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风雨路》第一章
(一)
荷叶寻根:溯源王氏树德堂
2012年盛夏,我自台湾回到湖南娄底常住,为母亲庆祝八十大寿后,兄妹五人首次陪同母亲,前往双峰荷叶镇曾国藩旧居游览。当时,日光炽热,却难掩我们内心的雀跃,那是一种对故土人文历史的热切探寻之情。
从曾府出来,我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思绪。我清楚地知道,家中珍藏的那本《荷塘王氏五修族谱》记载,我们这一族是从湘乡荷塘(现双峰荷叶)迁徙至邵东界岭的。如今既已身处荷叶这片土地,一种强烈的寻根渴望驱使我行动起来,我走向前去,问曾国藩旧居门前的一位工作人员:“请问你们荷叶过去是否属于湘乡24都?这儿姓王的人多吗?是不是有个树德学校?”
工作人员微笑着回应:“没错,姓王的确实不少,我们这儿就有一位姓王的工作人员。”
我心中一喜,赶忙追问:“那能不能麻烦这位小王带我们去一趟树德学校呢?”
“可以的。”工作人员爽快答应,不一会儿便找来那位小王。他骑上摩托车在前方引路,弟弟驾车载着我们一行人,向着树德学校驶去。一路上,微风拂过,路边的草木轻轻摇曳,似乎也在为我们这次寻根之行增添几分期待。
抵达荷叶树德学校门口,小王告知学校旁边有位姓王的老人,或许能提供些线索,而后便告辞回家。正值暑假,学校空荡荡的,四周一片寂静,唯有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我们走向住在学校旁的一位老人家,轻声询问是否有王氏祠堂。老人的回答让我们心中一沉,他说这树德学校的前身便是祠堂,只是在“文革”期间已被拆除。我怀着一丝希望问老人可有族谱,老人拿出七修谱借给我翻阅。我急切地翻看,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满心期待能找到与我们这一支相关的记载,然而最终失望地发现,我们迁徙至邵东界岭的这一房,并未上谱。
由于人生地不熟,又不知该去哪儿找寻更多线索,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带着满心的遗憾离开荷叶。归途中,夕阳的余晖洒在身上,却暖不了我们失落的心,那未竟的寻根心愿,如同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底。
时光悄然流转,两年后的2014年,荷塘王氏族群建立。在国外的族亲王德泰将我拉进王氏族亲群,至此,我才与荷塘的宗亲正式取得联系。得知荷叶树德学校的前身为荷塘王氏族塾,亦是王氏祠堂的原址,却在那特殊的历史时期因种种原因被拆除,这一消息让我心中满是怅惘。一座祠堂,承载着家族数百年的记忆与传承,它的消逝,如同斩断了家族文化延续的一条重要纽带,成为所有荷塘王氏族亲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2015年金秋,接到族亲王小鸿、王再红老师邀请,我带着几分期待,几分兴奋,第二次来到荷叶镇,参加荷塘王氏复修宗祠筹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从娄底至荷叶的直达中巴,两个多小时就到了。下车后驻足在原王氏祠堂旧址、今树德学校操场上,我感到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泥土与草木的芬芳,第一次回到距离现在100多年前先辈们的祖籍地,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王氏族亲,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亲切感,仿佛是漂泊许久的游子终于找到了归宿。荷叶的山水,在我眼中都变得格外迷人,那连绵的青山,潺潺的流水,错落有致的田野,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图,让我沉醉其中。与族亲们围坐畅谈,欢声笑语回荡在四周,那种一见如故的情谊,如同春日暖阳,温暖着彼此的心。
荷塘王氏历史源远流长,鼻祖桂魁公自元至正年间任武昌咸宁知县,元末隐居上湘之荷塘,选择了这块宝地,悠悠六百余年,子孙繁衍,人口逾万,足迹遍布全国。岁月变迁,许多族亲因生活所迫出外谋生,或另迁他乡。如今,在族亲的齐心协力下,不少人踏上寻根之路,回归本源。在荷塘复建一座古色古香、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祠堂,不仅是让在外漂泊的族亲有个心灵的归处,更是传承家族文化、凝聚家族力量的关键之举。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期望,寄托着后人对家族繁荣昌盛的美好憧憬,是众望所归的大事。
“荷塘老祖桂魁公,广布德泽族旺兴。后辈鸿鹄承大业,宗祠复建梦定成。”我写完这首诗,心中便涌起一股热流。祠堂,作为传承家族文化、祭祀祖宗、礼敬天地的神圣场所,其蕴含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不言而喻。它与当下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相融相通,共同构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为了祖业复兴,为了家族团结兴旺,为了子孙长盛不衰,王氏子孙皆应踊跃投身建祠大业。在荷叶开完事务会后,我积极响应筹委会的号召,毫不犹豫地率先捐款1000元。尽管我身为女性,且从未在荷塘居住过,但我知道自己流着王氏的血液,为家族奉献一份力量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回娄底后,我还动员兄弟和已过八旬的母亲,母亲亦是深明大义,从自己的养老金中拿出1000元捐款。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母亲未能亲眼见证祠堂建成,于2021年11月初三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之后的日子,每当想起母亲为家族的这份心意,泪水总会模糊我的双眼,我知道,母亲的那份期待,将由我们继续完成。
兄长王界明也对宗祠建设满怀热忱,两次前往王氏宗祠。2022年11月1日,我与兄长一同来到荷叶,参加期盼已久的荷塘王氏宗祠主体工程完工仪式。我和兄长各捐款500元,兄长还捐献了四幅书法作品。兄长本就热爱书法,为了宗祠建设,他更是不遗余力。我们都是企业退休人员,退休工资并不丰厚,但每一分捐款、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着我们对建王氏祠堂的拳拳之心。返程途经荷叶九峰山时阳光正好,兄长兴致盎然,一路拍摄了许多照片,那一张张照片,记录下的不仅是沿途的风景,更是我们在这条寻根路上的点滴足迹。

2024年11月3日,王氏宗祠开祠庆典盛大举行,我与兄长又来到荷叶镇。在此之前,为了祝贺祠堂庆典,我再次捐款1000元,至此我已四次共计捐款3000元。兄长王界明怀着满腔热情,利用三天三夜,通宵达旦精心创作了三幅书法作品,分别以篆体、隶书、行草三种字体书写,并附上一千多个小字加以说明。创作过程的艰辛可想而知,那一笔一划,都倾注了兄长对家族和王氏宗祠的深厚情感。
我表弟王梅松专程为我们开车来荷叶,他虽不是与我们一族,但也是双峰人,他也为我们王氏祠堂精心创作了四幅书法,我出资600多元,将他们两人的7幅作品精心装裱成卷轴后,提前快递至祠堂挂好。庆典当日,祠堂内外张灯结彩,族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脸上洋溢着喜悦与自豪。兄长则兴奋地与各地回来的族亲在他的书法前合影留念,那热闹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参加完庆典,在祠堂吃过午饭后,我们还一同游览了曾国藩故居、蔡和森蔡畅故居、唐群英故居以及涤生书院。每到一处,兄长都驻足良久,仔细观看,用相机记录下每一个细节,他眼中流露出的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深深感染着我。
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因曾国藩而声名远扬,在以曾国藩家教家风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浸润下,千百年来人才辈出,长盛不衰。三国时期蜀相蒋琬、晚清重臣曾国藩、中国共产党卓越领导人蔡和森、蔡畅,还有辛亥时期名扬天下的女杰唐群英、秋瑾、葛健豪,都在荷叶居住过,与荷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秋瑾的丈夫便是荷叶的王廷钧,蔡和森和蔡畅是葛健豪的儿女。如今,荷叶镇拥有“国藩故里”“湘军摇篮”“名人之乡”“女杰之乡”“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等诸多美誉,声名远播中外。这片土地,不仅是名人的诞生地,更是家族文化传承的沃土,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每一阵风都传递着先辈们的精神。
2025年3月6日晚上,我那满心热爱诗文书画、沉醉于书籍世界、多才多艺的兄长,在这一夜,不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噩耗如晴天霹雳,瞬间将我击垮,悲痛如潮水般将我彻底淹没。兄长一生与书相伴,那些书籍承载着他的灵魂与梦想。遵照他生前的遗愿,我决定将他的四个大书柜以及满满600多本书刊,捐献给距离娄底市80多公里外的荷叶镇王氏宗祠图书室。路途遥远,我自掏500元运费,专程请人开车运送。看到兄长倾注心血的这些书柜和书刊在图书室安置妥当,我感到欣慰,并衷心希望兄长热爱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在此延续下去。
枝茂荷塘,源自三槐圣祖,宗荣树德,惠恩万代贤孙。无论是捐款还是捐字或书刊给祠堂,每一位王氏后代的举动,都源自对家乡、对家族深深的热爱。我坚信,在先祖的庇佑下,荷叶王氏必将如那蓬勃生长的大树,日益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福泽绵延!
2025年5月写于娄底市
作者简介
王建华,网名:宝岛阿华,祖籍邵东界岭,系上湘荷塘王氏后裔,国企退休干部,共产党员,高级政工师,曾任《衡冶工人报》编辑记者十多年,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词、评论等,共计200余万字,发表于各级报刊网络,获各类奖项100余次,系中华诗词协会、湖南诗词协会、湖南小说协会、湖南网络作协、湖南楹联家协会、娄底市诗协、作协会员,娄星区诗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红网佳作天地版版主、连续五年受聘为红网全国文学征文评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