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线轶事—历史雕像
青藏铁路格拉段建成通车运营已经十九个春秋。这些年来,每当我提笔书写青藏线轶事时,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座座巍然矗立的历史雕像——那是十万筑路大军用血肉之躯铸就的精神丰碑。
岁月流逝,却无法冲淡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高原风雪中挥汗如雨的建设者,零下三十度依然坚守岗位的筑路职工,为保护藏羚羊而主动停工等待的施工队伍……这些珍贵的记忆如同一幅壮丽的精神画卷,在我心中不断铺展,奏响着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2006年7月1日,注定要载入中华民族史册。这一天,经过十万筑路大军历时五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在格尔木火车站广场举行的通车庆祝大会上,国家领导发表了重要讲话。那一刻,我和无数建设者热泪盈眶,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参与创造的不仅是一条铁路,更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工程奇迹。
作为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宣传部干事,我有幸亲历了这一历史性时刻。这一天我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安排好各路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确保大会直播工作万无一失。更让我倍感荣幸的是,在格尔木首趟发出的“青藏1”次列车上,我还担任了现场讲解员,向各族旅客和记者讲述这条“天路”背后的故事。当列车穿行在巍峨的昆仑山脉间,窗外掠过连绵的雪山和广袤的草原,我指着那些特殊的工程结构,如数家珍地向乘客们介绍建设者们如何攻克高原冻土、生态保护等世界性难题。
“各位请看窗外那些凸起的路基,”我指着列车右侧,“那是我们独创的片石通风路基,下面埋设着成千根热棒,就像给冻土层安装了一台巨大的空调。”乘客们纷纷凑近车窗,发出阵阵惊叹。一位央视的老工程师激动地握住我的手说:“年轻人,你们创造了奇迹!这在国际冻土工程史上绝对是革命性的突破!”。一路美景、一路欢歌,每位乘客的脸上都洋溢着喜庆幸福的笑容。格尔木至拉萨的首趟列车长鸣汽笛,铿锵昂扬的驶进了雄伟壮观的拉萨火车站。
作为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一员,我长期深入建设工地记录、采访报道工程进度情况。往返穿梭于各施工单位,对工程中所遇到的点点滴滴都十分的了解和掌握。确实,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是困扰国际工程界数十年的难题。青藏铁路建设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理念,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被动保温”思路。施工中采用的片石通风路基、通风管路基、热棒技术、保温板铺设等创新措施,许多都是世界首创。近二十年的运营实践充分证明,这些技术完全经受住了时间和自然的考验,所有冻土路基都稳定在设计指标范围内,没有出现大幅沉降现象。
全长1142公里的青藏铁路格拉段,不仅穿越了世界上最复杂的地质带,更横贯了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铁路沿线经过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栖息着藏羚羊、藏野驴等珍稀物种。为了保护这些高原精灵的自由迁徙,建设者们精心设计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我永远记得2003年夏天的一个场景:在藏羚羊迁徙季节,数万建设者主动停工二十多天,静静等待最后一只藏羚羊安全通过施工区域。一位来自南方的年轻工人对我说:“看着藏羚羊妈妈带着小羊羔从通道安全通过,比抢工期重要多了。”这种对生命的敬畏,正是青藏铁路精神最动人的注脚。
生态保护的理念贯穿铁路建设全过程。从2003年起,参建单位就在约1110公里的路基两侧开展植被恢复工程。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冻土带种草,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建设者们硬是通过保水、保温和土壤改良等创新技术,让绿色重新覆盖了施工区域。记得有一次,几位藏族老阿妈老阿爸特意来到施工现场,为工人们送上酥油茶。她(他)们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铁路来了,草原还是那么美,谢谢你们!”这一幕,让在场所有人动容。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每当韩红的《天路》在耳边响起,已经步入退休生活的我,思绪就会飞回那片神奇的土地。这些年来,我曾在万米高空俯瞰过青藏铁路如巨龙般蜿蜒在雪域高原,也多次乘坐列车感受它平稳如飞的舒适,更徒步走过许多路段,亲手触摸过那些凝结着建设者智慧与汗水的钢轨和路基。每一次亲近,都让我对“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有更深的理解。
十九年过去了,青藏铁路不仅改变了青藏高原的交通格局,更成为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那些曾经被认为不可能克服的困难,那些被国际专家断言无法实现的技术突破,都在中国建设者的手中变成了现实。正如一位外国记者所说:“青藏铁路证明,当中国人下定决心要做成一件事时,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青藏铁路已经超越了单纯交通工程的范畴,它是一座矗立在青藏高原上的精神丰碑。这条“天路”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作者简介:
陈鑫,男,汉族,1963年9月出生,退休前曾任青藏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办公室主任,青藏铁路拉萨记者站站长。擅长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其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铁道部影视中心,西藏电视台等媒体大量采用,2021年退休,现居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