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血火铸芳华
——献给武汉会战的英雄
作者:彭丽敏 朗诵:谢东升 赵霞
编辑:杨建松
男:
一九三八年六月
枪炮声惊起了长江的浪花
日寇的铁蹄撕碎了天际云霞
看哪!龟山蛇山挽起了臂膀
华夏大地筑起了血肉之闸
军民联手,保卫大武汉
抗日阻击战风卷如画
女:
张古山的山岭站立成瞭望塔
万家岭的血染红了杜鹃花
薛岳将军拍案而起 “锁死这邦豺狼!”
“反八字阵”咬碎敌寇的狂妄
五十八师刺刀向敌人的头颅砍杀
"冲啊!"
十万大军怒吼震天际
松浦师团在火海里溃败如渣
男:警报声声惊蒹葭
高射炮怒吼震云崖
陈怀民 猛拉操纵杆冲向敌阵营
"今日与寇同归于尽!"
演绎绝杀
座机如鹰
追逐日机折戟沉河沙
平型关的刀
台儿庄的血
与保卫武汉的烽火
共铸中华民族的血色铠甲
女:
汉阳兵工厂,炉火噼啪炸
挥汗如雨 工人挥锤铸枪把
长江轮渡日夜行进
运的不仅是货物
是战斗的火种啊
一箱箱枪炮
一船船粮麻
金属与火焰的洪流划过长空
共同护卫起这烽火家国的天下
男:
难民潮涌在江汉关的石阶上
却无一人弯脊梁,无一人畏生杀
街头响彻《保卫大武汉》
童声里含着泪
百万市民捐金匣
热血沸腾在鄱阳湖
枪管喷吐着仇恨的火花
四个半月
长江汉水冲走多少血与沙
四十万忠骨埋青山
将敌寇速胜的狂言碎入沉渣
女:
今日登顶远望
长江汉水飞流霞
东湖水的银光映射出岁月静好
江汉路的霓虹织就了盛世繁花
樱花林下,书声漫过当年的嘶杀
陈怀民路,孩子们踏着前行的步伐
男:
听!中部崛起的号角吹响
英雄的人民正在英雄的城市续写芳华
那滔滔的长江汉水啊,
奔涌着从未冷却的英雄血
豪迈在敢为人先的新天下
在新时代的召唤下
再铸辉煌,续写芳华
合:再铸辉煌,续写芳华
云中人诵评
《声音铸就的精神丰碑》
——赏析《楚天血火铸芳华》之文诵
八一前夕,湖北朗诵界的璀璨双星谢东升与赵霞,以赤诚之声为笔墨,在彭丽敏《楚天血火铸芳华》的诗韵长卷中,精心雕琢出一座可听可感、震撼心灵的声音丰碑。他们并非文字的简单传声筒,而是以声音为灵魂载体,深情唤醒那段血火交融、波澜壮阔的历史。武汉会战英雄的浩然正气,经他们用心演绎,如长江浪潮般汹涌澎湃,直抵人心,久久激荡。
阳刚之音,奠定史诗之基石
谢东升的声音,庄重沉稳且内力深厚,似能穿透岁月的重重烟尘。其气息与语调雄浑沉郁、意蕴深长,天然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厚重,宛如晨钟在云空悠悠回响,瞬间将听众带入往昔岁月。
“一九三八年六月枪炮声惊起了长江的浪花”,开篇这一句,如惊雷炸响,瞬间撕裂时空的寂静。他的声腔蕴含着凝重的力量,恰似无形闪电,将听众骤然拽入 1938 年风云激荡、形势紧张的危局之中。
描绘战斗场景时,他的字句如千钧重锤落地,掷地有声,每一个音节都仿佛带着战火的硝烟与英雄的热血。这庄重而自然的声音,为整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奠定了坚如磐石的根基,让人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英雄的伟大。
“木兰”之韵,润泽灵魂之褶
赵霞的声音,恰似“花木兰”般柔韧细腻,情感婉转处如潺潺溪流,足以浸润灵魂的每一处褶皱。其音色清亮且富有韧性,似一泓清澈涌动的汉江水,律动之中饶有生机。她擅长以富有戏剧韵味的声线与道白,精心编织情感的经纬,将微妙的心绪铺陈得恰到好处,让人在聆听中感受到情感的柔细与充沛。
当谢东升以阳刚之气掀开壮阔的战场画卷时,赵霞则以温润之声描摹战时后方的稳固与不屈。她的声调柔中带刚,如春风中挺立的青松,尽显民族不屈的脊梁,让人感受到民众在困境中迸发的顽强与坚韧。她的声音明亮如雏凤清啼,为沉重的历史注入希望的微光,仿佛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温暖和力量。她们那饱含深情的基调,将民众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之心展现得淋漓尽致,传递出全民抗战的磅礴伟力。这对“声音伉俪”的精彩合诵,为这首铁血战歌注入了温暖鲜活的生命力,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充满温度的故事。
刚柔合鸣,碰撞出撼心之力
两位朗诵家一弦一音、一应一和,在排浪般的旋律里交相辉映,恰似长江与汉水在融汇时刚柔相济,荡漾出撼人心魄的合力。
东升老师以千钧之力诵出“陈怀民猛拉操纵杆冲向敌阵”,声音如利剑出鞘,裹挟着无畏的勇气与决绝的信念,依稀能看到陈怀民毅然决然的身影冲向敌机的壮烈场景。赵霞随即以悲壮决绝之声应和“今日与寇同归于尽!”,其声如泣如诉,与谢老师同向同行,将英雄的壮烈与无畏肆意流淌,灼穿纸背。一刚一韧、彼此互藏,在声浪里交织,瞬间将英雄舍身取义的壮举定格为永恒,令今人闻之动容,仿佛与英雄一同经历了那惊心动魄的时刻。
乐韵烘托,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赵霞老师精心合成的背景音乐,如同无形的纤手,恰到好处地烘托着声音的洪流,使其在汹涌激荡中不断延伸、深化。音乐特效与英武之声完美契合,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与纵深感。战火的呼啸、江涛的奔涌,与诵者的声息同频共振,将听众卷入那个血与火交织的时空漩涡,让人在追思中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身感受着历史的沧桑与英雄的豪情。
悬于时空之外的精神坐标
彭丽敏诗作的精魂,已深深融入这震撼的声韵之中。开篇以长江浪花、日寇铁蹄的意象,瞬间撕裂和平的天幕,将听众带入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人仿佛看到了日寇的残暴与人民的苦难。
张古山瞭望塔、万家岭血染杜鹃的壮烈场景,在朗诵中彰显着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让人感受到了英雄们的无畏与牺牲。难民挺直的脊梁、街头童声的“保卫大武汉”,谱写出全民抗战的磅礴交响,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精气神”。今昔江汉路霓虹与昔日烽烟的交织,揭示着静好岁月里那血火铸就的根基,让我们明白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超越技艺的心灵原乡
值此神圣的八一建军节,谢东升与赵霞的合诵,早已超越了声音技艺的层面。他们以一颗虔敬之心,在历史与现实间架起一道洪流激荡的回响之桥。这座用声音力量筑起的纪念碑,不仅铭刻着当年武汉会战的铁血丹心,且在今天时代的河床中奔涌不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
历史在此刻提醒着我们:今日东湖银光潋滟、江汉霓虹璀璨的静美图景,其底色是龟蛇山挽臂筑起的血肉之闸,是四十万忠魂埋骨而成的巍巍青山。每一寸和平的土地,都浸透着英雄的鲜血;每一刻安宁的幸福,都凝聚着先烈的奉献。
当声浪随武汉关的钟声渐渐隐去,英雄的魂魄仍在铿锵的词句中铮铮作响。这座由声音弦音凝成的丰碑,必将在岁月的深处持续鸣响,成为民族记忆中永不沉沦的精神坐标。因为有些烽火,唯有以血性之声方能永恒传递;有些精神,必在声音的共振中铸就不朽的芳华。它将永远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作者:彭丽敏,湖北省朗通艺术家协会会员,非专业朗通艺术爱好者。曾长期 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喜欢诵读对文字的二次演绎而产生的精神震撼,也喜欢与声音有温度的人为伍。
朗诵:赵霞,全国公安文联音乐舞蹈朗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公安朗诵协会副主席,武汉公安朗诵协会会长。
朗诵:谢东升,播音指导。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朗诵播音专家团专家,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副会长,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中国电视主持人三十年风云人物奖、金话筒百优奖得主。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湖北省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四年阅读已逾两亿多。
文稿源自《风铃朗苑》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