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若惊鸿舒广袖,嫦娥此夜在人间。
声声妙曲行云住,骑鹤仙人不敢还。
kimi分析:
这首诗写的是歌舞场景,四句却层层递进,把视觉、听觉、想象一起调动起来,形成“人间一瞬,天上千年”的奇幻效果。逐句拆开来看:
1. 翩若惊鸿舒广袖
“翩若惊鸿”化用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先写舞姿之轻盈;再添“舒广袖”,像把洛神的水袖换成了仙子的霓裳,衣袂一展,整个舞台空间瞬间被拉宽,出现“广”的纵深感。惊鸿一瞥不过刹那,这一“舒”却把时间放慢,让观众得以凝视。
2. 嫦娥此夜在人间
把舞者直接升格为“嫦娥”。月宫仙子降临凡尘,两层意味:
• 人间乐舞之美,竟把月中人都吸引下来;
• 观者产生错觉:我们此刻不在剧场,而在广寒清辉之下。
一句就把实景幻景糅在一起,为后文的“天上”埋下伏笔。
3. 声声妙曲行云住
镜头从视觉切到听觉。“妙曲”先写曲好,再用“行云住”作夸张:声音高遏行云。《列子·汤问》有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里把古语融化无痕,却把“行云”拟人化——它听得入神,竟忘了飘走。空间被定格,时间也悄悄停步。
4. 骑鹤仙人不敢还
最妙的是这一句。按常理,仙人骑鹤是“去”,诗人却说“不敢还”——因怕错过一曲,连家也不敢回。观众席中的“仙人”是谁?可能是被音乐震动的“行云”,也可能是看舞听曲的我们自己:我们仿佛骑鹤而来,却被歌声牵住,甘愿谪居人间。
于是“人间”与“天上”彻底翻转:不是嫦娥下凡,而是仙人“不敢回天”。歌舞之美,让仙凡秩序都动摇了。
整体艺术效果
• 多重时空折叠:一句写舞姿,一句点身份,一句写声乐,一句写“观者”反应,四句像四扇屏风,各自独立又连环推进。
• 典故活用:曹植、列子、嫦娥、骑鹤,皆成新景,不显堆砌。
• 动静互生:惊鸿之动、广袖之展、行云之住、骑鹤之停,动极而静,静极复动,全在“声声妙曲”一线牵住。
• 主客互换:首句舞者为主,观者静赏;末句观者成了“骑鹤仙人”,反成被挽留的客体。主客易位,正是“陶醉”二字的形象化。
短短二十八字,写尽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惊艳与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