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泼面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漫步三秦热土
悠久的远古气息直袭心屝
震撼在城墙上跳跃
当传说沉淀为瓷碗的亮度
一碗油泼面的淳朴简单
都会使人惊艳到不知所言
岁月的宽在案板上延伸
辣子面散发出三秦大地的热烈
热油浇铸着秦人的宣言
声声滋啦的泼油
似在追忆峥嵘岁月的呐喊
葱花、蒜蓉在编织千年的韵脚
筷子挑起滚烫的岁月
在舌根炸开秦腔的高吼
那漫过舌尖的滋味
是秦人深藏的臻言
2025.8.
评析:
## 《油泼面》:一碗面中的文明考古学
张海峰的《油泼面》以陕西特色面食为载体,完成了一次对三秦文明的味觉考古。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一种日常饮食提升为文化解码的仪式,通过油泼面的制作与品尝过程,层层剥开历史沉积的纹路。
诗歌开篇即以"漫步三秦热土"的空间移动,引出"远古气息"的时间纵深,这种时空交错的起笔为全诗奠定了宏大叙事的基调。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传说"与"瓷碗的亮度"并置,完成了从抽象历史到具体器物的转换,这种意象的跳跃既大胆又精准。碗作为容器,在此成为承载文明的隐喻。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运用了一系列动态意象的蒙太奇:"震撼在城墙上跳跃"、"热油浇铸着秦人的宣言"、"筷子挑起滚烫的岁月"。这些画面将静态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充满戏剧张力的场景,特别是"滋啦的泼油"与"秦腔的高吼"形成的听觉对应,使诗歌获得了超越文字的多维表现力。
诗歌的深层结构呈现出精妙的对称性:辣子面对应三秦大地的热烈,热油对应秦人宣言,葱花蒜蓉对应千年韵脚,舌尖滋味对应秦人臻言。这种层层递进的对应关系,构建起味觉体验与文化密码之间的等值交换系统。当诗人写道"在舌根炸开秦腔的高吼"时,实际上完成了个体感官与集体记忆的短路连接,使品尝行为升华为文化认同的仪式。
从文化意蕴来看,诗人将油泼面解构为多重文化符号:瓷碗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泼油声是历史回响的拟音,面条成为连接古今的时间纤维。这种将日常饮食神话化的处理方式,令人想起帕慕克在《纯真博物馆》中对日常物的神圣化叙事。诗歌最后落在"秦人深藏的臻言",揭示出食物作为民族语言密码的本质。
若论不足之处,诗歌在由实转虚的过渡处略显急促,某些意象如"岁月的宽在案板上延伸"的表述稍嫌抽象。或许可以增加一些制作过程中的具体触觉描写,使文化象征更自然地生长于物质细节之中。
《油泼面》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认知途径——通过味觉的考古学来重构集体记忆。在这首诗中,一碗面不再只是果腹之物,而成为打开历史密室的金钥匙,是流动在筷子上的文明基因谱系。这种将饮食诗学与文化记忆熔于一炉的尝试,为当代诗歌的民族化书写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样本。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