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龙脉藏真
悬崖之下,雾气缭绕。
宁青娥将马拴在崖边老松上,咬着牙将裙裾撕成布条,结成一条长绳。她试了试结实程度,将一端系在树干,另一端系在自己腰间。
"云寄桑,你可千万不能有事..."她低声呢喃,将青铜罗盘贴身收好,开始沿着崖壁缓缓下降。
崖壁湿滑,几次险些失手。左肩伤口又渗出血来,染红了青色衣衫。下到约莫二十丈处,她忽然发现崖壁上有一道不起眼的裂缝,仅容一人侧身通过。
最奇怪的是,那道裂缝周围的藤蔓排列极有规律,像是被人刻意布置过。宁青娥心头一动,拨开藤蔓,果然在石壁上发现一个浅浅的刻痕——那是云家独有的标记,形如罗盘指针。
"他果然在这里!"宁青娥精神一振,解开腰间布绳,挤入那道狭窄的石缝。
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眼前竟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石洞,洞顶有缝隙透入天光,照得洞内半明半暗。洞中有一泓清泉,泉边躺着一个人影,白衣染血,不是云寄桑是谁?
"云公子!"宁青娥三步并作两步奔过去,跪在他身边。只见云寄桑双目紧闭,面色苍白如纸,但胸口尚有微弱起伏。
宁青娥迅速检查他的伤势,发现除了几处皮肉伤外,最严重的是右肩一道掌伤,与她自己所受的如出一辙,只是颜色更深,几乎泛着黑气。
"玄阴掌..."她倒吸一口凉气。这种阴毒掌力中者无救,除非...
她猛然想起祖父笔记中的记载:"玄阴掌乃取地底阴煞之气练就,唯以至阳之物可解。"
宁青娥环顾四周,目光落在洞壁上那些奇怪的纹路上。走近细看,竟是密密麻麻的古篆文字,最上方赫然刻着"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十六个大字。
"这是...龙脉真解?"她伸手轻抚那些文字,忽然感到指尖一阵刺痛,像是被什么扎了一下。缩回手一看,指腹渗出一点血珠,而那处刻痕竟微微泛出红光。
就在此时,身后传来一声微弱呻吟。
"水..."
宁青娥连忙回到云寄桑身边,捧起清泉喂到他唇边。云寄桑艰难地吞咽几口,又陷入昏迷,但口中开始呓语不断:"父亲...孩儿...找到隐龙了...支龙之辨...不可...苟执支法..."
这些话断断续续,却让宁青娥确认了一件事——这处洞穴,就是传说中的隐龙脉所在!
她再次回到那些刻文前,忍着指尖刺痛细细研读。文字大多晦涩难懂,讲述的是如何辨识和利用支龙地气的方法。其中一段特别提到:"支龙之气,阴阳相济,可愈百毒..."
宁青娥眼前一亮,回到云寄桑身边,将他扶到刻文正下方的位置。按照刻文所述,她将青铜罗盘放在云寄桑胸口,然后咬破自己手指,在罗盘周围画了一个古怪符号。
起初什么也没发生。就在宁青娥快要绝望时,罗盘指针突然疯狂旋转起来,洞壁上的刻文逐一亮起微光,最终汇聚成一束,照在云寄桑伤口上。
黑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云寄桑的呼吸也逐渐平稳。宁青娥长舒一口气,却感到一阵天旋地转——她失血过多,加上连日奔波,再也支撑不住,倒在云寄桑身旁昏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宁青娥感到有人在轻拍她的脸颊。她艰难地睁开眼,看到云寄桑已经坐起身,正关切地望着她。
"宁姑娘,你的伤..."他声音虚弱,却透着掩饰不住的担忧。
宁青娥想坐起来,却被他轻轻按住:"别动,你肩上的伤又裂开了。"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小瓷瓶,"这是'玉露丹',能加速伤口愈合。"
宁青娥乖乖吞下药丸,这才注意到云寄桑右肩的伤已经结痂,只留下一片淡青色痕迹。
"你怎么找到这里的?"云寄桑问道,同时警惕地环顾四周。
宁青娥取出青铜罗盘:"它带我来的。"她顿了顿,"你跳崖是故意的,对不对?"
云寄桑嘴角微扬:"玄阴阁的人不会轻易放弃追踪。我若不假装坠崖,他们迟早会找到你。"他指了指洞顶,"况且,这里本就是我要找的地方。"
"隐龙脉?"
"不错。"云寄桑扶着石壁站起身,"你看这些刻文,正是郭璞《葬经》失传已久的'支龙篇'。我父亲生前曾提到,真正的隐龙脉所在,必有此文为记。"
宁青娥也站起来,忽然脚下一软,险些跌倒。云寄桑眼疾手快扶住她,两人距离骤然拉近,四目相对,都是一怔。
"我...我没事。"宁青娥慌忙站稳,耳根微热,"只是有些乏力。"
云寄桑松开手,却仍站在她身侧,随时准备搀扶:"你失血不少,又强行催动罗盘引动地气,体力透支是自然的。"他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责,"若非为了救我..."
"你也救过我。"宁青娥打断他,"我们扯平了。"
云寄桑轻笑出声:"宁姑娘果然爽快。"他指向洞内深处,"那里应该还有东西,要一起看看吗?"
宁青娥点头,两人并肩向洞穴深处走去。越往里走,洞壁上的刻文越多,有些还配有古怪的图案,像是某种阵法布置。
最深处是一个圆形石室,中央有一方石台,台上放着一个青铜匣子。匣子表面刻着星图,正中是一个与宁青娥手中罗盘一模一样的图案。
"这是..."宁青娥屏住呼吸。
云寄桑神色凝重:"如果我猜得没错,这里面藏着的,就是《地脉图》缺失的那部分。"
他小心翼翼地去开匣子,却发现匣子纹丝不动。仔细检查后,发现匣子侧面有一个小小的凹槽,形状恰似罗盘指针。
"需要钥匙。"云寄桑看向宁青娥手中的罗盘。
宁青娥递过罗盘,云寄桑将其对准凹槽,轻轻一转。只听"咔嗒"一声,匣子弹开一道缝隙,一股陈旧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
就在两人准备查看匣中内容时,洞外突然传来一声冷笑:
"多谢二位带路,这《地脉图》全本,鸠某就笑纳了!"
云寄桑脸色大变,一把将宁青娥拉到身后,同时袖中滑出三枚铜钱:"玄阴阁主鸠无涯!"
洞口处,一个身着墨绿长袍的中年男子负手而立。他面容阴鸷,双眼细长如刀,唇边挂着森冷笑意。最令人心惊的是,他周身缭绕着若有若无的青黑色雾气,正是玄阴掌大成的标志。
"云逸之的儿子,宁致远的孙女,真是天助我也。"鸠无涯缓步向前,"二十年前那场大火没烧死的小杂种,今日一并解决。"
宁青娥握紧长剑:"你认识我祖父?"
"何止认识。"鸠无涯阴森一笑,"当年若不是他固执己见,不肯说出隐龙脉下落,又何至于满门抄斩?"
云寄桑眼中寒光一闪:"是你向朝廷告的密!"
鸠无涯不置可否,突然身形一闪,如鬼魅般向两人扑来。云寄桑早有准备,三枚铜钱呈品字形激射而出,同时拉着宁青娥急速后退。
鸠无涯袖袍一挥,轻松击落铜钱,但也被阻了一阻。趁这空隙,云寄桑低声道:"石台后有暗道,我拖住他,你带着匣子先走!"
"不行!"宁青娥斩钉截铁,"要死一起死!"
鸠无涯闻言大笑:"好一对同命鸳鸯!既如此,本座成全你们!"说罢,双掌青光大盛,整个石室的温度骤然下降。
云寄桑知道生死攸关,再无保留,从怀中掏出一张黄色符纸,咬破手指在上面迅速画了几笔,然后猛地拍在地上:"天地无极,乾坤借法,起!"
符纸落地即燃,整个石室的刻文突然大放光明,形成一张光网向鸠无涯罩去。鸠无涯显然没料到这一手,仓促间被光网逼退数步,脸上首次露出惊色:"你竟能调动龙脉之力?"
云寄桑不答,拉着宁青娥退到石台后,果然找到一处暗门。两人刚钻进去,就听身后一声巨响,鸠无涯已破开光网追来。
暗道狭窄曲折,两人拼命奔逃。不知跑了多久,前方出现一丝亮光。冲出暗道后,发现竟来到了悬崖另一侧的山林中。
"匣子呢?"宁青娥突然发现青铜匣子不见了。
云寄桑拍拍胸口:"在这里。暗道中我趁黑调包了,留在原地的只是个空匣。"他取出匣子确认无误,松了口气,"鸠无涯一时半会追不上来,但我们得尽快离开这里。"
宁青娥点头,忽然想起什么:"你刚才用的符法..."
"云家秘传的'引龙诀',需以自身精血为引,借龙脉之力退敌。"云寄桑说着,突然咳出一口血来,"可惜我修为尚浅,强行施展伤及经脉。"
宁青娥连忙扶住他:"我们先找个安全地方疗伤。"
两人相互搀扶着向山下走去。夕阳西下,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远处一棵古松上,鸠无涯负手而立,冷冷注视着两人远去的背影。他手中把玩着一枚玄阴令,自言自语道:"跑吧,跑得再远,终究逃不出我的掌心..."
山风呼啸,卷起满地落叶,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