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姐如母
文/朱军
我和姐姐生在同一属相,她却整整年长我一轮。这十二年的光阴,仿佛一道无形的阶梯,让她早早地站在了我生命的高处,成为了我懵懂世界里的第一束光。
父母终日为生计奔波,幼年的我,便自然而然地依偎在姐姐的臂弯里。她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是我最初仰望的偶像,我对这个世界的诸多模糊认知,都始于她的温柔指引。于我而言,老姐如母,这份情,沉甸甸地刻在幼稚的心底。
姐姐有个乳名,唤作“享儿”。这名字是爷爷奶奶起的,寄托着他们朴素又执拗的心愿——“享”,即是盼望着能“享”有个男孩,盼着姐姐能“带”来一个弟弟。这份期盼,在岁月的长河里无声地发酵、等待,足足煎熬了十二年,才终于等来了我的降临。
我家的根,深扎在陕西武功的朱家村。村中老人们常以渭河为界,将南岸唤作“河南”,北岸便是我的祖籍“河北”,这“河北”,指的就是武功县境。
朱家村,“河北”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一村朱姓,血脉相连。村子的西北角,安眠着我们的先祖。老辈人口中流传着一段尘封的往事: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宫廷大乱。崇祯第八子,携两位年幼的皇子乔装逃出京城。他们历经风霜,辗转流离,最终寻到此处,见一眼清泉汩汩流淌,清澈甘冽,便决定隐身埋名,傍泉而居。就在这里,他们含辛茹苦,抚养两位幼子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开枝散叶,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东西两条街,便是今日的朱家村。先祖们长眠于村西北,佑护着子孙后代在此繁衍生息,那段前朝秘辛,只在口耳相传中,幽幽地留存至今。
爷爷辈是亲兄弟三人,当年为谋生计,结伴从家乡来到周至县扛活做长工。三兄弟中只有我爷爷成家,二爷三爷终身未娶,共同努力支撑着这个贫困的穷家。爷爷生养了三个姑却只有父亲一个儿子,自然被三个祖父视若珍宝。父亲成家后,十几岁先得了姐姐。在爷爷奶奶“享儿”名字的殷切期盼里,在那个年代普遍的观念中,祖父们和父亲总渴望着能再添个男丁。
母亲生下姐姐时年仅十五岁,家徒四壁,营养匮乏,不幸患上了严重的腹膜结核。病魔无情地剥夺了她再次生育的可能。于是,在我姐十二岁那年,父母满怀爱怜地从邻村抱养了我。这份迟来的“享儿”,瞬间凝聚了全家所有的疼爱于一身。父亲在淳化县工作,母亲在村上担任妇女主任,事务繁杂,常常忙得脚不沾地。彼时,姐姐早已懂事明理,便自然而然地、毫无怨言地接过了照顾我的担子,成了我幼年最亲密的守护者和人生路上的第一位老师。
无数个夜晚,是在姐姐轻柔的声音中度过的。她捧着厚厚的演义小说,给我绘声绘色地讲述《三国演义》里桃园结义的忠肝义胆,《隋唐演义》中瓦岗英雄的豪气干云,《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那些金戈铁马、侠骨柔肠的故事,像一颗颗种子,深深埋进了我童稚的心田,萌发出一个炽热的梦想——长大要当兵,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这个梦,像一团火,在我少年心中熊熊燃烧。然而,命运弄人,我终究未能圆了这个军旅梦。作为家中独子(抱养的独子亦是独子),爷爷奶奶和父母无论如何也舍不得让我远行。这份遗憾,如同心底一道浅浅的痕。幸而,后来姐姐嫁的姐夫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军队干部。为了得到一顶姐夫那象征着荣耀与向往的军帽,我使尽了浑身解数去讨好他,如今回想起来,那笨拙又热切的举动,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却也折射出那份梦想在心底留下的深刻烙印。
我的姐姐,她本身就是一个努力发光的人。学生时代,她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她不仅聪慧,而且矫健,在体育场上也常有出色表现。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写得一手极其漂亮的钢笔字,字迹清秀挺拔,如同她的人一样端正。在轰轰烈烈的年代里,十四岁的她,作为优秀学生代表,曾有幸奔赴北京,在天安门广场那片沸腾的红海洋中,亲眼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那激动人心的场景,成为她青春岁月里一抹永不褪色的亮色。被姐姐遗忘在老家的红卫兵袖标,却让我这个顽皮的弟弟偷偷保存着。
然而,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悄然改写了姐姐的求学之路。她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家乡,在村办的农场里参加劳动。生活的磨砺并未消磨她的意志。她踏实肯干,积极向上,后来被推荐进入国营第七棉纺织厂哑柏分厂,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纺织女工。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姐姐依然是佼佼者,“优秀工作者”的称号年年不落。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尤其是在那些下夜班后的疲惫时光里,她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求。昏黄的灯光下,总有她伏案苦读的身影。这份坚持终于迎来了回报,通过不懈的努力,姐姐在国棉七厂系统内部的招考中脱颖而出,成功考取了教师岗位,实现了从“工”到“教”的华丽转身。她在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努力耕耘,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照亮着无数孩子的成长之路,直到光荣退休,用踏实与勤奋书写了自己平凡却不平庸的人生篇章。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姐姐已七十六岁了。退休后的十几年里,她将当年照看我的那份无微不至,又毫无保留地倾注到了孙儿身上,一心一意照管孙儿,以苦为乐,孙儿上学到那里,她和姐夫就在那里租房照顾孙儿的饮食起居。如今,这份默默的奉献也结出了硕果——她精心照料的孙儿今年金榜题名,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 看着外孙的录取通知书,再看看姐姐鬓边的白发和欣慰的笑容,我心中百感交集。那个在灯下给我讲故事、在风雨中为我遮风挡雨百般呵护的姐姐,如今也成了慈祥而成功的奶奶。她的一生,像一条坚韧的河,默默流淌,滋养着身边一代又一代的人。而我这棵被她亲手浇灌长大的树。无论枝叶伸向何方,根,永远深扎在她给予我的那片温暖深情的厚土之中。
“享儿”之名,曾承载着祖辈对男丁的期盼;而姐姐用她的一生,诠释了另一种更伟大的“享”——她毫无保留地“享”出了她的青春、她的爱、她的担当,滋养了我整个生命的春天。这份长姐如母的恩情,山高水长,此生难忘。
作者简介: 朱军,笔名,大道无垠。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协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周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青春诗社现代诗版主。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酷爱诗词文学,闲暇醉心创作诗歌,现代诗《等待》获得中国爱情诗原创诗歌大赛金奖,《家乡的味道》获得第三届“中国散文网“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等诸多奖项。多有作品见诸于全国各网络媒体平台及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