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志平
一踏入红坛寺森林公园,一弘湖水赫然映入眼帘 ,湖泊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清澈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岸边的绿树,微风吹过,湖面波光粼粼,泛起层层涟漪。
这个湖叫愉湖,湖中心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岛,被称为愉岛。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像是给湖镶嵌了一颗绿色的宝石。它的树木种类繁多,有高大挺拔的槐树,有婀娜多姿的柳树,它们的枝叶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片绿色的天幕。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湖的四周,是一片茂密的森林。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像是给地面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林间野花遍地,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芬芳,吸引着无数的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不远处就是茂密的芦苇,苇海面积达3800亩,人们称这地方为“苇海风情区”,沉浸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绿色世界。这里大片的芦苇绵延不绝,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
放眼望去,芦苇密密麻麻地生长着,它们修长而挺拔,茎杆纤细却坚韧,顶端的芦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一片片洁白的雪花,又似一团团轻盈的棉絮。
阳光洒在芦苇上,泛出点点金光,与绿色的苇叶相互映衬,美轮美奂。凑近观察,芦苇的叶子细长而尖锐,边缘略带锯齿,叶脉清晰可见,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刻的艺术品。
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时而跃出水面,溅起一串串晶莹的水花。坐上小船,沿着水道缓缓前行,耳边传来芦苇叶相互摩擦的沙沙声,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水道两边的芦苇形成了一道道天然的绿色屏障,让人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
这里也是众多鸟类的天堂。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白鹭、野鸭、翠鸟等各种鸟类在空中翱翔或在芦苇丛中栖息。白鹭展开洁白的翅膀,在苇海上空优雅地飞翔,时而俯冲入水,捕捉水中的鱼儿;野鸭则在水面上欢快地游弋,时而把头扎进水里,寻找食物;翠鸟站在芦苇杆上,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一旦发现猎物,便迅速地扎入水中,叼起鱼儿飞走。鸟类的鸣叫声此起彼伏,为这片苇海增添了无限生机。
沿着公园内的小径漫步,一边是茂密的森林,鸟儿在枝头欢唱,另一边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如槐香阁等,让人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浓厚的人文气息。
公园内植被丰富,以刺槐为主,占80%。万亩槐林郁郁葱葱,枝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天然的绿色穹顶。这时一阵淡雅香气扑鼻而来,抬眼望去,淡黄色的国槐花,紧密地簇拥在一起,形成圆锥状的花序。静静地低垂着,宛如一位温婉的女子,含蓄而内敛,散发着淡雅的气息,远观如繁星点缀。
如果你是5、6月份来公园游玩,那是刺槐盛开的季节,五颜六色,香味浓郁。红槐花如天边的晚霞,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娇艳;白槐花如雪花般纯净洁白,在阳光的照耀下,花瓣闪烁着晶莹的光芒,美得让人陶醉;黄槐花如同一串串金黄的珍珠,在绿叶间闪耀着迷人的光泽;粉槐花像是少女羞涩的脸庞,带着一抹淡淡的红晕。又宛如天边的彩霞飘落人间,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有些槐花的香气清新淡雅,如同一缕清风,轻轻拂过鼻尖,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浓郁的槐花香气扑鼻,远远就能闻到那股甜美的味道,像是蜂蜜的香甜,又似香水的浓郁,吸引着无数的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五月一日是劳动节,也是临邑县一年一度的槐花节(五月一日——五月十五日),那时会有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活动每年春季在红坛寺省级森林公园举办,内容包括槐林游园、千人书画表演、大型文艺演出及招商项目推介会。公园内除了槐花树还有杨、柳、榆、椿、桑等树种,林内有30多种鸟类栖息。
继续漫步浏览,来到一处碎砖瓦砾处,这便是红坛寺遗址,见它静静地矗立在这片槐林之中,古老的砖石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周围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据说红坛寺曾是一座规模宏大、香火旺盛的寺院,如今的红坛寺遗址,虽已不见昔日的宏伟建筑,但那片荒芜的土地、残留的基石和散落的砖瓦,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它曾经的壮丽与辉煌,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曾经的红墙黛瓦已化为尘土,只有那几棵依然屹立的古树,见证着这里曾经的烟火气息与如今的落寞。
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孩子们的乐园,这里有滑梯、秋千、攀爬架等设施。他们在这里尽情释放活力,度过快乐的时光。
穿越繁茂的树林,迈步来到凤落堰古迹区域,这里地处黄河故道湿地之上,四周沙丘连绵,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有70多个品种的野花草在风中摇曳。
相传凤落堰,原名冯罗燕,与明朝初期的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靖难之役有着深厚的渊源。传说燕王朱棣扫北时,其手下冯、罗、燕三员大将留恋此地风水,经朱棣恩准在此解甲归田。朱棣准允后,为纪念三人功绩,筑高台并以三人姓氏命名为“冯罗燕”,后谐音演变为“凤落堰”。 燕王称帝后,在凤落堰附近修建了红坛寺(原名洪传寺),以表彰三将。
在红坛寺森林公园,无论是春日的槐花盛开,还是夏日的绿树成荫,亦或是秋日的果实累累,冬日的银装素裹,都有着别样的美景,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红坛寺森林公园不仅是自然的恩赐,更是历史的馈赠,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沾染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无数的传说和故事。
附: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吕志平,男,本科学历,高级英语教师。一九八二年进入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第一中学,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现已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