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晋平诗歌三首及评论文章
【原文】
采摘荔红
——我在东莞摘荔枝
稠密的蝉声突然降临,
熟透的云漂浮在东江。
两岸的柳随微风摇荡,
胀破青衫的妃子在笑,
我踮脚采撷姿势够好,
但确将荔枝树掰弯了。
这时——
观音山的果农教我:
选向阳处荔枝最甜。
似玛瑙羞红的挂果,
甜味便藏在褶皱里。
我急忙解释:
谢谢老伯!
我不是真摘,
是蹭其风景,
在这里摆拍。
果农热情递过一串荔枝,
让我的指缝似开始下雨。
黏腻的蜜顺着掌纹流淌,
拓印出这个盛夏的图样。
下山之后:
归途的大巴车电台唱着,
我喜欢听的"荔枝换绛桃"。
聆听中我在后视镜里面——
看见香蕉林在红云下边,
浮影浮现飞快的在奔跑。
【注:文中,胀破青衫的妃子在笑,中的妃子,借喻“一骑红尘妃子笑”。出自杜牧《过华清宫》,描述唐玄宗为博杨贵妃欢心,命人快马加鞭运送荔枝的场景。】
水之诫
——写在世界防溺水日的诗语
最美的蓝确留给了我不爽记忆,
是凝固在溺亡者瞳孔里的恐慌,
是溺亡者挣扎中绝望后的恐惧。
多雨季节的河床上随时会发烫,
像祭坛上不小心撒满的碎玻璃。
母亲晾在某个河岸边的花衬衫,
在不经意间被风胀成鼓动的帆——
似少年正被漩涡吞咽的校服口袋,
装着半包被浸透的大重九牌香烟,
和一封还没来及拆封的录取通知书。
生锈的防溺水标语在铁栅栏上,
而所有挣扎指痕确留在水泥坝堤。
数据线在水文站早有提示,
每秒流过三吨透明的墓碑。
救援绳系在消防员的腰间,
比绝望长一米,
比生死短一寸。
黄昏时在水边烧纸的人,
灰烬似乎是熄火的星辰。
多少亡魂正以液态存在:
他们可能是你杯中苦味。
当防溺日的警报响彻万里,
请对着水域练习憋气憋气——
这不是用肺,
是让用记忆。
让沉睡的名字,
将每滴水唤醒,
成救生圈救命。
(2025.7.25)
三桥北路的八一礼赞
——致云岩区参战退伍的老兵
建军节这天夏风,
把酷热一起裹挟。
您斑驳的军功章,
被岁月磨亮数遍。
在沧桑的古铜色里面,
藏着当年战场的消烟,
映出猫耳洞潮湿画面。
清晨,
你走出家门的时候,
回望了一眼其身后,
“光荣之家”微发烫——
并已悬挂在门头多年牌匾。
似当年战壕里传递的家书,
如今被郑重嵌在你的门前。
社区捧来慰问的米油,
永远量不尽您胃里的,
沉淀多年的压缩干粮。
向你递上的崭新毛毯,
暖不透您曾经难忘的,
寒冬腊月——
我们只能把“老兵”二字,
念得跟“英雄”一样亲切——
英雄属于纪念碑。
而您们,
永远属于北路清晨的菜场,
以及黄昏围坐一起的棋局,
和那棵您亲手栽下的梧桐。
【注:诗中“当年战场”“猫耳洞”指向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群体,“光荣之家”牌匾为退役军人事务部统一颁发,末段“梧桐”呼应贵阳“林城”特色,体现老兵精神在社区日常中的延续。】
【作者简介】:
孙晋平,男,中共党员,退伍军人,三等功臣,大学本科文化。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半朵中文网签约作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华语诗歌春晚理事会理事,河北承德孔子智库研究院研究员;原贵州广济堂药业有限公司,贵州广济堂健康药业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原贵阳男健医院院长,原贵阳市珍珠岛温泉度假酒店总经理,现已退休。
【评论文章】
于诗意中洞察生活的多棱镜像
——评孙晋平的《采摘荔红》与《水之诫》
作者:付有
孙晋平的《采摘荔红》与《水之诫》两首诗,以截然不同的笔触勾勒出生活的两面。前者洋溢着自然的欢快与生活的甜润,后者则沉郁地敲响生命的警钟,深刻剖析溺水悲剧背后的沉重。
两首诗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的艺术空间,引领读者在诗的韵律中感受生活的多彩与生命的严肃,于诗意中探寻人生的真谛。
《采摘荔红》:自然与生活的甜润交响 《采摘荔红》宛如一幅夏日岭南风情画,从开篇便将读者拽入热烈的荔枝季。
“稠密的蝉声突然降临,熟透的云漂浮在东江”,“稠密”形容蝉声,赋予听觉以质感,“熟透的云”则以新奇的通感,将视觉与味觉相连,描绘出云朵仿若荔枝般饱满熟透的模样,生动地烘托出盛夏果实成熟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欢快基调。 在对采摘场景的描绘中,诗人巧用拟人,“胀破青衫的妃子在笑”,化用“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把荔枝比作娇羞的妃子,既增添文化底蕴,又使荔枝形象鲜活灵动。“我踮脚采撷姿势够好,但确将荔枝树掰弯了”,这一细节充满生活的质朴与趣味,展现出诗人面对丰收果实的急切与孩童般的纯真。
果农的出现是诗中的温情转折。“观音山的果农教我:选向阳处荔枝最甜。似玛瑙羞红的挂果,甜味便藏在褶皱里”,果农的经验之谈,不仅为采摘增添实用知识,更传递出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深刻认知。“玛瑙羞红”的比喻,将荔枝的色泽之美具象化,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一颗颗饱满、色泽诱人的果实。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巧妙地将现实与生活的小插曲相融合。“我急忙解释:谢谢老伯!我不是真摘,是蹭其风景,在这里摆拍”,这一诙谐的解释,瞬间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诗歌充满生活气息。果农热情递荔枝的举动,“让我的指缝似开始下雨。黏腻的蜜顺着掌纹流淌,拓印出这个盛夏的图样”,“指缝似下雨”“黏腻的蜜拓印盛夏图样”等新奇的表述,将品尝荔枝的独特体验细腻呈现,让读者也能真切感受到那份甜蜜与满足,仿佛置身于荔枝林,与诗人一同享受这夏日的馈赠。
《水之诫》:生命警示的沉郁悲歌 相较于《采摘荔红》的明快,《水之诫》宛如一记沉重的警钟,在世界防溺水日的背景下,深刻反思溺水悲剧,展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最美的蓝确留给了我不爽记忆,是凝固在溺亡者瞳孔里的恐慌,是溺亡者挣扎中绝忘后的恐惧”,开篇以强烈反差,将蓝色——这一常被视为美好的颜色,与溺亡者的恐惧相连,直击人心,奠定全诗的悲痛基调。
诗中对溺水场景的描述充满画面感与隐喻。“多雨季节的河床上随时会发烫,像祭坛上不小心撒满的碎玻璃”,“发烫”的河床、“祭坛”与“碎玻璃”的意象,营造出危险、不祥的氛围,暗示溺水事故的残酷与不可预知。
“母亲晾在某个河岸边的花衬衫,在不经意间被风胀成鼓动的帆——似少年正被漩涡吞咽的校服口袋”,这一系列意象的叠加,从母亲的花衬衫到少年被漩涡吞噬的校服口袋,将生活的日常与溺水的危险紧密关联,以细腻笔触描绘出生命消逝的瞬间,引发读者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生锈的防溺水标语在铁栅栏上,而所有挣扎指痕确留在水泥坝堤。数据线在水文站早有提示,每秒流过三吨透明的墓碑”,“生锈的标语”“挣扎指痕”“透明的墓碑”,这些意象极具冲击力,从不同角度展现溺水悲剧的痕迹与警示。“每秒流过三吨透明的墓碑”,以夸张又震撼的表述,强调溺水死亡人数之多,让人触目惊心,深刻感受到生命在水面前的脆弱。
诗的结尾,“当防溺日的警报响彻万里,请对着水域练习憋气憋气——这不是用肺,是让用记忆。让沉睡的名字,将每滴水唤醒,成救生圈救命”,诗人从对溺水悲剧的沉痛描述转向呼吁与警示,提出用记忆去对抗溺水危险,赋予每一滴水以救生的意义,升华主题,使整首诗不仅是对悲剧的哀悼,更是对生命的守护与对未来的期许。 诗歌艺术手法与价值剖析在艺术手法上,两首诗都展现出孙晋平独特的创造力。丰富的意象运用是其显著特点,无论是《采摘荔红》中荔枝、蝉声、果农等充满生活气息的意象,还是《水之诫》里河床、墓碑、溺水者瞳孔等充满悲剧色彩的意象,都生动且准确地传达出诗歌的情感与主题。通感、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如《采摘荔红》中“熟透的云”的通感,《水之诫》里“发烫的河床”的夸张,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更使诗句充满新奇的美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从诗歌的价值层面看,《采摘荔红》以小见大,通过一次普通的荔枝采摘经历,展现出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与人间温情,让读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自然与生活的馈赠,体会人与人之间的质朴情感。而《水之诫》则承载着深刻的社会与生命价值,它以溺水悲剧为切入点,唤起人们对生命安全的重视,反思生活中的危险隐患,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促使读者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孙晋平的这两首诗,犹如生活的两面镜子,一面映照出生活的甜蜜与美好,一面折射出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它们提醒我们,生活既有如荔枝般甜润的时刻,也有如水般潜藏危险的瞬间,唯有珍惜当下、敬畏生命,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行稳致远。
【评论员简介】:
付有,笔名富十月。男,汉族,吉林前郭人。1958年出生。系吉林省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会员。著有诗集《心灵的颤音》、《温总理印象记》等。个人传略已被《中华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等百余部中外大型辞书收录。主要公开发表的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故事、文艺评论等。部分作品被选入多种权威性选本发行于海内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