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赤壁与鄂州樊口江面之实证
一一与陈士猛先生探讨赤壁之战战址
文/黄冈教育文化博物馆
戴 志 撰稿
2025年8月3日
本文旨在通过对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局势、赤壁之战战前各方势力控制地域、战后地域变化以及相关五部古史的深入考辨,为赤壁之战发生在今黄州赤壁与鄂州樊口江面上提供确凿证据。通过梳理历史资料,明确曹军、孙吴、刘备等势力在战前的控制范围,以及战后地域的变更。同时,详细分析《水经》《英雄记》《江表传》《华阳国志》《求自试表》《哀江南赋》等古史中与赤壁之战相关的记载,考辨其版本、可信度以及对黄州赤壁说的支撑作用,纠正一些流传的不实信息,还原赤壁之战真实地理位置。
一、引言
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其发生地点长期以来备受争议。黄州赤壁说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因资料繁杂且部分网络与AI信息不可靠,需要系统梳理与考证。本文依据丰富的史料,从荆州地域变迁、黄州、樊口与赤壁之战发生的合理地理位置、曹、孙、刘各方势力分布以及古史考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力求为黄州赤壁战址说提供坚实依据。
二、建安十三年荆州局势及各方势力控制地域
2.1 荆州八郡格局:建安十三年春,荆州下辖八郡:南阳郡、章陵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 。《后汉书·郡国志》等记载了当时荆州的基本行政区划,这些郡在地理位置上相互关联,构成了荆州的整体版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2 孙权夺取江夏郡南部:208年春,孙权攻灭黄祖,夺取江夏郡南部。《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孙权通过此次战役,不仅报了杀父之仇,还扩充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将江夏郡南部纳入囊中,为后续与曹操的对抗奠定了一定基础。
2.3 刘表卒后荆州局势变化: 刘表卒后,次子刘琮以荆州降,但并非整个荆州地盘全归曹操。《三国志·刘表传》载“表病笃,托国于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表卒,琮代立,以侯印授备。备怒曰:‘吾必有以拒之。’遂屯樊城。”刘琮投降曹操时,曹操实际控制了南阳郡、章陵郡、南郡、江夏郡北部 ,并且可能分南阳郡西部置南乡郡,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西部置临江郡 。这一时期荆州局势复杂,各方势力暗流涌动,为赤壁之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2.4 赤壁之战前各方势力详细控制范围: 曹操控制区域内,南阳郡是其重要的兵源和物资供应地,地理位置上连接中原,战略地位重要;章陵郡在曹操掌控下,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荆州北部的统治;南郡北部的襄阳郡,是军事重镇,曹操在此布防重兵,以抵御南方势力;江夏郡北部为曹操控制,使其在长江北岸有了一定的军事据点。
孙吴控制的江夏郡南部,拥有长江天险,且水军力量在此得到充分发展,为抵御曹操提供了天然屏障。
刘备当时驻军樊城,与刘表长子刘琦会合后,在夏口一带短暂停留,闻曹军即将兵临夏口,无奈之下只得遵鲁肃言,率军迅速沿江而下驻樊口。刘琦作为江夏太守,在江夏郡有一定的影响力,刘备与刘琦的联合,增强了他们在荆州地区的势力,也为与孙权联合抗曹创造了条件。
三、赤壁之战战后地域变化
3.1 孙刘夺取的地域: 赤壁之战以黄盖火烧赤壁拉开战场序幕,最后孙刘联军获全胜。曹操损失惨重,被迫往江陵撒退,江夏郡大部、南郡大部以及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被孙权刘备夺取。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孙权和刘备通过此次战役,势力得到极大扩充,尤其是刘备,获得了荆州南部四郡,为其日后西进益州奠定了基础。
3.2 各方势力新的分布格局: 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但仍保有南阳郡以及南郡、江夏郡北部的部分地区,其势力在北方依然强大,对孙刘联盟构成巨大威胁。孙权占据江夏郡大部和南郡大部,加强了对长江中游的控制,其水军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刘备则拥有了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以荆州为根基,开始向外拓展势力,逐渐成为三国时期重要的一方诸侯。这种新的势力分布格局,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基础。
四、古史考辨与黄州赤壁说
4.1 《水经》版本及相关记载分析: 《水经》有多个版本,不同版本在对赤壁之战相关地理信息的记载上存在差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研究赤壁之战地理的重要参考。《水经注》中对长江水系及周边地理环境的描述,为分析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提供了线索。然而,其版本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讹误,需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考辨。例如,关于某些江段的流向和地标位置的记载,与实际地理情况和其他古史存在出入,在引用时需谨慎分析。但其中关于长江流经黄州赤壁一带的记载,与黄州赤壁说在地理方位上相契合,为黄州赤壁是赤壁之战发生地提供了一定的地理依据。
4.2 《英雄记》可信度考证: 《英雄记》为王粲所著,王粲作为赤壁之战曹方随行人士,其记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书中关于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簰从汉水下,住浦口等记述,为研究赤壁之战前曹军的行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其成书背景和作者身份来看,王粲亲身经历了赤壁之战前后的诸多事件,对曹军的部署和行动较为了解。其记载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如与《三国志》中关于曹军在赤壁之战前的军事调动的记载相呼应,进一步证实了其可信度。其中关于曹军驻扎浦口的记载,结合《水经注》等其他史料中对浦口位置的描述,指向了今鄂州葛店镇白浒山江北的浦口(今武汉新洲、黄冈团风交界处的举水入江口) ,这为赤壁之战发生在黄州赤壁提供了有力证据,因为从地理位置上看,曹军驻扎在此,与孙刘联军在黄州赤壁一带遭遇并交战是合理的。
4.3 《江表传》和《华阳国志》相关记载考辨: 《江表传》和《华阳国志》都记载了刘备逃到鄂县之樊口。《江表传》中详细描述了刘备在樊口等待孙权援军的情景,以及与周瑜会面的过程。《华阳国志》也对这一时期刘备的行动进行了记载,二者相互印证,表明刘备确实在樊口一带活动。而周瑜率三万水军途经樊口并没有停留多长时间,这与当时紧张的战争局势相符。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樊口在赤壁之战中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节点。从地理位置上,樊口与黄州赤壁隔江相望,孙刘联军从樊口出发,在黄州赤壁一带与曹军交战,在行军路线和战略部署上具有合理性。此外,这两部史籍中对战争细节和各方军事行动的描述,与黄州赤壁说在战争过程和地理环境上相契合,进一步支持了赤壁之战发生在黄州赤壁与鄂州樊口江面的观点。
4.4 曹植《求自试表》、庾信《哀江南赋》中赤岸考辨: 曹植《求自试表》、庾信《哀江南赋》所说赤岸,已考辨,赤岸不等于就是赤壁。但这两篇作品中对当时战争场景和地理环境的描述,从侧面反映了赤壁之战时期的历史背景。虽然赤岸并非赤壁,但其中提到的一些地理方位和军事行动相关的信息,与黄州赤壁说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和战争情况存在一定联系。例如,其对长江沿岸军事形势的描述,与黄州赤壁所在区域在当时的战略地位相呼应,为研究赤壁之战的整体历史背景提供了参考,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黄州赤壁说的历史文化内涵。
4.5 五部古史对黄州赤壁说的综合支撑: 综合这五部古史的记载,从不同角度为黄州赤壁说提供了支撑。《水经》从地理方位和水系分布上,为黄州赤壁的地理位置提供了基础依据;《英雄记》以曹方视角,记载了曹军在赤壁之战前的行动,与黄州赤壁的地理位置相契合;《江表传》和《华阳国志》则从孙刘联军的角度,描述了刘备在樊口的活动以及与周瑜的会师,进而佐证了孙刘联军从樊口出发在黄州赤壁与曹军交战的可能性;曹植《求自试表》、庾信《哀江南赋》虽未直接提及赤壁位置,但从侧面反映的历史背景与黄州赤壁说所涉及的历史场景相符。这些古史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条,有力地支持了赤壁之战发生在今黄州赤壁与鄂州樊口江面上的观点。
五、结论
通过对建安十三年荆州局势、赤壁之战战前战后各方势力控制地域的梳理,以及对《水经》《英雄记》《江表传》《华阳国志》《求自试表》《哀江南赋》等五部古史的详细考辨,可以得出赤壁之战发生在今黄州赤壁与鄂州樊口江面上具有充分的史料依据。从荆州地域的变迁来看,各方势力在战前的控制范围以及战后的势力分布,都与黄州赤壁和鄂州樊口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在古史考辨方面,各史籍从不同角度对黄州赤壁说提供了支撑,纠正了网络和AI提供的不实信息。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相关史料,结合考古发现,对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和地理细节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完善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