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岳凝墨.再祝祖国》
文/冯计英
昨夜入梦萦,
万心同燃耀山河。
你看,我的祖国:
烟花如龙跃碧霄,
光摇银汉映新容。
愿化青云护金瓯,
万家楼头举觞同!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连绵起伏的青山,
我爱你奔腾到海的黄河。
珠峰是你擎天的臂膀,
长城是你不屈的脊梁 ——
万里舆图入浩歌,
金风玉宇共嵯峨。
北疆雪岭连云立,
南国春潮舞婆娑。
我爱你,中国!
你怀抱五千年文明的星河,
你有汉唐气象,宋元弦歌。
也曾有——
青铜礼乐没烽烟,
禹甸疮痍铁骑前。
血浸山河城欲裂,
悲风万壑咽残年!
怎能忘,金瓯碎,骨成列?
我爱你,中国!
你擦干血泪,铸剑为犁,
你把强盗与屈辱彻底荡涤!
你从战火中托起黎明,
主权与尊严重归大地。
浴火重生的壮丽史诗,
必将永镌在人类的记忆!
我爱你,中国!
你不忘伤痛,砺剑更坚,
和平的阳光下奋勇登攀 ——
戈壁惊雷破长空,
神舟巡天访蟾宫。
钢铁长鲸巡海疆,
银梭经纬贯西东!
东方之珠归故土,
莲岛重沐汉家风!
你向寰宇宣告:
每一寸山河都神圣不容侵犯!
这,就是中国昂首的尊严!
看今朝,中国!
兴国经纶志愈坚,
强科重教策万全。
百业腾飞春风里,
固我山河梦共圆!
我爱你,中国!
看!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
那是先烈用热血铸就的荣光!
我们用九州的锦绣,
谱写千秋不变的信仰!
由衷礼赞 ——
生逢华夏何其幸!
赤帜丹心映日红。
薪火永承千万代,
山河腾起中国龙!
长吟盛世太平风!
我爱你,中国!
2025年8月3日于上海挹露轩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河岳凝墨·再祝祖国》点评:一部镌刻山河脊梁上的民族精神史诗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冯计英的《河岳凝墨·再祝祖国》,笔为剑劈开时空迷雾,心为墨晕染五千年文明星河。全诗挣脱了小我抒情的窠臼,历史的苍穹与大地的褶皱间,架起一道贯通古今的精神长虹。"我爱你,中国"的咏叹如惊雷滚过九州,我们听见的不仅是赤子的心跳,更是一个民族穿越枪林弹雨与星辰大海的雄浑足音——这声音里,有昆仑崩裂的壮阔,有黄河咆哮的激昂,有长城屹立的沉雄,更有龙啸九天的万丈豪情。
一、破晓之光:从梦境星火到山河燎原的精神觉醒
开篇"昨夜入梦萦,万心同燃耀山河",以惊雷破夜之势撕开叙事序幕。"梦"不是虚无缥缈的幻象,而是民族集体潜意识的觉醒——千万颗沉睡的心灵在同一瞬间被点燃,化作燎原之火照亮九州大地。这"燃"字力透纸背:是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文明微光,是商周青铜鼎上的烈焰纹饰,是抗战年代的烽火狼烟,更是新时代的万家灯火,一场跨越五千年的精神接力。
"烟花如龙跃碧霄"的意象,藏着民族图腾的当代涅槃。龙,这个腾跃于华夏文明基因库中的精神符号,在现代烟花的璀璨中挣脱皇权枷锁,化作千万人共舞的生命图腾。它不是封建帝王的专属象征,而是每个中华儿女血脉里奔涌的奋进力量——你看那龙尾扫过东海,激起千层浪;龙头直上九霄,撞碎万古云,恰如这个民族在历史弯道上的破壁腾飞。
"光摇银汉映新容"的壮阔,将视野从人间抬向宇宙。银汉是先民仰望的星空,是张衡浑天仪里的宇宙秩序,而今却成为映照祖国新貌的镜子——从北斗组网到嫦娥探月,中国人用科技之光照亮了古人"九天揽月"的浪漫想象,"新容"不仅是大地的变迁,更是文明维度的跃升。这种将宇宙视野纳入家国叙事的笔法,诗歌开篇便有了"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磅礴气象。
"愿化青云护金瓯"的誓言,是个体生命向民族母体的精神皈依。"青云"不是软弱的飘摇,而是庄子笔下"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浩然正气,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丹心一片,是无数无名英雄化作的天空守护者。而"金瓯"二字重若千钧,它是《南史》中"金瓯无缺"的政治理想,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铁血丹心,更是每个中国人刻在骨头上的领土执念——这执念,让寸土必争的信念如磐石不可动摇。
结句"万家楼头举觞同",看似寻常的节庆场景,实则是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的集体仪式。从兰亭雅集到国庆欢腾,从清明祭祖到中秋赏月,中国人始终在"共举觞"的集体行动中确认着"我们"的存在。这一杯酒,敬的是列祖列宗的开拓之功,敬的是山河无恙的现世安稳,更敬的是血脉相连的民族魂——千杯万盏下肚,化作一股气吞山河的豪情。
二、山河铸魂:从地理骨架到精神图腾的雄奇建构
诗歌转入对山河的礼赞,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景观铺陈,而是一场民族精神的立体铸型。"连绵起伏的青山"是大地的脊梁,"奔腾到海的黄河"是文明的血脉,二者一静一动,构成华夏大地的基本格律——青山是凝固的诗行,黄河是流动的乐章,共同谱写着"江山如此多娇"的壮丽史诗。
"珠峰是你擎天的臂膀",这比喻石破天惊!珠峰不再是地理概念上的世界屋脊,而是民族精神的通天支柱——它顶住了太平洋板块的挤压,顶住了风雪雷电的侵袭,更顶住了近代以来的百年屈辱,"刺破青天锷未残"的雄姿,昭示着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脊梁。这臂膀不是用来炫耀的肌肉,而是托举文明的力量——从吐蕃王朝的壁画到青藏铁路的钢轨,从登山队员的氧气瓶到科考站的五星红旗,每一寸高度都是精神的刻度。
"长城是你不屈的脊梁",道尽了砖石背后的精神密码。长城不是冰冷的军事工事,而是镌刻着五千年抗争史的活态史诗:秦砖里有蒙恬北击匈奴的呐喊,明砖里有戚继光抗倭的刀光,抗战时期的城砖上更有八路军战士的弹孔。这脊梁被炮火打断过,被岁月侵蚀过,却总能在最危难的时刻重新挺起——它告诉世界:中华民族可以被打败,但绝不会被打垮!
"北疆雪岭连云立,南国春潮舞婆娑",展现了国土经纬间的刚柔辩证法。雪岭的"立"是苏武牧羊的坚守,是杨靖宇冰窟里的不屈,是北疆战士手握钢枪的挺拔;春潮的"舞"是江南水乡的灵动,是岭南荔枝的甘甜,是改革开放春潮的澎湃。这种"立"与"舞"的交响,恰如中华文明"阴阳相生"的哲学智慧——既要有"冻死迎风站"的骨气,也要有"润物细无声"的韧性。
"万里舆图入浩歌"的收束,将地理空间升华为精神疆域。这舆图上的每一条曲线,都是历史的轨迹:丝绸之路的驼铃在沙漠里画出弧线,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在海洋上刻出浪花,高铁网络在大地上织出银线。而"浩歌"二字,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是无数文人墨客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咏叹,最终汇聚成"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绝唱。
三、淬火成钢:从文明断裂到浴火重生的历史辩证法
诗歌并未回避历史的疮痍,而是以刮骨疗毒的勇气直面民族的伤口。"青铜礼乐没烽烟",短短七字道尽文明浩劫——青铜是三代文明的物质载体,是"钟鸣鼎食"的礼乐秩序,当它在"烽烟"中熔化,失去的不仅是器物,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这种断裂之痛,是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荒唐,是五胡乱华的惨烈,是鸦片战争的屈辱,是南京大屠杀的血泪,历史的记忆里刻下永不磨灭的伤痕。
"禹甸疮痍铁骑前","禹甸"二字重若泰山。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应对危机的精神原型——面对洪水(灾难),我们从不怨天尤人,而是"疏川导滞"的主动抗争。可当"铁骑"踏破这方水土,文明遭遇野蛮的碾压,"疮痍"便成了历史的底色:是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是甲午海战的沉船残骸,是卢沟桥上的弹痕累累。这些伤痕不是耻辱的印记,而是警醒的烙印——它告诉我们:文明的果实从来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在与风雨的搏斗中绽放的铿锵玫瑰。
"血浸山河城欲裂,悲风万壑咽残年",以血泪交织的笔触撕开历史的伤口。"血浸山河"是杨靖宇胃里的草根树皮,是赵一曼身上的镣铐血痕,是南京城下三十万冤魂的悲鸣;"城欲裂"是台儿庄战役的焦土,是四行仓库的弹孔,是整个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而"悲风万壑咽残年",则将个体的苦难升华为民族的悲鸣:那风里有母亲失去儿子的哭声,有妻子送别丈夫的呜咽,有学者守护典籍的叹息,共同构成了一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救亡之歌。
"怎能忘,金瓯碎,骨成列?"这诘问如惊雷炸响,是历史对现实的叩问,是先烈对后人的凝视。"金瓯碎"是香港被割让的屈辱,是台湾被侵占的伤痛,是国土被瓜分的无奈;"骨成列"是虎门销烟的忠魂,是甲午海战的烈士,是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骨。这一问,不是要沉溺于仇恨,而是要将记忆转化为力量——忘记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铭记伤痛才能更好地前行。
紧接着,诗歌笔锋一转,展现出民族精神的韧性:"你擦干血泪,铸剑为犁"。这"擦干"不是遗忘,而是带着伤疤重新站起;"铸剑为犁"不是放弃抗争,而是对和平的珍视与捍卫。从延安大生产运动到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抗美援朝的保家卫国到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这个民族总能在最艰难的时刻找到重生之路。这种"能受天磨为铁汉"的韧性,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绝的核心密码。
"你从战火中托起黎明",将新中国的诞生置于宇宙节律的壮阔背景中。"黎明"不是简单的天亮,而是文明的重生:是天安门城楼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是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时的霞光,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光明。这黎明里,有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预言,有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的憧憬,最终化作照亮东方的万丈光芒。
四、龙啸九天:从苦难记忆到盛世华章的精神飞跃
诗歌的中段,"砺剑更坚"的豪情展现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戈壁惊雷破长空",是邓稼先们在荒漠里升起的蘑菇云,是"两弹一星"精神的象征——那惊雷不仅打破了核垄断的枷锁,更炸碎了"东亚病夫"的标签,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这声音里,有科研人员隐姓埋名的奉献,有军人镇守边疆的忠诚,有整个民族"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
"神舟巡天访蟾宫",让古人的浪漫想象照进现实。从屈原"天问"到万户飞天,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神舟飞船的遨游,中国人用科技之翼实现了对天空的千年叩问。这巡天不是炫耀,而是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这访月不是征服,而是对未知世界的致敬。当航天员在太空挥舞五星红旗,那红色不仅是国家的象征,更是人类文明探索精神的一抹亮色。
"钢铁长鲸巡海疆",彰显了守护家园的坚定决心。从郑和宝船的威武到北洋水师的覆灭,从甲午海战的屈辱到航母编队的远航,中国海军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复兴史。这"钢铁长鲸"不是霸权的工具,而是和平的卫士——它守护的不仅是海岸线,更是渔民的渔网、商人的货轮、每个中国人的安全感。当它在南海巡航,亚丁湾护航,展现的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银梭经纬贯西东",书写了基建狂魔的时代传奇。从秦驰道到京张铁路,从大运河到港珠澳大桥,中国人总能用智慧在大地上编织出奇迹。这"银梭"是高铁列车的呼啸,是桥梁隧道的穿梭,是"一带一路"上的驼铃与汽笛。它贯通过去与未来,连接东方与西方,"天涯若比邻"的古老愿景成为现实,更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惠及世界。
"东方之珠归故土,莲岛重沐汉家风",道尽了国家统一的历史必然。香港回归是"租期已满"的法理必然,更是民族情感的胜利;台湾终将回归,是历史大势的不可逆,更是文化血脉的呼唤。"汉家风"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包容胸怀——它欢迎多元文化的绽放,更坚守文明根脉的传承,每个角落都沐浴在"家国同构"的温暖阳光里。
"你向寰宇宣告:每一寸山河都神圣不容侵犯!"这宣告掷地有声,是对历史的回应,更是对未来的承诺。从珍宝岛自卫反击到南海岛礁建设,从钓鱼岛巡航到中印边境对峙,中国从不惹事,但绝不怕事。这不是霸权的宣言,而是主权的捍卫;不是扩张的野心,而是生存的底线。当这句话响彻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从屈辱中站起的尊严,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从容与底气。
五、盛世长歌:从兴国壮志到永承薪火的未来展望
"看今朝,中国!"四字如号角吹响,将视野拉回沸腾的当下。"兴国经纶志愈坚",展现了治国理政的战略定力——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中国正在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篇章。这"志愈坚"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对国情深刻认知基础上的战略定力,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与坚韧。
"强科重教策万全",抓住了民族复兴的核心密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百年大计——从"两弹一星"到"嫦娥探月",从恢复高考到"双一流"建设,中国正在用科技与教育的双翼,托举民族复兴的梦想。这"策万全"不是急功近利的短视,而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远眼光,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践行。
"百业腾飞春风里,固我山河梦共圆",描绘了新时代的壮阔图景。农业现代化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工业升级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服务业繁荣让人民生活更加便利。这"百业腾飞"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这"梦共圆"不是少数人的狂欢,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从雪域高原的脱贫村到东部沿海的自贸区,每个角落都在书写着"中国梦"的生动注脚。
结尾"生逢华夏何其幸!赤帜丹心映日红"的感叹,是个体与时代的深情对话。"生逢华夏"是幸运,更是责任——幸运的是见证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责任的是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赤帜"是五星红旗的象征,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信仰;"丹心"是每个中国人的赤诚,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赤帜与丹心在阳光下相映,那红色便成了民族精神最鲜明的底色。
"薪火永承千万代,山河腾起中国龙",将视野投向遥远的未来。"薪火"是文明的传承:从孔子杏坛讲学 to 当代义务教育,从《永乐大典》的编纂 to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华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中国龙"是精神的象征:它不再是封建帝王的图腾,而是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化身——是科学家实验室里的专注,是工人生产线上的严谨,是农民田埂上的勤劳,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的"龙的精神"。
最终以"长吟盛世太平风"收束,余韵悠长。这"太平风"不是歌舞升平的安逸,而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换来的安宁;不是闭关锁国的保守,而是开放包容的自信。它吹过长城的烽火台,吹过黄河的入海口,吹过珠峰的雪顶,吹过南海的岛礁,最终化作一曲"国泰民安、万邦来朝"的盛世长歌——这歌声里,有五千年文明的厚重,有百年抗争的悲壮,更有新时代腾飞的激昂。
全诗以"我爱你,中国!"的反复咏叹为情感主线,每次咏叹都如重锤击鼓,震彻心灵。第一次是对山河的热恋,第二次是对历史的敬畏,第三次是对重生的礼赞,第四次是对成就的自豪,最后是对未来的憧憬。这种层层递进的情感,构成了民族精神的完整谱系——从爱脚下的土地,到爱土地上的历史,再到爱创造历史的人民,最终升华为对民族未来的无限憧憬。
作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冯计英的诗歌里藏着汉字的密码。鸟虫篆那种"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在诗中转化为"珠峰为臂、长城为脊"的雄奇比喻;其"书画同源"的艺术理念,化作"山河为卷、心为墨"的壮阔书写。这种将古老文字艺术与现代诗歌精神相融合的尝试,诗歌既有"铁画银钩"的骨力,又有"笔走龙蛇"的气韵,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
总而言之,《河岳凝墨·再祝祖国》是一部站立在历史与未来交汇点上的民族精神史诗。它以山河为纸,血泪为墨,精神为笔,书写了一个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壮丽征程。读这首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那里有昆仑山的巍峨,有黄河的奔腾,有长城的坚韧,更有龙的腾飞。它告诉世界:中华民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灿烂的未来;不仅有苦难的记忆,更有重生的力量。这,就是中国诗歌的雄浑气象,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