的步履。
莲鹤方壶是春秋的翩跹。新郑郑公大墓的莲瓣绽放新绿,仙鹤振翅带自由风,云纹缠绕着旧序瓦解、新理想生长的时代,刻进"和而不同"的哲思。
云纹铜禁藏着春秋巧夺天工。淅川楚墓的失蜡法铸就夔龙盘绕,浑然无迹如自然长成,禁面承过诸侯酒器,龙身藏着楚人浪漫与极致匠心。
四神云气图是西汉泼墨长卷。芒砀山汉墓壁画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腾跃,朱砂石绿历两千年仍鲜活,奔放笔触泼洒大汉雄浑,燃着对宇宙与生命的热爱。
武则天金简是唐代私密信笺。嵩山峻极峰的63字,是女皇褪去龙袍的祈愿,载着权力巅峰的敬畏与释然,让史书符号成有血有肉的灵魂。
汝窑天蓝釉鹅颈瓶是宋代清茶。全球仅存的五件天蓝釉汝瓷中,唯它刻花纹,釉色如晴空,藏着"天人合一"的淡然,是文明沉淀后的通透。
这九宝是中原结出的文明之果,串联起的不仅是器物演变,更是华夏基因:对天地的敬畏、创新的执着、美的追求、生命的热爱。
走进博物院,便是走进文明血脉。目光掠过器物,九千年时光折叠——贾湖人的专注、铸鼎者的汗珠、妇好的坚毅、锻铁的火光、画师的洒脱……它们是生命的印记,层层堆积成今日的我们。
为追寻这份文明,我在郑州驻足半载。黄河滩涂的卵石藏着千年潮汐,老巷烩面蒸汽裹着豫剧梆子,嵩山松涛与骨笛余韵相和。文化从不是静物,早化作方言语调、饮食滋味,融进日常。
离开时行囊轻轻,心里却沉甸甸。中原的魂魄已入怀——黄河的韧性,嵩山的沉静,九宝那穿透时空的力量。所谓文化远方,原是在历史里照见来处,而中原早把答案写进尘埃与炊烟,待有心人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