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元退休后,更加深刻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的意义。2017年7月他和太太一起走进夏邑津桥老年大学,开始他的求学梦。为提升思想,开阔眼界,同年底,他又赴开封“开心仁 道德讲堂”封闭式学习七天,2023年11月份赴西柏坡革命纪念馆,接受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从去年9月份起,和太太一起开启第六轮共学巜论语》早课学习200期,学后写的践行心得均被“家风委"三群评为优秀。今年5月份又携太太参加“夫妻同心和谐年”一一百日筑基同框微笑打卡活动,已打卡63天。通过学习使他进一步知道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有弘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革命文化,传承好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彰显中华文化的价值意义。
2018年,他被推选为老年大学的班长,在三年“疫情”期间,带领全体学员坚持线上共学三轮《郭文斌解读<弟子规>》视频讲座,坚持学后人人写践行心得,并择优上报省国学会“家风委”,其优秀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疫情”过后,又当选为夏邑孔子祖籍和谐文明十二家会长,和大家一起又转为每周一次线下共学,继续聆听郭文斌解读《弟子规》视频讲座共79期(总第315期)和《朱柏庐治家格言》《孝经》等圣贤经典。每期学后人人写学习践行心得,现已装订学习巜弟子规》四册优秀践行心得和5册学习践行心得及3册在巜世界家风》网刊转载的文章。学习巜孝经》3册践行心得。百首诗歌集2册。各种文件汇编5册。他和太太个人学习践行心得专集2册。正在为筹办文明十二家展览室作准备。这些文稿均由他亲手从字、词、句、章,包括一个标点符号修改定稿。他使用过的水笔杆足有一篮子那么多。他常说:“人手越用越灵,脑越用越清。”在他的带领下,当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全体学员的必修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每期学习前他精心设计学习流程,内容安排,均能圆满完成各期学习计划,学后制作图文并茂的美篇,均在《新时代家风》网刊发,现已装订三册线下共学美篇集。他常说:“我是一个愿意干活的人,到晚年做点有价值的事情,本着我能办成事,认真办好事的精神,尽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心里也是乐滋滋的。”
他对学习是全身心投入,天天不是读经典,就是写资料或者是翻看有关文章,查找有关资料。有时太太把饭端到饭桌上,也顾不得吃,催他多次,总是说一会一会,还有几句未写好或说还有一段文章未读完。太太温馨地提醒他说:“你天天就是这么一条子事,现在比上班还忙,上班时还有个星期天,现在可好天天连轴转,看把身子骨弄坏咋整。”他总是笑着回答说:“宝贝,干活干活,只有好好干,才能好好活,要想活好,就要干好。正如朱熹所言: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
通过多年学习、践行,他身子骨越来越硬朗,天天精气神十足,虽86岁,仍腰不弯,腿不疼,眼有点花,耳不聋,走起路来咚咚咚,八层楼梯一气登上顶,说话声音似洪钟,每年体检身体生理各项指标均在正当中,大夫夸他定成一位老寿星。
越活越年轻,外人送外号“八零后”。去年在第四届新时代家风建设总结大会上,张士元夫妇荣获“模范夫妻”荣誉称号。他带领的团队连续两届被评为“先进单位”。通过持续学习,不仅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更让他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跟上了新时代的步伐。
事事为他人着想做群众的“贴心人”
他是位热心肠的人。平时有人遇到困难,他总会向前帮一把,说到助人,他还有很多小故事呢:
去年11月6日,他和老伴乘公交车去业庙乡看望患病的妹妹。上公交车后用手机付两人十元车费,刚走两站路,有一近七十岁的老汉在停车站侯车。上车后司机师傅问:“老先生你去哪里?”老汉回答“去业庙”,“五元车费”。这时只见老汉慢悠悠地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布袋钱袋子,拿出一叠钱。有百元钞、五十元钞、二十元钞,没有五元钞,怎么办?司机师傅说:“老先生你先坐好,停会看有带现金上车的吗,给你调换一下。”老汉坐下,通过聊天得知,他是从新疆捡破烂因天冷回来了,不知公交车上不找零钱,很是焦急。他说:“老弟不用着急,不然我用手机替你付上,不就好了吗?”车飞奔前行,中途有五六个年轻人乘车,均用手机付款。到达目的地下车时,他对司机师傅说:“师傅,您好,刚才那位老人未付车费,我用手机付上行吗?”“可以,谢谢您老先生”。他立即付五元车费。下车了,老汉硬塞给他二十元钞票,一表谢意,他婉言拒绝了,并说:“老弟,今天咱哥俩有缘份,天下老人一家亲,不用再说其他了。”老汉再三致谢,背起凡布包,边走边喃喃地说:“好人,好人,好人一生平安。”
公交车上的活雷锋。一个周一早上,他和老伴乘坐夏邑开往商丘的大巴车,赴商丘给老伴体检,到达目的地,又转乘去商丘第一人民医院的公交车,哇!车上人好多呀,始发车坐无空席,就连人行道上都站满了人。刚走第三个站点时,免強又上一对老夫妇。只见老妇人搀扶着手拄拐杖的老伴上车后,他颤巍巍地挪动几步。这时只听司机师傅喊:“哪位好心的乘客,给这位大叔让个座位,不然我无法开车前行,大家都不能走。″瞬间不见有人让,他立即站起来说:“老弟你行动不便,就坐在我的座位上中不中?"老人回答说:“你这么大年纪我咋好意思坐呢?”“不大,才86岁”。只听车内惊呀声,称赞声不断。还有的树起拇指为他点赞。这时只听司机师傅夸他说:“这就是咱公交车上的活雷锋!”
年前一个周六上午,他走出家门去栗城花园散步时,刚到胡同口,看到一位高中女学生,手拉拉杆箱,耷拉着头满脸愁色,好象遇到什么难事,他便特意向前问道:“学生您又星期啦?"“是的爷爷,在学校我用老师的手机给我爸爸打电话,让他来接我回家,我等了约一个小时也未见爸爸的影子。我手中无钱又不能乘车回家,爷爷你有手机吗,让我用一下再给爸爸打个电话,问问咋回事没来接我。”他听后立即掏出手机,让其给爸爸打电话。原来爸爸也来接她了,父女二人因未碰到一块,认为女儿已坐车回家,自己也开车回家了,造成一时误会。他接过手机对其爸爸说:你赶快来接女儿,我让她在东转盘西南角海洋手机城门口等你。″电话挂断了,女孩说:“谢谢您好心的爷爷。”不用谢,这是我的手举之劳。”等他从花园走步回来,不见女孩在手机城门口,为确保女孩安全,又拨通其爸爸的手机,得知父女二人安全到家,才返回家中。
一天上午,他从栗城花园散步回家,远远看到一位弯腰驼背70多岁的老妇人,推着脚蹬三轮车,在县府路两侧放置的垃圾箱内,捡拾能回收的垃圾。他走近一看,车箱内有几个塑料瓶、碎纸片、废塑料袋等杂物。他特意向前问道:“大妹孑,您恁大年纪了,行动又不便,这出来捡废品,一天能卖多少钱?”她抬起头说:“大哥,我这捡点小废品,一天最多卖两三块钱,我虽是个五保户,也不能光靠上级帮助,整天也不舍得闲着,多少卖点钱,也能为政府省点心,帮点小忙。他听后一阵心酸,尽管自己行动不便,仍不忘党和国家对她的照顾,多慈祥的一位老人呀?他立即从衣兜里掏出仅有的五元现金放到老人手中,径直离开了。”只听背后“大哥,甭走,我不能要你的钱,不能…要你…的′…钱…”的声音在空中回响。
一天中午,他去花园走步,看见一位算卦盲人行走在东西大道六车道中间,急忙向前牵着盲杖,让其顺利通过马路后,便特意问道:“先生你这算一卦需要多少钱?”“吉卦十元,凶卦分文不要”。他立即掏出十元钱递给盲人先生。先生说:“找个地方,你报一下你的生辰八字,我定能算出你今天的吉凶。”他接着说:“不用了,我今天已有吉事了。”便迅速离开,只听后边喊:“老邻居我咋能白要你的钱。现在还是好人多呀!”
今年正月十六日上午,他去理发有五六个人等侯。当叫到他时,突然一位高中学生家长带着儿子理发,便问:“老板,学生急着上学,你能先给他理发吗?”他马上说:“学生上课要紧,我让他先理发,我最后再理。”学生高兴地说:“谢谢爷爷!”
一天下午四点多钟,他路过县司楼菜市场东头路边,看见一位60多岁卖自家菜的妹子,脸上布满皱纹,一双粗糙干裂的手,一副焦急的神情,双眼渴望客户的到来。他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特意走到跟前,她马上说:“大哥,我五点多要接孙子放学回家,我三轮车上这些菜,论值最少也要八块钱,你行行好,随便给几个钱都中,再不然你如未带钱,也可以拿走吃,算我送给你中不中?”他听了一阵心酸说:大妹子,你这些菜我全要啦,你拿塑料袋,我帮你装,只见她满脸笑容,装好付了十元钱,径直离开了。只听身后喊:“大哥,甭走,我没找你钱呢?”
另外,为急需去洗手间的人找厕所;银行取款给急需用钱人让位;见老弱病残人向前扶一扶:为行路失迷方向者指路等都是他的日常。有时戴上“志愿者”袖章,帮交警同志指挥、说服骑电动车不戴头盔人员时,心情无比激动而感到自豪,真正体会到警察同志的高大形象和艰辛。无论寒暑,都笔直地站立指挥交通,给人以敬畏感。坚持13年,每月底把巜老人春秋》杂志按时送到十位老同志手中,甘当一名“投递员”。每当十位老同志接过杂志时,脸上露出喜悦幸福的笑容,并说:“辛苦您啦!”他总是说:“我愿活到老,学到老,为大家服务到老。小车不倒只管推。”说得大家哈哈大笑。他常说:“为他人着想就是善,随缘即行即是德。为他人做再小的事都是积德行善,为子孙造福”。
处处为社会作贡献,做发挥余热的“践行者”
小区路边有杂草,他去拔掉。路面上有砖头瓦块拾起放入垃圾箱,便于路人行走。冬天下雪,他早早起床打扫路面积雪,使之路面畅通,便于路人行走。他现住在六七十年代煤建公司改造的一个废旧小区,前后六排房,每排12户,老年人居多,年轻人都已搬出住高楼。每当人们看到他扫雪,也主动拿出工具帮助打扫,都夸他为大家树立榜样。逢年过节带头打扫小区卫生,较年轻人看到他的举动,也纷纷出来帮助清理地面。还有人说:“张老先生你年纪大了,让我们几个小弟来干,你去休息。”他总是回答说:“俺是“八零后″,干活干活,不干咋能活。”赢得大伙称赞。街道路口电单车倒地,他把它扶起,一则不影响市容,再则不使公共财产受损,三则便于骑手用车,何乐而不为呢?花园内有垃圾拾起放入垃圾箱内。
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好比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总觉得只要身体允许,就该为社会出份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追求,未来将会继续坚守这份信念,在学习中充实自己,在助人为乐中温暖他人,在奉献中点亮晚年,决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望。
附件之一:本篇特别报道的配音歌曲是《爱的奉献》
附件之二:本篇特别报道作者的个人简历
黄俊领,生于1946年,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工作时曾担任过老师、校长,家居孔子祖籍商丘市夏邑县。2006年从学校领导岗位退休后,他开始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认识了为弘扬指导传统文化学习践行的许建国、王福琪、张广老师等一批大德老师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他深切的感受到,张广老师创新出来的“文明十二家”,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二十大报告精神最接地气的好模式,他就开始致力于家风建设事业,还善于写作,稿件多发表在县级以上的媒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