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的灯火,照见千年的赤诚
视频/柯善北/《中华建设》杂志社柯善北社长
配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夜色如墨,华灯初绽,天安门的轮廓在流转光影中巍然矗立。2025年7月31日的这瞬间,被《中华建设》杂志社柯善北社长的镜头定格。透过这帧光影,我望见的不只是当下辉煌,更是一代代人心中不灭的信仰火种。
一、童谣里的家国启蒙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简单旋律,曾是无数中国人童年的 “爱国启蒙课”。没有宏大说教,却以最纯净音符,把 “天安门” 三字深深刻进幼小心灵。儿时的我们,或许不懂政治深意,却已懵懂向往 —— 向往红墙金瓦的庄严,向往广场上猎猎飘扬的旗帜。
童谣是文化基因,传唱百年不衰,源于纯粹本质。它让 “国家” 概念,从抽象政治术语,具象为一座城楼、一支歌、一抹滚烫情感。当我们长大,伫立天安门前,才惊觉:儿时歌谣,早在血脉里埋下赤诚种子,生根发芽。
二、灯火里的精神传承
镜头下的天安门,华灯璀璨,标语熠熠。这灯光,照亮夜幕广场,更照亮民族精神谱系。
天安门是部立体史书,见证过五四运动的呐喊,聆听过开国大典的宣告,承载过改革开放的春风。砖石沉淀历史重量,灯光映照着时代嬗变。如今人们驻足凝望,激荡的不只是政治崇敬,更是文化血脉里的归属感 —— 这是民族记忆的传承,是精神根脉的延续。
三、从童谣到现实:赤子之心的永恒
小时候唱 “我爱北京天安门”,是懵懂向往;如今站在天安门前,是真实滚烫的感动。岁月流转,年龄在变,刻进骨子里的深情从未改。
这份情感,无关外部灌输,源于内心认同。天安门成为永恒精神坐标,正因承载无数普通人的记忆与信仰。建设者丈量砖瓦的双手,游子归乡时滚烫的热泪,都在诉说同一故事:这里,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原乡,容纳着最本真的家国情怀。
四、灯火永驻,赤诚长存
天安门的灯火,是历史见证者,亦是未来引路人。夜幕降临时,华灯初上,璀璨光芒照亮广场,更照亮每个中国人心底最深沉的情感。
从牙牙学语的童谣,到饱含深情的凝望,对天安门、对祖国的热爱,超越时空界限。它化作文化基因,融入民族血液,成为共通的精神密码。在这片灯火辉映的广场,过去与未来交汇,奏响永恒的家国赞歌,让赤诚,随灯火永驻人间 。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