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游正定古城墙:一段被灯火拉长的时光漫步
文/笔架山人
暮色初浸街巷时,我站在正定东门“迎旭门”下。门楣上的题字在渐亮的灯影里泛着温润的光,砖石缝隙间还嵌着未褪尽的夕阳余晖。踩着马道的石阶登上城墙,每一步都像踩在时光的琴键上——这些青灰色的砖,有的带着明清修缮的规整,有的还留着金元时期的粗粝,最深处甚至能摸到东晋“安乐垒”的夯土根脉。
城墙上的红灯笼刚被点亮,暖光顺着灯笼漫出来,在砖面上洇出一片片橘色的晕。我扶着垛口往前走,指尖划过城墙内侧的箭窗,那些方形的孔洞像一只只眼睛,白天看是防御的工事,此刻却成了框住夜景的画框:框进远处民居的万家灯火,框进街角老槐树的枝桠,也框进偶尔驶过的电动车灯光,像给古画添了一笔现代的批注。
风从护城河的方向吹来,带着水汽的微凉。低头看墙根的草丛里,几只蟋蟀正振翅鸣唱,声音穿过六百年的城砖,竟和记忆里老家院墙边的调子没什么两样。忽然注意到脚下一块砖上有模糊的刻痕,凑近了才看清是“万历拾贰年”的字样,旁边还有个小小的“匠”字。想必是当年烧砖的工匠,在验收前偷偷留下的印记,想让自己的名字跟着城墙多站几年。这一念,竟让坚硬的砖石有了温度——原来每道裂缝里,都藏着普通人的念想。
走到城墙拐角处,撞见几位纳凉的老人。他们坐在敌楼的阴影里,摇着蒲扇说古建。“你看这墙,外头陡里头缓,骑兵想攻上来难着呢。”穿白短衫的老爷子指着外侧的陡直墙面,“当年燕王扫北的时候,正定城守了三个月,靠的就是这城墙结实。”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夜色里城墙像一条沉默的巨蟒,腰身微微起伏,那些垛口、马面、瓮城的轮廓,忽然都活了过来,成了冷兵器时代的铠甲。
继续往南走,灯笼的光渐渐密起来。长乐门的轮廓在前方越来越清晰,飞檐上的脊兽在灯光下露出剪影,像一群蹲守的神兽。城砖的颜色也深了些,大概是靠近南门,往来的脚步磨得更亮。有个穿汉服的姑娘正举着相机拍垛口,灯笼的光落在她裙摆上,和墙砖的青灰色叠在一起,倒像是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她笑着说:“你看这光影,像不像《清明上河图》里的城墙?”我愣了愣,再看时,远处街巷的灯火果然连成了流动的河,恍惚间真有了几分汴梁夜市的热闹。
到了南城门下,才发现城墙上的砖缝里竟钻出几丛瓦松,叶片上还沾着傍晚的露水,在灯光下闪着碎银似的光。这倔强的草木,把根扎进千年的砖石里,倒比任何文字都更鲜活地说着“生生不息”。
从长乐门下来往广惠寺去时,回头望了一眼城墙。红灯笼已经连成了完整的光带,像给古城系了条红绸带。后来在广惠寺看华塔的琉璃光影,在返程时听巷子里卖糖画的吆喝,总觉得那些热闹里,都藏着城墙的影子——它不说话,却把所有故事都收进了砖石里,等夜游的人来,用脚步轻轻敲开。

《新诗大观》长期征稿、赠阅启事
《新诗大观》为邢台市诗人协会主办的纯诗歌刊物,逢双月出刊。
《新诗大观》诗刊创刊于1994年,至今已经编辑出版141刊。主要栏目有“特别推荐、诗现场、诗歌发现、散文诗叶、诗歌密码、网络诗文本、诗天纵横、诗歌部落、诗坛撷英、诗人说诗、古韵新声”等。《新诗大观》长期面向国内外征集诗歌相关稿件。
本刊真诚免费赠阅读者,只望读者支付18元/本邮资,增加一本加10元。
投稿邮箱:xsdg1994@163.com
业务联系:13930908446 (同微)
获书通道:13932935519(同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