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铁成(湖南)
【双调•水仙子】松源漫记
昨晨轻快赴松源,忆里流光似画笺。初临惠巨哥家院,侨楼故事传。想当年仰前贤,精神递、九信宣,为古田篇。
深圳新邸眼底鲜,灾毁重兴绽丽天。百余家户迁新苑,高楼梦底圆。看村墟焕新妍,镇容靓、村貌迁,灯火炊烟。
王家祠畔忆绵绵,祖辈檐前念旧年。儿时影事心头现,情丝绕万千。(白)玉村名意苍然,怀先烈、义比天,碑刻长镌。
松源燕屋立云边,四百春秋韵万千。皖中贤仕归宗奠,仁风传世延。(敬)老楼中语温牵,笑声朗、爱意绵,(返程)心满欢翩。
《【双调•水仙子】松源漫记》评述
易铁成先生以散曲小令形式,通过四个章节勾勒松源古今画卷,其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开篇"昨晨轻快赴松源"确立现时视角,随即以"忆里流光似画笺"引入历史记忆,在"侨楼故事"与"深圳新邸"的时空切换中,展现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的转型轨迹。末章"四百春秋韵万千"更以燕屋建筑为锚点,将历史纵深拉长至明代。
其二,意象群落的诗意建构。全曲形成三组意象网络:怀旧意象群如"碑刻长镌""祖辈檐前"承载集体记忆;变化意象群"镇容靓""灯火炊烟"描摹新貌;文化意象"玉村名意""皖中贤仕"则凸显人文传承。这些意象通 过"忆""念""怀"等情感动词串联,形成流动的意象长河。
其三,散曲形式的创新表达。在保持"双调•水仙子"宫调规范的同时,大胆嵌入七言对仗"高楼梦底圆/看村墟焕新妍",并将【白】穿插于章末,既传承元曲"凤头猪肚豹尾"结构智慧,又突破传统小令容量限制,实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此曲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松源的城乡变迁,更以艺术化的处理实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诗性诠释——当"百余家户迁新苑"的现代性叙事,与"仁风传世延"的传统伦理相互映照时,便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乡土中国精神图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