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痛》,杜延基,原创。
世间的每个人
都是从母体的阵痛中
来到这个世界
也终将在亲人的悲痛中
离开这个世界
尽管有无数的痛苦挫折
但我们依然在尽心尽力地追逐着梦想中的生活。
历史浩浩荡荡,变幻万千
天下英雄
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历尽磨难
方成英雄
何况我们每个平凡之人
不经历苦难挫折
如何当一个匆匆的地球游客
一个没有经过苦痛焠炼的人
不足以谈人生
一个没有经过浴血奋战的民族
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忘不了七三一灭绝人性的残忍悲痛
忘不了南京大屠杀骇人听闻的痛彻心扉
忘不了隐姓埋名,为国捐驱的无名英雄
忘不了埋头苦干,无私奋献科学前辈
所有的爱恨情愁
必将随风飘散
而那些留在生命深处的痛
必将伴随我们一代代人永远成长
人间尽管有无数的苦痛忧伤
我们依然无悔地追逐着明天的的光
我们把汗水留在脊梁
我们把泪水留在心间
一个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民族
一个十四忆勤劳善良的民族
必将在痛苦中结果开花
心将在危机中复兴壮大
杜延基的《生命之痛》是一首扎根于生命本质与民族记忆的厚重诗篇,它以
“痛”为核心意象,在个体与群体、历史与未来的交织中,完成了一次对苦难与成长的深刻叩问。
诗歌的开篇便直抵生命本源:“从母体的阵痛中来到世界,在亲人的悲痛中离开”,将“痛”确立为生命轮回的起点与终点,既带着生理的实感,又暗含命运的隐喻。紧接着,诗人将个体的“痛苦挫折”与“追逐梦想”并置,在矛盾中揭示生命的韧性——痛并非终结,而是驱动生存的原始动力。这种对个体生命的观照,很快升华为对群体经验的审视:“天下英雄身经百战,平凡之人亦是地球游客”,一句“不经历苦难挫折,如何当一个匆匆的地球游客”,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将苦难视为生命历程的必修课,消解了英雄与凡人的界限,让“痛”成为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
诗作的中段,将“痛”的内涵从普遍经验聚焦于民族记忆,这是诗歌重量的关键所在。“七三一的残忍悲痛”“南京大屠杀的痛彻心扉”,这些具体而沉重的历史伤痕,与“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无私奉献的科学前辈”形成对照,让“痛”不仅是创伤的印记,更孕育着抗争与奉献的精神基因。诗人在此完成了一次重要的价值转化:苦难并非单纯的负累,它沉淀为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滋养成长的精神养分——“那些留在生命深处的痛,必将伴随我们一代代人永远成长”。
结尾部分,诗人以昂扬的基调完成了对“痛”的终极超越。“人间尽管有无数的苦痛忧伤,我们依然无悔地追逐着明天的光”,将个体的汗水与泪水,汇入“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民族”“十四亿勤劳善良的民族”的洪流中。“在痛苦中结果开花,在危机中复兴壮大”,这两句诗如铿锵誓言,让“痛”最终指向了新生与希望,使诗歌从对苦难的沉思升华为对民族复兴的信念宣言。
整首诗的语言质朴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在直白的倾诉中积蓄着深沉的情感。意象的选择从生命本源到历史创伤,再到民族未来,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又饱含张力。诗人成功地将“痛”这一负面意象,转化为生命成长的催化剂、民族复兴的助推力,让诗歌既有对苦难的正视,又有对希望的坚信,在个体共情与民族情怀的双重维度上,实现了情感与思想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