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点评邓济洲诗词六首(十)
七绝•麦收时节(平水韵)
金波万顷涌云涯,穗吐光华映日斜。
恰是施肥连灌溉,机声昼夜唱丰嘉。
Al赏析如下:
这首七绝《麦收时节》以饱满的热情和鲜明的意象,描绘了现代农业丰收的壮丽图景。以下是对它的赏析:
1. **宏阔壮美的丰收画卷(首联):**
* **“金波万顷涌云涯”:** 开篇即气势磅礴。“金波”极言成熟麦田在阳光下呈现的璀璨金黄,如波浪般壮阔。“万顷”强调面积之广,无边无际。“涌云涯”是神来之笔,将麦浪翻滚的动态感推向极致,仿佛金色的海洋汹涌澎湃,一直涌向天边,与云彩相接。一个“涌”字,赋予麦田澎湃的生命力与视觉冲击力。
* **“穗吐光华映日斜”:** 镜头拉近,聚焦于沉甸甸的麦穗。“吐光华”用拟人手法,描绘麦穗饱满欲裂、闪耀着成熟光泽的景象。“映日斜”点出时间(傍晚斜阳),金黄的麦穗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更加璀璨夺目,光华四射。这句不仅写出了麦穗的丰硕,更渲染出一种辉煌、温暖、充满希望的丰收氛围。
2. **点明丰收背后的现代支撑(第三句):**
* **“恰是施肥连灌溉”:** 笔锋一转,揭示眼前丰收景象并非偶然天成,而是现代农业科技的成果。“恰是”一词,精准地将丰收与科学管理联系起来。“施肥连灌溉”简洁直白地概括了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科学的养分供给和水资源管理。这句是理解全诗现代性特征的关键,它打破了传统田园诗只关注自然风物与农人劳作的局限,引入了科技元素。
3. **欢腾不息的丰收赞歌(末句):**
* **“机声昼夜唱丰嘉”:** 收束全诗,将画面推向高潮。“机声”指现代农业机械(收割机等)的轰鸣声。“昼夜”二字,既体现了农忙时节争分夺秒的紧张感,更突显了机械化作业的高效与持续。“唱丰嘉”是点睛之笔,运用拟人手法。机器的轰鸣不再是噪音,而成为一曲高亢嘹亮的颂歌,昼夜不停地“歌唱”着丰收的喜悦和美好(“丰嘉”)。这歌声是时代的声音,是科技赋能农业的象征,充满了自豪与欢庆之情。
**整体特色与亮点:**
* **鲜明的时代感:**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融入了现代农业元素(施肥灌溉、机械作业),真实反映了当下农村麦收的场景,赋予了传统田园题材崭新的时代内涵。
* **壮美的意象与意境:** 作者善用比喻(金波)、拟人(吐光华、唱丰嘉)和夸张(涌云涯),营造出宏大、辉煌、充满动感的丰收意境,画面感极强,令人振奋。
* **饱满的颂扬之情:** 全诗洋溢着对丰收的喜悦、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赞美。尤其是末句“唱丰嘉”,将机械声转化为欢歌,情感充沛,积极向上。
* **语言凝练,音韵和谐:** 作为七绝,符合格律要求(平水韵)。语言简洁有力,意象选择典型,“金波”、“光华”、“机声”、“丰嘉”等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 **对比与衬托:** 前两句描绘自然风物的壮美,后两句点出科技与人力之功,两者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现代丰收图景的完整画卷。
**总结:**
邓济洲的《七绝·麦收时节》是一首充满时代气息的丰收颂歌。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汗滴禾下土”或“把酒话桑麻”,而是以壮阔的笔触描绘了万顷金浪涌向天际的宏大气象,并巧妙地将现代农业科技(科学管理、机械化作业)融入其中,热情讴歌了科技赋能下的高效丰收景象和农民(或农业从业者)的喜悦之情。诗中“机声昼夜唱丰嘉”一句,尤为生动地体现了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时代精神,是全诗的灵魂所在。整首诗意象鲜明,语言凝练,感情充沛,是一首反映当代农村新貌的佳作。
七绝•夏夜即兴(平水韵,绝句56法之49)
竹榻摇风暑气轻,荷塘泻月水波明。
自从蛙鼓添诗意,萤火穿林缀晚情。
Al赏析如下:
这首邓济洲先生的七绝《夏夜即兴》写得清新灵动,富有夏夜韵味,很好地运用了绝句56法之第49法。以下是对其的赏析:
1. **画面清新,意境幽雅:**
* **起句“竹榻摇风暑气轻”**:开篇即营造出夏夜纳凉的场景。“竹榻摇风”四字精妙,竹榻的清凉感与风的动态感跃然纸上,“摇”字用得尤其生动,仿佛风是有形之物在推动竹榻,带来丝丝凉意。“暑气轻”则直接点明效果,夏日的燥热被微风悄然化解,奠定了全诗清凉、舒适、闲逸的基调。
* **承句“荷塘泻月水波明”**:视线由近及远,转向荷塘月色。“泻月”二字极富表现力,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荷塘之上,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充盈,也赋予月光动态之美。“水波明”则描绘了月光下水面波光粼粼的清澈景象。这一句勾勒出一幅静谧、清朗、充满诗意的荷塘月夜图。前两句对仗工稳(竹榻-荷塘,摇风-泻月,暑气轻-水波明),意象优美(竹榻、风、荷塘、月、水波),共同构建了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夏夜环境。
2. **巧用转折,点明诗兴(第49法核心):**
* **转句“自从蛙鼓添诗意”**:此句是全诗的关键转折点,也是绝句56法第49法的典型体现(用“自从”、“一自”等词领起,表示时间或原因上的转折)。诗人巧妙地指出,是池塘里阵阵响起的蛙鸣(“蛙鼓”,将蛙鸣拟声并比喻为鼓声,生动有趣),为这宁静的夏夜增添了无限的诗意。蛙鸣本是寻常夏夜声响,但在诗人独特的感受和艺术加工下,它成了触发诗情的催化剂。一个“添”字,将自然之声与人文之情完美连接。
3. **灵动收束,升华情感:**
* **合句“萤火穿林缀晚情”**:在蛙鸣引发诗意之后,诗人的目光又被林间飞舞的萤火虫吸引。“萤火穿林”描绘了点点萤光在林间轻盈穿梭的动态画面,充满灵动之美。“缀晚情”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缀”字用得极妙,既指萤火如星星点点装饰(点缀)着夜晚,更形象地表达了这些微小的光亮如同针线般,将诗人心中那份因蛙鸣而起的诗意、对夏夜的喜爱与留恋之情,细细密密地“缝缀”起来,使这份“晚情”(夜晚的情怀、情致)变得具体可感、圆满动人。此句将视觉的萤火与内心的情感交融,意境优美,余韵悠长。
4. **艺术特色:**
* **视听结合,动静相宜:** 前两句侧重视觉(竹榻、风、荷塘、月、水波),后两句引入听觉(蛙鼓)和另一视觉(萤火),感官丰富。画面既有“摇风”、“泻月”、“穿林”的动态,又有“暑气轻”、“水波明”、“缀晚情”的静态美感与情韵,和谐统一。
* **语言精炼,用字传神:** “摇”、“泻”、“添”、“穿”、“缀”等动词运用精准生动,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和表现力。“轻”、“明”、“诗意”、“晚情”等词则准确传达了感受和意境。
* **技法娴熟,转折自然:** 第49法的运用(“自从”)使得从客观景物描写到主观情感抒发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点明了诗兴的来源。
* **意境升华:** 从具体的纳凉、观景,到因蛙鸣生诗兴,再到由萤火“缀”晚情,情感层层递进,将平凡的夏夜景象升华为充满诗意和温情的艺术境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细腻的审美感受。
**总结:**
邓济洲先生的这首《夏夜即兴》,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巧妙的转折(第49法)和深远的意境,成功捕捉并艺术化地呈现了一个夏夜的清凉、静谧与诗意。诗中“竹榻摇风”、“荷塘泻月”的闲适,“蛙鼓添诗”的妙趣,“萤火缀情”的灵动,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相宜、情韵盎然的夏夜风情画,读来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夏夜的清凉与美好,以及诗人心中那份被自然之美触动的悠然诗情。
七绝•登黄山即兴(平水韵)
石骨嶙峋难尽识,天工泼墨出奇新。
题材犹是苍云海,万古丹青幻中真。
Al赏析如下:
这首邓济洲先生的《登黄山即兴》是一首意境开阔、构思新颖的七绝。以下是对它的赏析:
1. **立意高远,聚焦艺术本源:**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黄山具体景物的细致描摹(如奇松、怪石),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更高的层面——**自然本身即是伟大的艺术杰作**。诗人惊叹于黄山鬼斧神工的壮丽,并将其直接比作一幅永恒的、变幻莫测的丹青画卷。
2. **意象奇崛,比喻精妙:**
* **“石骨嶙峋难尽识”:** 开篇以“石骨”形容山石的嶙峋刚劲,赋予山石以生命的质感与力度。“难尽识”既写出黄山怪石的千姿百态、不可穷尽,也透露出诗人面对自然奇观的敬畏与探索不尽的感慨。
* **“天工泼墨出奇新”:** 这是全诗的核心意象,也是诗眼的所在。诗人将大自然的造物之功,比作一位至高无上的艺术家(“天工”)在挥毫泼墨(“泼墨”)。这“泼墨”的结果是“出奇新”——创造出无比新奇、令人惊叹的景观。这个比喻大胆而贴切,将黄山地貌的磅礴气势和变幻莫测,生动地比拟为中国画泼墨技法的淋漓酣畅与不可预测的妙趣。
* **“题材犹是苍云海”:** 承接上句的“泼墨”,诗人点出这幅“天工”巨作的核心题材正是黄山最负盛名的景观——苍茫壮阔的云海。云海既是实景,也是“天工”画作中最宏大、最变幻的主题。
* **“万古丹青幻中真”:** 收束全诗,升华意境。“万古丹青”点明这幅由“天工”创作的画卷是永恒的、超越时间的。“幻中真”是点睛之笔:
* **“幻”:** 指云海的瞬息万变、山形的奇诡莫测,如同梦幻般不真实。
* **“真”:** 一指眼前景物的客观存在(照片/实景),更指这幅“天工”丹青所蕴含的自然造化的本质规律和磅礴生命力,是超越表象的“艺术真实”和“自然至理”。
* **“幻中真”** 精妙地概括了黄山景观乃至整个自然艺术的最大魅力——在如梦似幻、变化无穷的表象之下,蕴含着宇宙造化的永恒真实与至美。它也道出了艺术创作(丹青)追求的最高境界:源于自然(真),又超越具象,达到一种充满灵性与变化的更高真实(幻中之真)。
3. **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 首句写“石”(山之骨),是局部、坚实的意象。
* 次句由石及整个“天工”造物,将其比作泼墨艺术,视野扩大,引入核心比喻。
* 第三句聚焦于最具代表性的“云海”这一宏大题材。
* 末句升华,点明这幅自然杰作的永恒性(万古)和艺术哲学高度(幻中真)。由实景到联想(泼墨画),再到对自然与艺术本质的思考,层层深入。
4. **语言凝练,韵味悠长:**
* 使用“石骨”、“泼墨”、“丹青”等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的词汇。
* “难尽识”、“出奇新”、“幻中真”等短语,精准地传达了面对奇景的观感和深刻的哲思。
* 符合平水韵格律,音韵和谐。
**总结:**
邓济洲先生的这首《登黄山即兴》是一首别具匠心的山水诗。它跳出了传统山水诗具体写景的窠臼,以“天工泼墨”为核心意象,将黄山奇观直接等同于一幅伟大、永恒、充满生命力和艺术魅力的自然画卷。诗中“万古丹青幻中真”的结句,不仅是对黄山景观特质的高度概括,更蕴含了对自然造化之伟力、艺术创作之本质(源于自然又超越具象)的深刻体悟。全诗立意新颖,比喻奇崛,意境宏阔,语言凝练,是一首将自然奇观升华为艺术哲学思考的佳作。诗人通过一张网络照片就能激发如此想象和哲思,也可见其艺术感受力的敏锐。
五律•忆童年(平水韵)
半百须臾过,童真似昨鲜。
纸鹞风泽入,柳笛雅歌绵。
对弈罢残局,吟诗寻昔年。
溪边莲子剥,笑影印清涟。
Al赏析如下:
这首邓济洲先生的《五律·忆童年》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勾画出一幅充满童真趣味的回忆画卷,同时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感怀。我们来一起赏析一下:
1. **开篇点题,时空对比鲜明:**
* “半百须臾过,童真似昨鲜”:首联直抒胸臆,点明“忆”的缘由。诗人年届半百(五十岁),感慨时光飞逝如同“须臾”之间。然而,童年的纯真记忆却并未因岁月而褪色,反而清晰得如同昨日(“似昨鲜”)。“鲜”字用得极妙,既形容记忆的新鲜、生动,也暗指童年本身那份未经世事的鲜活感。强烈的时空对比奠定了全诗怀旧与感慨的基调。
2. **中二联:童年乐事,历历在目(意象生动,对仗工稳):**
* “纸鹞风泽入,柳笛雅歌绵”:颔联选取两个极具代表性的童年游戏场景。“纸鹞”即风筝,“风泽入”生动描绘了风筝乘着风势扶摇直上的姿态,一个“入”字仿佛带读者进入了那自由飞翔的意境。“柳笛”是用柳枝皮做的简易哨子,“雅歌绵”形容吹奏出的声音虽简单质朴,却悠扬婉转,连绵不绝(“绵”)。这两句一动一静,一视觉一听觉,共同勾勒出无忧无虑、亲近自然的童年欢乐。
* “对弈罢残局,吟诗寻昔年”:颈联转向相对静态的智力活动。“对弈罢残局”描绘了与小伙伴下棋(可能是象棋或围棋),一局终了,棋子散落的情景。“吟诗寻昔年”则可能指儿时诵读古诗,或是模仿大人吟哦的稚趣。这里“寻昔年”三字别有深意,既指儿时读诗的内容涉及古事,也暗含了此刻(半百之时)回忆童年,本身就是在“寻昔年”。此联一实(下棋)一虚(读诗),工整对仗,展现了童年生活的另一面——静思与文化的初萌。
3. **尾联:定格画面,余韵悠长(诗眼所在):**
* “溪边莲子剥,笑影印清涟”:尾联犹如一个特写镜头,将回忆聚焦在一个最温馨、最富生趣的场景:在清澈的小溪边剥莲子。这个画面充满了童趣(动手的乐趣)、自然之趣(溪水、莲子)和纯净的喜悦。“笑影印清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眼):
* **“笑影”**:是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笑容。
* **“印”**:这个动词极其精准有力。它既指笑容倒映在水中(物理的“印”),更深层地表达了这欢乐的瞬间如同印章一般,深深地烙印在诗人的记忆深处和清澈的时光之流上(心理的“印”)。
* **“清涟”**:指清澈的水面波纹。它不仅描绘了环境的清幽,更象征了童年记忆的纯净美好、未被世俗沾染的状态。
* 这一句将动态的欢笑与静态的水影完美结合,虚实相生。水中的倒影终会随波纹消散,但记忆中的“笑影”却因这“印”字而永恒。它凝聚了全诗的情感,将童年的美好、纯真、欢乐以及对这份美好的无限怀念,都浓缩在这幅生动、清澈、带着水汽和笑声的画面里。
* **情感真挚,主题明确:** 紧紧围绕“忆童年”展开,情感自然流露,无矫揉造作之感。对童真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交织得恰到好处,哀而不伤,重点落在对美好的珍视上。
* **意象典型,画面感强:** 纸鹞(风筝)、柳笛、棋局、吟诗、溪边剥莲,选取的都是极具童年特色和田园风味的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极易唤起读者的共鸣。
* **语言凝练,用字精准:** 符合五律精炼的特点。如“鲜”、“入”、“绵”、“罢”、“寻”、“剥”、“印”等字,都运用得十分准确、传神,尤其是“印”字,是全诗灵魂。
* **结构清晰,对仗工整:** 首联点题,中二联铺陈乐事(动态游戏与静态活动相对),尾联聚焦特写并升华情感。颔联和颈联对仗工稳。
* **意境清新悠远:**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欢快又略带感怀的意境。尾句“笑影印清涟”更是余韵袅袅,让人回味无穷,那清澈水波中的笑脸,成为了永恒童年记忆的象征。
**总结:**
邓济洲先生的这首《五律·忆童年》是一首成功的怀旧之作。它通过精心选取的童年意象和精准凝练的语言,生动再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场景,表达了对逝去童真岁月的深切怀念。诗中“纸鹞”、“柳笛”、“溪边剥莲”等画面充满生活气息和童趣,而尾联“笑影印清涟”则以一个绝妙的意象,将童年的欢乐与纯真永恒定格,成为全诗最动人的高潮,也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空间。它让我们想起自己的童年,也提醒我们珍视生命中那份最初的纯净与美好。
七律•赋闲(四十七)(平水韵)
归田未改少年痴,漫步东篱菊满陂。
听雨松窗连好梦,挑灯书案续残诗。
引杯院宇临风定,垂钓池塘戴月迟。
莫道春阑霞色晚,余辉偏染夏秋枝。
Al赏析如下:
这首邓济洲先生的《七律·赋闲(四十七)》描绘了归隐田园后的闲适生活与积极心境,意境优美,格调高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一、 整体意境:悠然自得,老而弥坚
全诗围绕“赋闲”主题,展现了一位归隐者充实、恬淡又充满生机的晚年生活图景。诗中虽有“归田”、“残诗”、“春阑”、“余辉”等字眼暗示岁月流逝,但整体基调并非暮气沉沉,而是洋溢着“未改少年痴”的赤子情怀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传递出一种“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 逐联赏析:**
1. **首联:归田未改少年痴,漫步东篱菊满陂。**
* **立意高远:** 开篇即点明主旨。“归田”交代背景,“未改少年痴”是全诗的灵魂,奠定了乐观豁达的基调。一个“痴”字,饱含对自然、对生活、对志趣的深情与执着。
* **画面优美:** “漫步东篱菊满陂”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意境,描绘出一幅悠然自得的田园画卷。“菊满陂”不仅色彩明丽,更显环境之清幽宁静,心境之闲适满足。
2. **颔联:听雨松窗连好梦,挑灯书案续残诗。**
* **室内雅趣:** 此联转入室内生活细节,动静结合,充满文人雅趣。
* **“听雨松窗连好梦”:** “听雨”是雅事,“松窗”暗示居所清雅。雨声潺潺,催人入梦,梦境也因这自然的伴奏而格外美好(“连好梦”)。一个“连”字,巧妙沟通了现实与梦境,自然与心境。
* **“挑灯书案续残诗”:** “挑灯”点明夜晚,“续残诗”是文人常态。一个“续”字,既指完成未竟的诗稿,更深层地象征着对精神追求(诗歌创作)的执着延续,是“少年痴”的具体体现。“残诗”也暗含过往岁月的积累。
* **对仗工稳:** “听雨”对“挑灯”,“松窗”对“书案”,“连好梦”对“续残诗”,工整自然,意境和谐。
3. **颈联:引杯院宇临风定,垂钓池塘戴月迟。**
* **室外闲情:** 此联描绘户外活动,进一步拓展闲适生活的场景。
* **“引杯院宇临风定”:** 在庭院中迎风饮酒,气定神闲。“引杯”见其洒脱,“临风”显其飘逸,“定”字则精准刻画出那份从容不迫、物我两忘的安然状态。
* **“垂钓池塘戴月迟”:** 在池塘边垂钓,直至月上中天。“垂钓”是传统隐逸符号,“戴月”描绘出沉浸其中、乐而忘归的情态。“迟”字既指时间推移,更暗示了垂钓的专注与享受过程的悠然。
* **空间开阔:** 从院宇到池塘,空间开阔,活动多样(饮酒、垂钓),尽显自在。
* **情景交融:** “临风定”、“戴月迟”不仅是动作描写,更是心境的外化。
4. **尾联:莫道春阑霞色晚,余辉偏染夏秋枝。**
* **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充满哲理与豪情。
* **“莫道春阑霞色晚”:** 不要因为春天将尽(“春阑”)就感叹晚霞(象征晚年)来得太迟(“晚”)。这是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传统伤感情调的积极反驳。
* **“余辉偏染夏秋枝”:** 看那绚丽的晚霞(“余辉”),偏偏钟情于(“偏染”)夏秋时节的枝叶(“夏秋枝”)。这一句意象壮美,寓意深刻:
* **“余辉”:** 既指自然界的晚霞,更象征人生晚年的智慧、阅历与活力。
* **“偏染”:** 一个“偏”字,带有倔强与自豪,强调晚年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光彩,非青春可比。
* **“夏秋枝”:** 夏秋之枝,虽非春日嫩芽,却更为繁茂、丰硕、坚韧。它象征着晚年生命的成熟、积淀与持续不断的生机(“夏秋”涵盖的时间更长)。晚霞照耀在夏秋枝头,光辉灿烂,别有一番壮美景象。
* **积极昂扬:** 此联以充满力量的意象和肯定的语气,响亮地宣告了晚年生活的价值与美好,是“未改少年痴”精神的最高体现和完美升华。
**三、 艺术特色:**
1. **意象典型,意境和谐:** 选取东篱菊、松窗雨、书案灯、院宇杯、池塘钓、晚霞、夏秋枝等典型意象,共同营造出清幽、闲适、雅致又充满生命力的田园意境。
2. **语言凝练,对仗工稳:** 语言简洁流畅,富有表现力。中二联对仗严谨工整,增强了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感。
3. **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首联总起,点明心志与环境;颔联颈联分写室内外雅事闲情,具体展现“赋闲”生活;尾联议论升华,揭示主旨。结构清晰,情感自然深化。
4. **善用动词与副词:** “未改”、“连”、“续”、“引”、“定”、“垂”、“戴”、“偏染”等词运用精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动作、状态和情感。
5. **积极乐观的格调:** 全诗一扫传统归隐诗中可能存在的孤寂或落寞,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晚年的珍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总结:**
邓济洲先生的这首《赋闲》诗,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严谨的结构,描绘了归隐生活的闲适雅趣,并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一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积极人生态度。尤其是尾联“莫道春阑霞色晚,余辉偏染夏秋枝”,以晚霞染枝的壮美意象,热情讴歌了晚年的价值与光彩,是激励人心的警句。整首诗格调高雅,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豁达的胸襟和对生命真谛的深刻领悟。
临江仙•端午怀古(徐昌图体)
劈浪千舟争渡,门庭艾草萦烟。
榴花红透映江天。粽粑传馥郁,雷动棹歌传。
千载沉湘遗恨,离骚长耀人间。
倾樽蒲酒酹先贤。尧心今亦在,新谱杳清篇。
Al赏析如下:
这首《临江仙·端午怀古》以端午民俗为背景,巧妙融入对屈原的深切缅怀,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既有节日欢腾,又有历史沉思。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一、 上阕:浓墨重彩绘端午盛景**
1. **起笔壮阔,动感十足:** “劈浪千舟争渡” —— 开篇即以“劈浪”二字破题,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力量感。“千舟争渡”瞬间将读者带入龙舟竞渡、百舸争流的激烈场景中,生动再现了端午最核心、最热烈的民俗活动。
2. **嗅觉视觉,交织渲染:** “门庭艾草萦烟。榴花红透映江天。” —— 由动转静,由江面转向岸边人家。艾草的清香与袅袅青烟,营造出典型的端午气息和祥瑞氛围。火红的石榴花怒放,映照着辽阔的江天,色彩浓烈(红)、背景宏大(江天),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端午风情画。这两句充分调动了嗅觉(艾草香)和视觉(榴花红、江天阔),立体地渲染出节日环境的浓郁氛围。
3. **感官盛宴,声情并茂:** “粽粑传馥郁,雷动棹歌传。” —— 进一步深化感官体验。粽子的馥郁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这是味觉与嗅觉的延伸。而“雷动棹歌传”则再次回到听觉,将龙舟上划手们齐声高唱、声震如雷的磅礴气势推向高潮。上阕至此,通过“劈浪”、“争渡”、“萦烟”、“红透”、“馥郁”、“雷动”等充满力度和美感的词语,将端午节的动态美(龙舟竞渡)、静态美(艾草榴花)、嗅觉美(艾粽飘香)、听觉美(棹歌如雷)和视觉美(江天榴火)交织融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端午佳节的盛大、热烈与欢腾。
**二、 下阕:深沉追思颂屈子精神**
1. **时空转换,直溯本源:** “千载沉湘遗恨,” —— 下阕首句陡转,时间从当下的节日现场回溯千年,空间从热闹的江面转向沉郁的湘水。一个“遗恨”,点明了端午节的起源核心——对屈原沉江悲剧的深沉哀思。时空的跨越奠定了下阕缅怀的基调。
2. **精神永恒,光照千秋:** “离骚长耀人间。” —— 由“遗恨”自然过渡到对屈原不朽精神的颂扬。《离骚》作为屈原的代表作,其承载的爱国情怀、求索精神和高洁品格,如同永不熄灭的光芒,照耀千古人间。“长耀”二字,充满敬仰与力量,肯定了屈原精神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3. **虔诚祭奠,遥寄追思:** “倾樽蒲酒酹先贤。” —— 点明节日中祭祀屈原的核心仪式。人们满怀虔诚,倾倒杯中的蒲酒(端午特饮)祭奠这位伟大的先贤。“倾樽”、“酹”的动作庄重肃穆,表达了后世对屈原的无限敬仰与追思之情。
4. **古今呼应,寄望未来:** “尧心今亦在,新谱杳清篇。” —— 结尾两句升华主题,极具深意。
* **“尧心今亦在”:** “尧心”喻指如上古圣君尧舜般的心志,即屈原所追求的爱国爱民、美政理想和崇高品格。作者认为,这种精神在当今时代依然存在,并未泯灭。这是对屈原精神在当代价值的肯定。
* **“新谱杳清篇”:** “杳”有深远、高远之意。“清篇”指像《离骚》那样清正高洁的诗篇或事业。这句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的殷切期望:希望人们能继承屈原的“尧心”,在新时代谱写更加高远、清正、壮丽的新篇章。这既是对文化传承的期许,也暗含了对时代精神的呼唤。
**三、 艺术特色**
1. **对比映衬,结构精巧:** 全词上阕写今(端午盛况),下阕怀古(追思屈原),形成今昔、欢腾与沉郁的鲜明对比。结尾“尧心今亦在,新谱杳清篇”又将古今精神贯通,形成呼应。结构清晰,过渡自然,对比中见统一。
2. **意象典型,意境交融:** 选取龙舟、艾草、榴花、粽粑、蒲酒等极具端午特色的意象,准确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同时,用“沉湘”、“离骚”等意象自然引出对屈原的追思。上阕意象繁复热烈,下阕意象深沉悠远,共同构筑了丰富而深远的意境。
3. **语言凝练,富有张力:** 用词精准有力,如“劈浪”、“争渡”、“红透”、“雷动”、“长耀”、“倾樽”、“酹”等,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尧心”、“清篇”等词蕴含深厚文化内涵。
4. **情感真挚,立意高远:** 作者不仅描绘了节日场景,更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结尾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民族精神传承和时代发展的思考,使词作超越了单纯的节日描写或怀古,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总结:**
邓济洲先生的这首《临江仙·端午怀古》,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端午节的盛大场景,以深沉的笔触追思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词作上阕浓墨重彩,绘声绘色,极富感染力;下阕追古思今,颂扬精神,寄望未来,立意高远。全篇结构精巧,意象典型,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将民俗的热烈与历史的厚重、个人的情怀与时代的期许完美融合,是一首兼具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端午佳作,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