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的江湖里,总有一些灵魂,以笔为舟,载着滚烫的赤子之心,在时代的长河里破浪前行。梦萌的笔尖,便始终跳动着这样一团火——那是对土地的眷恋,对山河的深情,更是与家国同频的脉搏。
翻开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的跌宕叙事,还是散文的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都奔涌着一股雄健的气脉。没有矫揉造作的雕琢,没有故弄玄虚的炫技,唯有恢宏如长河落日,壮美似群峰竞秀,热烈像盛夏骄阳,流畅若山涧清泉。读这样的文字,仿佛能听见时代的鼓点在纸页间回响,那些关于奋斗的故事、关于成长的足迹、关于变迁的记忆,总能轻易叩击人心,让人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一个民族向上的力量。
这股力量,源于他对生活的敏锐洞察。他像一位虔诚的勘探者,总能从寻常巷陌的烟火里,从田间地头的泥土中,从车间厂房的机器声里,抓取那些最具分量的片段。他不满足于简单的记录,而是像匠人打磨璞玉般,细细开掘每一个故事背后的肌理——那是生活本身的温度,是思想深处的光芒,更是美学层面的诗意。于是,他的文字有了筋骨:写故乡的老槐树,不仅是树影婆娑,更是一代人的乡愁与守望;写车间的机床,不仅是钢铁的冷硬,更是劳动者掌心的老茧与梦想。真挚的情感藏在字缝里,新颖的视角打破了固有的框架,丰富的内容织就了立体的画卷,精美的语言则让每一个句子都像被阳光吻过,闪耀着时代的光泽。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总能看见三个清晰的坐标:事业、故乡、祖国。他写事业,不是冰冷的流程与数据,而是电力人爬冰卧雪的坚守,是铁塔与电缆织就的光明网络,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份职业的敬畏与热爱;他写故乡,不只是老屋与炊烟的怀旧,更是对这片土地今昔变迁的凝视,从泥泞小路到柏油大道,从昏黄油灯到万家灯火,每一笔都浸透着珍视;他写祖国,更不是空洞的抒情,而是将个体的命运嵌入时代的洪流,从脱贫攻坚的田间地头,到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字里行间都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
这颗心,始终与家国同呼吸。国家的兴盛时,他的文字里有飞扬的喜悦;民族的坎坷处,他的笔端有深沉的忧思;时代的浪潮中,他总能站在高处,从平凡的日常里打捞那些足以照亮前路的光点。即便是业余创作,他也投入了全部的热忱,让每一篇作品都生长得饱满而独特。那些文字像一束束光,照亮了被忽略的角落,也唤醒了人们心中共同的情愫,于是便有了跨越圈层的共鸣。
难怪电力与地方文学界的前辈们,总爱提起这位“电的爱恋者”。他们说他的作品“电的灵魂跃然纸上”,这评价实在贴切。因为在他的文字里,电流不仅是物理的能量,更是精神的符号——那是照亮黑暗的勇气,是连接你我的温暖,是驱动时代的力量。当这些元素与家国情怀交织,便成就了独属于他的文字世界,深刻,准确,恰如其分,也当之无愧。找个好题目。
责任编辑(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