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傲慢,方得天地宽(散文)
文/张学礼(山东广饶)
街头那一幕至今令人记忆犹新:一辆逆行的轿车被拦下,车窗摇下,露出的不是歉意,而是一张晃来晃去的证件和几句"你知道我是谁吗"的嚣张质问。这短短几十秒的对峙,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某些人心中根深蒂固的特权幻觉——仿佛手中的权力或身份,是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的"免罪金牌"。
特权思维的滋生,往往始于对自我位置的误判。就像古代寓言里的井底之蛙,困在权力或地位的方寸之地,便以为自己占据了世界的中心。他们习惯了前呼后拥的排场,听惯了阿谀奉承的辞令,渐渐将公共赋予的职权当成了私人的囊中之物。于是乎,闯红灯可以亮证"通融",排队可以仗势插队,甚至违法乱纪时,还妄想用身份压下沸腾的民声。却不知,那看似坚固的特权堡垒,实则早已被时代浪潮蛀空了根基。
网络时代的监督,恰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特权的伪装。当那位逆行亮证者的视频在屏幕上流转,千万双眼睛的注视让所有傲慢无处遁形。点赞与转发的背后,是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朴素渴望;评论区的声讨,是对"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集体捍卫。在这里,没有谁能靠身份"隐身",也没有谁能凭权势"删帖",每一次对特权的曝光,都是对公共秩序的守护,对社会公平的加固。
其实,真正的体面从不在嚣张的姿态里,而藏在谦逊的言行中。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多是低调谦和之人。曾国藩官至极品,却坚持"每日三省",告诫家人"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钱钟书名满天下,却婉拒所有采访,只愿在书斋里与文字为伴。他们深知,权力是责任而非特权,名气是认可而非资本,唯有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反观那些热衷于"装B"的人,往往落得"名声扫地"的结局。有的官员在酒桌上吹嘘"没人敢查我",话音未落便被纪委请去谈话;有的网红为博眼球耍特权,最终在舆论谴责中销声匿迹。这世间最公平的,莫过于因果循环:把权势当法宝,终会被权势所累;视规则如无物,终将被规则惩罚。
天道从来厚待谦逊者,也从不纵容狂妄人。就像大地永远滋养低头的稻穗,而让空瘪的谷粒在风中摇摆。一个人若能放下身段,便会发现路越走越宽——对规则的敬畏,会换来他人的尊重;对他人的谦和,会赢得世界的温柔。反之,若总把自己架在云端,终有一天会被惊雷劈落尘埃。
行走世间,每个人都该明白:你手中的证件,印着的是职责而非特权;你所处的位置,承载的是信任而非傲慢。唯有收起那份不必要的嚣张,常怀敬畏,谦逊前行,才能在人生的长途中,真正享受到"天地宽"的自在与安宁。
作者简介
张学礼,山东东营广饶县广饶街道人。义务兵五年,中共党员。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诗词学会会员、海河文学社顾问、东方诗人协会会员、神鼎风诗词研究会会员、神鼎风诗词编辑部编委、齐鲁诗风签约诗人,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青年文学家作家协会理事、竹韵汉诗协会会员、东方诗人协会会员、东方兰亭诗社理事、东方兰亭诗社顾问,2021年诗歌被大型《民间优秀诗选》收录,荣获中国诗歌圈官网创作奖。个人著有《执韵》格律诗4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