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元斌,汉族,初中,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高穴镇新店村8组。现在在丽珠福兴医药有限公司职工,当代书法艺术家,北京书中云书画院名誉会员。
2023年受华夏中庭书法协会李院长之邀,参加2023年第一届华墨杯全国书画比赛获得第一名;参加企业书法比赛获得第三名。
2023年8月8号,受邀参加栎麓书画院全国书法比赛获得第一名。
2023年9月在第十届“秦韵杯”全国书画大赛中表现突出,被秦韵杯组委会授予优秀奖。
2023年10月参加2023年盛唐系列“翰韵杯”全国书画大赛线上人气评选中,荣获优秀奖及最佳潜质奖。
2024年9月15日参加中庭迎中秋慈善书法比赛获得第4名,获得慈善大师称号。
2024年12月被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代表处主任艾哈迈德·穆斯塔法·法赫米大使表示感谢,感谢其艺术作品。
2024年12月荣获“中国当代艺术奖金奖”荣誉称号;书法作品《顺》,经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书展评审委员会评审,被评为入选作品;荣获2024中俄友谊艺术展金奖;被公共外交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组委会授予“年度书画艺术国际传播奖”;书法作品《事业顺财运顺一帆风顺》荣获大地杯艺术大赛二等奖。
2025出版著作大型典籍《紫袍艺术家》《中国美术之声》刊物。
2025年1月书法作品《宝地生金》《顺》被国家版权局版权登记。
2025年书画作品在中名联推荐被多米尼加驻华大使馆武官收藏,并且被颁发:“中多友好交流使者”荣誉称号。
2025年2月27日作为中名联书画家杨元斌书法创作亮相多米尼加181周年国家独立日庆典。

墨香里的生命史诗:杨元斌书法艺术的精神跋涉
在数字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一位来自四川大竹县高穴镇的书法家,用他蘸满生命汁液的毛笔,在宣纸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传奇。杨元斌的艺术人生,恰如他笔下那幅《顺》字作品,看似简洁的一笔一划间,蕴含着对传统美学的深刻理解与当代诠释。这位初中毕业的农家子弟,以其惊人的艺术天赋与不懈的执着追求,在短短数年间完成了从乡村书法爱好者到国际艺术舞台的华丽转身,他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人生画卷。
杨元斌的艺术启蒙并非来自学院派的系统训练,而是根植于乡土中国的文化土壤。四川达州那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成为他最早的艺术摇篮。在物质条件有限的乡村生活中,书法这门看似"奢侈"的艺术,却以一种最为朴素的方式进入了他的生命。没有名师指点,他就临摹碑帖;缺乏优质纸墨,他就在废旧报纸上反复练习。这种近乎苦行僧般的自我修炼,恰恰印证了中国传统艺术传承中最珍贵的品质——对美的纯粹热爱与不计代价的追求。正是这种原初的艺术冲动,使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难得的真诚与生命力。
2023年成为杨元斌艺术生涯的关键转折点。在华墨杯、栎麓书画院等全国性比赛中接连夺冠,标志着他从地方走向全国的艺术突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荣誉并非偶然,而是他长期积累后的必然爆发。他的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既有碑学的雄强筋骨,又不失帖学的流畅韵致;既能严守法度,又敢于突破常规。这种"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使他的作品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所言:"传统不是用来模仿的,而是用来对话的。"这种艺术观念,让他的创作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活力。
随着艺术视野的拓展,杨元斌的作品开始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2024年,他的《顺》字作品入选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书展,这件看似简单的作品实则蕴含深厚的哲学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顺"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处世之道。杨元斌通过笔墨的浓淡枯润、结构的疏密开合,将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的艺术语言,展现出书法作为"心灵图式"的独特魅力。他的另一幅作品《事业顺财运顺一帆风顺》,则更直接地表达了普通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体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杨元斌艺术人生的另一重突破在于其国际视野的开拓。2024年底至2025年初,他的作品相继受到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代表处、多米尼加驻华大使馆等国际机构的认可与收藏,并荣获"中多友好交流使者"称号。这一系列跨文化认可,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影响力的生动体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2月他的书法创作亮相多米尼加181周年国家独立日庆典,这一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中国书法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正在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杨元斌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华美学精神。
在艺术商业化泛滥的当下,杨元斌对书法艺术的纯粹坚守尤为珍贵。2024年获得"慈善大师"称号,2025年出版《紫袍艺术家》《中国美术之声》等著作,这些成就背后是他对艺术社会价值的深刻理解。他始终认为,书法不仅是纸上的艺术,更是心上的修行;不仅是个人的表达,更是社会的担当。这种将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理念,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审美范畴,具备了更为深远的文化意义。
纵观杨元斌的艺术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当代艺术家的精神成长轨迹——从最初的技术磨练,到风格形成,再到文化自觉,最终达到生命与艺术的圆融统一。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正是因为其中灌注了真实的人生体验与深刻的文化思考。在《宝地生金》《顺》等被国家版权局登记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书法家的技艺,更是一位文化行者的心路历程。
杨元斌的艺术人生启示我们:真正的艺术创新从来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艺术的国际传播也不是简单的形式输出,而是价值的共享与共鸣。在这个意义上,杨元斌的书法艺术已经超越了地域与时代的限制,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正如他在一次创作谈中所说:"每一笔都是与古人的对话,每一划都是对未来的期许。"这种贯通古今、连接中外的艺术视野,正是当代中国艺术家最可贵的品质。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杨元斌用他的毛笔书写的不只是汉字,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命史诗。在这部史诗中,我们看到了中华美学的当代活力,也看到了一个普通中国人通过不懈努力实现艺术梦想的动人故事。这或许就是杨元斌艺术人生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唯有扎根传统、面向未来,艺术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力;唯有真诚表达、勇于创新,艺术家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著名书画评论家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