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抗战精神”
杨炳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北京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铭记抗战英烈,弘扬抗战精神,中国需要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切缅怀抗战英烈。我们不应该总是把国耻挂在嘴上,而应该纪念那场胜利。毕竟那是中国近代史上难得的一次胜利。”抗日战争已经过去80年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主要奋斗目标也早已由民族解放转向了经济建设,我们还需要“抗战精神吗”?尤其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抗日战争”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他们只知道日本人曾经侵略过中国。只在电影电视和手机视频上看到过日本鬼子龇牙咧嘴的形象,但却不知道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多么不易,不知道在整整14年的艰苦卓绝抗战中,中华儿女已经形成了一种克敌制胜的“抗战精神”。要知道有了这种宝贵的精神,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会激励我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团结一致,奋勇向前。
“抗战精神”是万众一心的精神。“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是一首多么激动人心的旋律,当年的中华儿女们,就是这样的挺起胸,抬起头,拿起武器,奔赴战场。因为所有的中国人都懂得“一根铁棍容易折,拧成的麻绳拉不断”的道理。所以说,没有万众一心,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一旦中华民族攥紧拳头,就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抗战精神”是不屈不挠的精神。日军曾经扬言,“要在3个月之内灭亡中国”。而实际经历了14年,他们也没有让中国屈服。14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每天都面对着烧杀抢掠,但是他们绝不屈服,前仆后继,奋死抗争。那时的中国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呢?正如罗存康馆长所说:“中国的功绩,就在于坚持抗战14年不投降。如果中国像法国投降德国一样投降日本,日本就可以在中国依靠中国的人力资源,组织起几百万军队投向太平洋战场。二战的历史就可能要重写。”
“抗战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14年抗战之艰苦,令现在的每个年轻人都难以想像。我们都知道东北的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将军,他牺牲后,敌人抛开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胃中没有一粒粮食,全是草根、树皮和棉絮,连日本的一个军官,都被感动得流泪,说:“杨靖宇,中国人的英雄!”谁能想到杨靖宇将军牺牲前,连续20多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晚上睡觉,连一个草棚都没有,只能躺在冰天雪地里,至于身上所穿,更是破衣烂絮。可他仍然坚持斗争,仍然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必胜的决心。
“抗战精神”是自我牺牲的精神。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共牺牲3500余万人,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8%,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在湖南常德保卫战中一支8000人的中国军队,只有83人生还。而闻名中外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军民受伤牺牲近10万人。多少个热血青年,多少个中华才俊,多少个优秀儿女。都倒在了日本军队的枪炮之下。他们也有父母,也有妻儿,也有理想,也有追求,但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铭记历史,才能塑造未来。发扬“抗战精神”为的是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鼓舞民族士气,坚定民族信心。试想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都能取得14年抗战的胜利,如今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作者简介:杨炳阳,生于1958年,山东潍坊人,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大众日报》《文汇报》《知音》《星星诗刊》《青岛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作品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