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漫话兴宁茶
在岭南茶香版图上,兴宁市是不可或忘的坐标。这片被岁月浸润的土地,种茶史可追溯至数百年前,如今层层叠叠的茶园如翡翠铺展,既见证着兴宁的兴衰变迁,更承载着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茶缘与情怀。
兴宁素享“茶乡”美誉,茶早已融入骨血。从古代青釉茶具勾勒的茶韵,到如今漫山茶园的葱郁生机,茶叶不仅是客家人待客的信物——“客家好客茶当酒”的民谣至今传唱,更成了日常起居的必需,被亲切唤作“茶米”,与粮食同重,是生活里最寻常也最绵长的滋味。
客家人自古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忱,常藏在一盏盏香茗里。独特的客家擂茶,堪称古代饮茶法的活化石,依个人喜好,将茶叶、芝麻、花生等原料放进擂钵研磨成粉,加开水搅成糊便可食用;婚庆时,客家人往茶叶中加入红糖或白糖冲泡,制成甜茶宴请宾客,寓意生活幸福美满。缕缕茶香漫溢,悄然拉近彼此距离。正如客家民谣所唱:“客家好客茶当酒,一杯香茗情意长。”一杯茶,是客家人的待客之道,更是生活的寻常注脚。经年累月的待客时光里,客家人也养成了嗜茶的习惯,茶已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兴宁茶叶品种丰富,单丛、奇兰、黄金桂、水仙、梅占、官田茶等,各有风韵。其中,兴宁单丛茶堪称茶中珍品,备受茶客推崇。而这片茶香萦绕的土地上,还藏着一种隐匿于高山深处的瑰宝——罗岗竹芽寮茶。曾在竹芽寮村小住的日子,我总难忘那口茶汤的清冽甘醇。它生长在高山褶皱间,独特的土质与缭绕云雾,让每一片茶叶都沉淀着山魂水魄。其滋味鲜爽空灵,香气似有若无却萦绕舌尖,比起当今市面上许多标价千元的名茶,更添一份自然本真的醇厚。可惜这份小众珍品至今仍停留在自供自足的状态,如同深闺佳人,未曾广为人知,却丝毫不减其作为珍品的风骨。
兴宁单丛茶条索粗壮、匀整挺直,色泽黄褐而油润有光。冲泡时,香气清高持久,天然花香扑面而来,仿佛收纳了山林的清幽与岁月的芬芳。茶汤金莹通透,如琥珀般璀璨,入口滋味浓醇鲜爽,回甘润喉,余味悠长。那独有的“香、甘、滑”特质,令无数茶客倾心。这独特风味的形成,与兴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我家里平时也备有大红袍、金骏眉等茶,但我时常喝的往往还是兴宁单丛茶。春天来了,还喜欢喝兴宁头春茶。兴宁地处山区,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0.4℃,日照充足,土壤多呈酸性且富含硒元素,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丰厚养分。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土地也滋养着郁郁茶树。客家谚语云:“雾气缭绕山,茶叶似仙丹。”兴宁山区常年云雾缭绕,正是茶树生长的绝佳之所。一片片茶园在雾气滋养下,孕育出的茶叶鲜嫩欲滴,饱含着大自然的精华。
春临大地时,兴宁的茶园便迎来最繁忙的时节。清明前后,柔和的阳光洒在茶园,茶树抽出嫩绿新芽,宛如大地奏响的春之乐章。茶农们背着竹篓穿梭在茶树间,指尖轻盈地采摘着鲜嫩茶叶。他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亦是对生活的热爱。“春茶采摘忙,茶农心欢畅。双手采嫩叶,茶香满山间。”这首客家山歌,正是此番景象的生动写照。
采摘的鲜叶需经晒青、晾青、杀青、炒制、烘焙等多道工序,方能成为杯中香茗。走进制茶车间,现代化设备有序运转,茶香四溢。工人们专注操作,每个动作都饱含着对茶叶的珍视与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从鲜叶到香茶,凝聚着茶农的心血与汗水,也蕴藏着兴宁茶叶的独特魅力。如今,兴宁单丛茶制作技艺已实现现代化升级,从手工到机工,揉捻、碰青等工序引入机器,效率大幅提高,茶艺也得到更广泛的传承。
然而,兴宁茶叶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上世纪70年代,在当地政府组织下,兴宁相继建立一批国营茶场,为行业树立了典范。改革开放后,伴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落实,兴宁茶农热情高涨,本地茶业快速发展,全市建立起18个名优茶生产基地和众多茶叶加工厂。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兴宁从名优产区引入单丛茶种,一批批新茶场相继建立,兴宁单丛茶产业初见规模。过去百姓生活清贫,茶叶产业多是小打小闹,山里农户多自家种茶、简易制作自用。那时的兴宁茶叶虽有南蛇岗茶、铁山茶、梅子茶等名品,却未成规模。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兴宁茶叶产业迎来春天:万亩茶园相继涌现,产量逐年递增,兴宁单丛茶更是闻名遐迩,远销国内外,鸭屎香、绿茶、红茶等品类也日渐丰富。但与此同时,兴宁茶叶也面临瓶颈——客家人务实求廉,缺乏精品意识,茶叶加工与包装多显粗放,价格定位不高,影响了产业升级与茶农收入。
近年来,兴宁市着力推动茶叶产业发展,通过规模化种植、品牌化运营与生态化转型,让兴宁茶叶焕发新生。径南镇全域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合水镇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水罗塘茶文化”阵地,推动产业与文化融合。兴宁市还成功申报“兴宁单丛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全面提高了兴宁单丛茶的知名度,有效突显兴宁区域特色;同时起草制定了“兴宁单丛茶”地理标志产品的行业标准、质量标准,引导茶农和茶企用规范化标准推动兴宁单丛茶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官田翠玉”等特色品牌涌现,“兴宁单丛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兴宁单丛茶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兴宁单丛茶文化馆建成……兴宁茶叶正迈向更广阔的舞台。与此同时,兴宁积极发展茶文旅产业,黄蜂窝茶山旅游区、粤东云山谷生态旅游区、铁山茶园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感受兴宁单丛的独特魅力。
如今生活富足,不少乡下人搬进城里的小区公寓,却愈发讲究喝茶——不仅看重茶叶品质,还讲究茶具精致与品茶环境,追求生活的质量与品位。城里装修房屋时,即便未曾特意要求,设计师也会在客厅预留茶台位置,地下布好上下水管,这份默契恰是茶文化融入生活的佐证。每逢中秋,兴宁有的茶农还会在家门前摆上香茶、月饼,向月亮升起的方向祭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称之为“接月华”;礼毕后,一家人围坐桌前,饮茶赏月,共享天伦之乐。除了这些饮食风俗,兴宁地区还形成了众多与茶相关的艺术文化,其中以客家采茶戏最为出名。这种文化传递着茶与客家的深厚羁绊。
兴宁人自古爱茶,此地的地理环境亦与茶相亲。盆地环伺的群山、缭绕的雾气、肥沃含硒的土壤,共同孕育出质优的茶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土地也滋养着郁郁茶树。
静静坐在茶台前,泡上一杯兴宁单丛茶,看袅袅茶香升腾,仿佛能望见兴宁的过往与当下:那片片茶园、忙碌的茶农、古老的制茶工艺,都在这一杯茶中静静舒展。我们品味的,不只是茶的滋味,更是兴宁的历史与文化,是客家人的勤劳与智慧,是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茶韵悠悠绕兴宁,岁月匆匆情未停。”兴宁茶是大自然赠予兴宁的珍礼,亦是客家人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它带着兴宁的山水灵气与客家人的热情好客走向四方,让更多人领略兴宁的独特魅力。身为兴宁人,我由衷期待,兴宁茶的缕缕清香能飘得更远、更久,成为世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写于2025年8月)
作者简介
黄纯斌,男,硕士研究生学历,广东兴宁市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曾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后到深圳特区党政机关工作。曾任深圳市党代表、深圳市人大代表。已出版的专著有:散文集《悠悠芳草心》、报告文学集《火龙》和《慈善故事》、《区域经济与深圳城区商业》、《城市社区管理》。现为深圳市多元收藏协会名誉会长。
主编:洪新爱
组稿:放飞 石慧
编辑制作:一束暖阳
歌曲演唱:放飞
图片主要来源于网络,侵权告知即删!个别图片由放飞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