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华市金东区的晨光里,总有一抹红色格外醒目。詹茂穿着印着“金东寻茂网络志愿服务队”的红马甲,正和队员们将刚熬好的绿豆汤分装到保温桶里,额头上的汗珠折射着阳光,笑容却比阳光更暖。这个年轻的公益带头人,用一场生死劫难后的觉醒,串联起三万多人的善意,让感恩的种子在城市里长成了参天大树。
2016深冬:一场意外与红马甲的救赎
2016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12月的寒风卷着细雨,打在脸上像小刀子。那天,詹茂乘坐的车辆行驶在城郊的路上,正准备去给社区的老人送过冬物资——那时的他虽未正式加入公益队伍,却总爱跟着邻居阿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谁也没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碰撞打破了平静。一辆失控的货车迎面撞来,剧烈的冲击让车厢瞬间变形,詹茂只觉得胸口一阵剧痛,眼前的世界瞬间被血色模糊。“完了……”意识消散的前一秒,他仿佛听到有人在喊“快救人”。
不知过了多久,他在刺骨的寒意中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冰冷的路面上,额头的血混着雨水流进嘴里,又腥又涩。朦胧中,一个穿红马甲的身影蹲在他身边,正用手机急促地说着什么:“……对,在XX路段,有人员受伤,情况危急,麻烦尽快派救护车!”
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像一根绳索拉住了他下坠的意识。红马甲脱下雨衣盖在他身上,粗糙的手掌拍了拍他的脸:“小伙子,别睡!听我说,救护车马上就到,你得撑住!”詹茂想点头,却只能发出微弱的呻吟。
后来他才知道,这位红马甲是附近社区的志愿者王老师,那天本是去乡下看望独居老人,路过时正好撞见事故。王老师不仅第一时间拨打了120和110,还在等待救援时一直守着他,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灌过来的寒风。“他说,当时就想着‘这孩子还年轻,不能就这么没了’。”
病房六月:从受助者到公益的“预备役”
救护车呼啸而至时,詹茂已经陷入半昏迷。诊断结果是多处骨折和颅内出血,医生说“能保住命已是万幸”。接下来的6个月,他在医院的病床上开始了漫长的康复。
前两个月,疼痛和恐惧像两座大山压着他。右腿打着厚重的石膏,稍微动一下就钻心地疼;颅内出血的后遗症让他时常头晕呕吐,连看手机都觉得天旋地转。“那时候总胡思乱想,怕自己站不起来,怕以后成了家里的累赘。”
是王老师的探望让他慢慢走出来。每周三下午,王老师都会提着保温桶来,有时是排骨汤,有时是小米粥,一边看着他吃饭,一边讲自己做志愿者的故事:帮失明的老人买菜,陪留守儿童做游戏,在暴雨天帮商户搬东西……“他说,做这些事时,心里特别亮堂,好像啥烦恼都没了。”
詹茂开始跟着王老师带来的志愿服务简报“学习”。简报里有篇文章写着:“善意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你不知道它会落在哪里,但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他摸着自己打着石膏的腿,突然明白:王老师播下的种子,落在了他心里。
能坐起来后,他让家人把笔记本拿来,开始“策划”自己的公益计划。“当时想的很简单,就是等好了,也要像王老师那样,给环卫工人送水,给老人剪指甲。”他在本子上画了很多草图:有保温桶的摆放位置,有给户外工作者准备的急救包清单,甚至还有和王老师一起去敬老院的路线图。
同病房的大爷打趣他:“小詹,你这哪是养病,是在开公益公司啊。”詹茂笑着回答:“等我好了,这‘公司’一定开业。”
从一人到三万:让红马甲的温暖蔓延
2017年夏天,拆了石膏的詹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社区志愿服务站领了件红马甲。穿上的那一刻,他对着镜子看了很久,突然觉得心里踏实了——这抹红色,既是救赎他的光,也该成为照亮别人的火。
起初,他跟着王老师做些基础服务。在街头给环卫工人递水时,总有人问:“小伙子看着挺年轻,怎么想起做这个?”他不说自己的经历,只笑着说:“看到大家辛苦,想搭把手。”直到有一次,一位环卫工阿姨看着他额头上的疤痕,突然说:“你是不是去年冬天出事的那个孩子?我记得当时有个穿红马甲的大叔一直在喊人救你。”
原来,阿姨那天正好在附近清扫,目睹了全过程。“你看,做好事的人,大家都记着呢。”詹茂心里一热,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报恩”,更是在传递一种信念:普通人的善意,真的能改变命运。
2024年,詹茂发起成立“金东寻茂网络志愿服务队”。“寻茂”两个字藏着他的小心思:既取了自己名字里的“茂”,也希望能“寻找更多茂盛生长的善意”。成立那天,只有7个人,在街头摆了张折叠桌,给路过的户外工作者免费提供饮水和休息的地方。
“第一天就来了15个环卫工人,有个大爷喝着水说‘你们这比家里还贴心’,当时就觉得,再难都值了。”没有资金,他就用自己的积蓄买物资;没有场地,就跟沿街商铺商量借个角落;有人说他“年轻不懂事”,他就每天准时出现在街头,用行动说话。
2025年夏天,持续高温让户外工作者苦不堪言。詹茂带着队员们每天熬80斤绿豆汤,分装进500个小杯子,沿着街道挨个儿送。有个外卖小哥喝完汤,掏出手机拍了张他们的红马甲:“我发个朋友圈,让更多人知道你们。”
这条朋友圈意外“火”了,很多人看到后主动联系詹茂,要求加入队伍。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从几千人到如今的三万多人,队伍像滚雪球般壮大。成员里有大学生、企业职员、退休老人,甚至还有曾经被他们帮助过的环卫工人和外卖员。
“现在我们有20多个‘爱心驿站’,遍布中国主要街道,每个驿站都有冰箱、微波炉和急救箱,户外工作者随时能来歇脚。”詹茂说起这些时,眼里闪着光,“王老师总说‘一个人做不如一群人做’,现在我信了。”
以善为灯:活成自己偶像的样子
詹茂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韩红的海报。“她是我的偶像。”他从不掩饰这份崇拜,“我特别佩服她,做公益那么多年,不管遇到多少质疑,都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从韩红身上,他学到了“纯粹”。服务队的每一笔支出都公开透明,物资采购有发票,捐赠去向有照片;他拒绝一切商业赞助,怕公益变了味,“我们宁愿自己累点,也不能让善意沾染上铜臭味。”
他更学到了“坚持”。去年冬天,下了场暴雪,凌晨4点,詹茂就带着队员们煮了姜汤,踩着积雪送到各个扫雪点。环卫工人李师傅捧着热姜汤,手冻得通红却笑得灿烂:“你们这汤,比羽绒服还暖和。”
如今的詹茂,依然保持着穿红马甲上街的习惯。有人问他:“三万多人的队伍,你完全可以坐在办公室指挥,何必亲自跑?”他总会想起2016年那个冬天:“王老师救我的时候,也没想着‘指挥’啊。做公益,就得在一线,才能知道大家真正需要啥。”
上个月,服务队组织了场“红马甲故事会”,邀请王老师来分享。82岁的老人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红马甲,激动得抹眼泪:“当年救小詹,就是顺手的事,没想到现在带出这么多好人……”詹茂走上台,给王老师深深鞠了一躬:“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三万多颗心在那一刻紧紧相连。或许,詹茂从未想过成为谁的榜样,但他用行动证明:当一个人把受过的善意化作温暖他人的光,这份光终会照亮更多角落。而那身红马甲,早已超越了一件衣服的意义,成为无数人心中最动人的符号——关于感恩,关于传承,关于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拥有的,改变世界的力量。#公益人詹茂#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