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交流群当祠堂
作者:楚旺群
不知何时起,我察觉到村庄群和家庭群,愈发像是封建家长制时期的祠堂。在这样的群里,仅容家长式的人物发号施令,不是宣布哪家有红白喜事,就是传达些琐碎通知。名义上是交流群,可群成员却大多只能保持沉默,不敢随意发言。如此“一言堂”的氛围,着实令人感到压抑和沉闷。
倘若群主文采出众,能在群里分享有价值的内容,传递正能量,带来欢乐,那倒也罢了。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一些妄自尊大的群主,实则不学无术、故步自封,在学识方面极度匮乏。跟着这样的群主,不仅无法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敌意,更无法解决生活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在这样死气沉沉的群里,着实不如退群来得自在。
想起古代圣人曾说:麒麟乃吉祥之物,但在圣人未给世人讲解其意义之前,它绝不能贸然出现在人类面前。因为那时的人类尚未接受圣人的教化,对陌生的麒麟怀有敌意,一旦出现,很可能会被人类消灭。这与当下许多人排斥学习知识的现象何其相似。他们将知识视为怪物,从骨子里抗拒,不愿汲取新的智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学交流群。在一个容纳几百人的文学群里,大家各抒己见,妙语连珠,文采斐然。群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彼此启发,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在这样的群里,无需担心会打扰到他人。遇到优秀的作品,大家一同欣赏、学习;碰到不尽如人意的内容,选择视而不见即可,无需刻意驱逐或憎恶。
森林、河流、星空,这些自然的馈赠启迪着世人,让不同地域的人们,先后发出对人生意义的相同追问。既然如此,人生的意义为何不能在交流群里尽情探讨、自由交流呢?
这篇文字并非诗歌,而是一篇颇具现实洞察的随笔,其核心在于针砭当下部分社群(尤其是村庄群、家庭群)的封闭化、等级化现象,同时呼唤开放、平等的交流空间。若从文本评析的角度来看,其特点可梳理如下:
其一,比喻精准,直击痛点。开篇以“祠堂”喻“交流群”,堪称点睛之笔。祠堂作为封建宗族权力的象征,暗含等级森严、话语权垄断的特质,与文中描述的“家长式发号施令”“成员沉默不敢言”的社群生态高度契合,瞬间点出这类群聊名为“交流”实则“禁锢”的本质,让读者对这种压抑氛围产生强烈共鸣。
其二,对比鲜明,态度明晰。文中将“一言堂”的村庄/家庭群与“各抒己见”的文学交流群对比,前者死气沉沉、充斥封闭与敌意,后者自由活跃、充满启发与正能量,两相对照,既强化了对前者的批判,也凸显了作者对健康交流生态的向往。文末再以“森林、河流、星空”等自然意象作比,进一步升华了“开放交流、探讨意义”的主题,让“交流群应有的样子”更具画面感与感染力。
其三,批判恳切,引人深思。作者不仅指出社群的表面问题,更触及深层的“故步自封”“排斥知识”等心态,借“麒麟”的典故,暗讽那些抗拒新思想、将知识视为“怪物”的封闭者,将批判从社群现象延伸至个体认知层面。结尾的反问“人生的意义为何不能在交流群里尽情探讨、自由交流呢”,既是对现状的叩问,也寄寓着对打破隔阂、回归交流本质的期待,余味耐品。
整体而言,文章语言平实却力道十足,从日常社群现象切入,挖掘出背后的权力结构与认知困境,兼具现实观照与人文思考,读来引人共鸣,亦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