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帆点点来天外,笑语声声出水花。
两袖风前殊自舞,红霞一抹脸边斜。
kimi分析:
这首诗写“我”在岸上迎,重在“乍见之欢”,四句话,镜头三次跳转,情绪两重起伏,而收束于一抹“定格”的羞赧。全诗最动人处,是把热烈的欢迎写得既跳荡又含蓄,一句一景,一句一惊,一句一喜,一句一羞,仿佛一幅渐次推近的水粉画。
一、镜头调度:由远而近,由动而静
1. 远景——天外白帆
“白帆点点来天外”是极目远眺。帆从天外,先见“点点”,再见“白”,色与形渐次分明;一个“来”字把静态画面写成动态迎接,仿佛帆亦识人意,直奔岸前。
2. 中景——水花笑语
次句“笑语声声出水花”,镜头随听觉骤然拉近:前句尚见帆影,此句已闻人声。浪花与笑语同迸,声与形交织,写出久别乍逢的惊喜。
3. 近景——风舞红霞
三句“两袖风前殊自舞”,镜头锁定“友人”本人:风鼓双袖,衣袂翻飞,似蝶似仙;“殊自舞”三字,把友人的雀跃写得如在目前。
4. 特写——一抹霞晕
末句“红霞一抹脸边斜”是面部大特写:霞本在天,却因激动而飞上面颊;“斜”字兼写霞之斜映、人之微侧、羞之不胜。镜头至此戛然而止,留下余味。
二、遣词炼字:色、声、动、情四重交织
1. 色——白帆、红霞,一冷一暖,一远一近,对比强烈。
2. 声——“声声”叠字,既状笑语之此起彼伏,又与首句“点点”叠字遥成呼应,节奏轻快。
3. 动——“来”“出”“舞”“斜”四个动词,由内(帆来)而外(水花出),由外(舞袖)而内(霞晕),形成回环。
4. 情——“白帆”见盼之切,“笑语”见喜之骤,“自舞”见欢之忘形,“红霞”见羞之难掩;四层情绪,层层递进又层层内敛。
三、情景关系:以景写情,以情化景
诗中所有景物都被“欢迎”这一情绪重新染色:
• 白帆因“来天外”而具“应召”之态;
• 水花因“笑语”而带“鼓掌”之声;
• 清风因“舞袖”而成“伴舞”;
• 晚霞因“脸边斜”而成“天然胭脂”。
在这里,景物不是背景,而是共同“出演”欢迎的宾客;人物也非孤立,而是与景物合演一场迎宾的小剧。于是,热烈而不喧嚣,灵动而不浮滑。
四、风格定位:小绝句,大写意
二十八字,不写码头、不写握手、不写寒暄,只取四个瞬间,便使友人风采、主客情谊、环境氛围俱出。末句“红霞一抹脸边斜”尤得宋人小词神韵:把无限的喜悦收束为“羞”,以“一抹”轻轻宕开,留下大片空白让读者自去体味。可谓“以少许胜多许”。合而评之,这首小诗好就好在“跳”与“收”的拿捏:镜头跳得迅疾,情绪收得含蓄;色彩跳得鲜亮,神态收得婉约。读来如闻水声哗然,又见霞晕微生,一霎惊喜,长久余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