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晴空万里,阳光肆意倾洒,空气中满是夏日独有的炽热气息。中午12点半,贵人之旅贵州省贵阳市花溪营业部组织的甘南之行旅游大巴抵达麦积山景区门口。导游为我们办好入口门票,刷身份证就可以进入。此次组团人员年龄差距较大,最长者85岁,最小的仅8岁,全车共28人,大家的身体状况也不尽相同。有人渴望攀登麦积山,有人害怕时间不够,有人因恐高而却步。考虑到景区游客众多,登山需排队3 - 4小时,导游建议大家不要登麦积山。而我、安建明老师以及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石朝平老师,皆热爱摄影,在这样适宜探索的日子里,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天水麦积山石窟。这座石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后秦时期,距今约1600年,历经十二个朝代的开凿与修缮,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不仅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更是世界文化遗产。
走进景区,来到登麦积山口,只见排着长长的队伍,估计得三几个小时才能爬上山顶。我们只好在周边拍照。不一会儿,团队中有几名队员去排队登麦积山,我们见状,也跟着去排队。队伍移动极为缓慢,将近3小时才到检票口。登山途中,因游客众多,大家都在观赏,远远便能望见麦积山。它孤峰突起,山体宛如农家麦垛,故而得名。四周群山环抱,树木郁郁葱葱,恰似一片绿色的海洋,将麦积山紧紧簇拥,使其更添几分神秘色彩。石窟的绝大多数窟龛开凿在高20 - 80米、宽约200米的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由悬空栈道相连,层层叠叠,仿佛一条巨龙蜿蜒盘旋于山间。最高处的栈道竟达十二层之多,不禁让人对古人的智慧与勇气赞叹不已。
导游办好门票后,我和贵州民族大学的石朝平老师随着人群沿着蜿蜒的栈道拾级而上,心中满是期待与紧张。栈道狭窄且陡峭,一侧是坚硬的石壁,另一侧则是深不见底的山谷,每走一步都需格外小心。然而,当真正近距离接触那些洞窟和造像时,之前的恐惧与疲惫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震撼。
现存的221个洞窟,宛如一座艺术殿堂,每一个洞窟都似在诉说一段独特的历史。10632身泥塑造像栩栩如生,或庄严肃穆,或慈眉善目,或天真无邪,每一尊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从西魏的胡服童子像中,能看到那个时代少数民族的服饰特色与纯真质朴的孩童形象;宋代的写实风格造像则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烟火气,仿佛这些造像就是身边的真实人物。这些泥塑以其本土化、民族化的特点,完整展现了古代泥塑艺术的演变历程,无愧于“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
除精美的泥塑造像外,石窟内还有1000余平方米的壁画。尽管历经岁月侵蚀,许多壁画已褪色、剥落,但仍能从斑驳的色彩与模糊的线条中,领略古代画师们的精湛技艺与丰富想象力。壁画内容丰富多样,有佛教故事、经变图、飞天等,每一幅都蕴含着深刻的宗教内涵与文化寓意。站在壁画前,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佛教盛行的时代,亲眼目睹当时人们虔诚礼佛的场景。
众多洞窟中,有几个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44窟的坐佛,面容圆润,神态慈悲宽悯,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在向世人传递无尽的慈爱与关怀。他静静地端坐在洞窟中,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却依旧保持着那份超凡脱俗的气质,令人心生敬畏。第121窟菩萨与弟子“窃窃私语”的场景生动有趣,菩萨微微侧身,面带微笑,轻声与身旁的弟子交谈,弟子则专注倾听,脸上洋溢着虔诚的神情。这组造像将人物间的亲密关系与细腻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生活情趣。
游览过程中,我了解到麦积山石窟的开凿过程极为艰辛。古代没有现代化工具设备,工匠们全凭一锤一凿,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上艰难开凿洞窟、塑造佛像。他们不仅要克服恶劣自然环境,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但凭借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毅力,创造出这一伟大的艺术奇迹。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深深打动了我。
不知不觉,太阳渐渐西斜,已然是下午4点。无论我和安建明老师如何努力往前赶,还是晚了15分钟,而石教授还未归来。车上上了年纪的游客等得不耐烦了,一位年近80岁的大叔抱怨已等了4 - 5小时,生气地下了车。这时石教授赶到,可大叔仍不肯上车,时间又耽搁了15分钟。在导游和领队的耐心劝说下,大叔才唠唠叨叨地上了车。我心里觉得都是我们的不对,耽误了大家时间,想向全车人道歉,可车上鸦雀无声,没人敢说话,此事便作罢。无论如何,我们结束了这次难忘的麦积山石窟之旅。回首望去,麦积山在夕阳余晖中显得愈发庄严肃穆,那些洞窟和造像仿佛在向我挥手告别。这次游览,不仅让我欣赏到麦积山石窟的绝美艺术,更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我相信,这座绝壁上的千年瑰宝,将永远闪耀着璀璨光芒,吸引更多人前来探寻它的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