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布袋(快板书)
作者:高帅
定场诗
悠悠华夏几千年,好汉如星亮世间。
棉绳系着千斤诺,三杨孤身向长安。
杀刀血剑千般险,死护棉籽不松弦。
眼眶藏种托飞禽,长安落籽暖人间。
哎,咱们今天不表金銮殿上那些个官,
单说这“麻布袋”一段历史悠久、感天动地、
我们老百姓心中这几句肺腑真言!
麻布袋这名号听着土掉渣,他的故事却能暖心间——
(白话插叙)
时逢大唐天宝年间(公元755年到763年),这时候正赶上“安史之乱”。天下到处是战火狼烟,西边的吐蕃(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趁机抢占了丝绸之路沿线的不少城池。大唐这时候又遭兵灾,老百姓日子苦不堪言,真是遭了大罪!寒冬腊月里,风刮得像刀子,冻得人骨头缝都透着寒,牙齿直打颤,哆哆嗦嗦的,压根没法睡个安稳觉!
(接快板)
就在这兵荒马乱年,出了位英雄汉,
名不见经传,默默把活干,
他姓刘,名三杨,寻常百姓家的男儿汉,
即无官 也无禄,
就是个杂役,工作在军驿院。
每日里,劈柴挑水忙不闲,
因他总把布袋搭在肩,“麻布袋儿”的外号人人传,
袋里不装金和银,只藏棉花种籽还是那么一点点。
只因为军中
有一老兵气将断,攥他手腕不松弦:
“这籽西域能生长,结出的果实保暖赛过驼羊绵,
你衣要拼死带回长安去,它能挡那三九冷风腊月寒!
它救咱百姓一条命,
把种子送回长安是我临终最后的心愿!”
刘三杨接过麻布袋,绑好口袋背在肩:
“军爷呀!您放心宽,此诺言刻在我的心间!
人在麻袋就存在,我就是拼了老命也要把它护送到长安!”
刘三杨他:
转身就离开了龟兹城,(现在新疆阿克苏皮郎城)
三天后一脚踩进戈壁滩,
那黄沙刮得割人脸,
那烈日烤得石头穿。
这个水袋被那野狐抢,
没有水喝、渴得喉咙冒青烟,
办法总比困难多、
他是数九寒天添陈霜,这个尿水喝着也很甜,
可那个布袋紧紧贴胸口,把宝贵的棉种护得密又严。
路途中遇劫匪举刀砍,刘三杨半步不挪、不躲闪!
只身死死抱住麻布袋:
“要命随时可以给、可这棉籽留籽下受人之托、要到送长安!”
劫匪把钢刀劈在他的胳膊上,
他那鲜血浸红布袋边,
他倒地咧嘴笑出了声:“这血能保护棉花籽,
杀菌包浆它最行、免得让棉花种子发了霉斑!”
劫匪们无奈说他傻、不忍心伤害放过了刘三杨!
遇上了途中一商队带他走出戈壁滩,
到了三岔路口出商队和三杨要分开
孤零零的他醒来只剩星满天。
爬着去寻绿洲影,原是蜃楼空幻幻,
三杨他凭着一股犟劲儿,硬是爬爬挪挪、咕噜咕噜、到了渭水畔,
离那长安,就剩下百里远。
三杨他烧得浑身颤,遇上过路的一位好心人他的名字叫小廉,
“叔啊我背您进城去”,三杨轻轻摇头言:
“娃你看那天上秃鹫,能帮种子飞过眼前这道关,
你帮我把棉花籽嵌到眼眶里,那儿潮气能温润棉花籽。”
秃鹫见了吃了我的眼睛种子就会进入它腹中、排泄到长安!
三杨面相长安的方向,含笑慢慢闭双眼,
小廉含泪照他做,
双手抖得似筛面把种子安放在眼眶和身体腹中间。
那秃鹫落定荒滩上,啄食尸体把棉花籽吞入腹中往回返,
振翅直冲九重天,一路向着长安还。
飞过渭水堤岸后,鸟屎落城南田埂边,
棉种藏进肥土里,悄悄在此把家安。
来年开春东风暖,绿芽破土出了地面,
开花结出棉桃饱,白絮蓬松赛云团。
它纺成细线织成布,它裁件衣衫身上穿,
百姓摸着暖烘烘,直叹“这物件,简直是天仙!”
小廉回到长安成了庄稼汉,
把这故事讲给大家、人人感动代代传:
“这暖衣,是刘三杨用命换,
棉种藏在他眼眶肚子里边,借那飞禽秃鹫到长安!”
才让我们百姓们数九寒天抗冬寒!
乡亲们自发为刘三杨在
长安城外立块碑,
“麻布袋儿”三字刻上边,
没有名姓和官阶,
大爱的精神光照中华数千年。
刘三杨以血肉当作船,借那飞禽翅来作帆,
送“暖”字越过万水和千山,
换得华夏民族人间岁岁暖。
这正是:
小事载着千钧担,奉献重过万座山;
历经世间万般难,初心半点不曾偏;
真心系着众人苦,冷暖时刻挂心间;
造福天下千万家,暖意洋洋漫尘寰;
传承走过千百年,故事至今众人念;
小事藏着大道理,光辉照亮万万年!
咱该学他——把那平凡事,当作大事办,
咱学他——把那百姓苦,当作自家难,
咱学他——麻布袋里藏承诺、大爱、忠义和肝胆,
让这暖,这念,这精神,
伴着棉田、棉衣、棉被、棉裤、棉鞋、岁岁暖,
飘过千村与万院,
暖了人间,暖了天!
2025年8月3日
石家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