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伯秦
昨天朋友们对幸福一词的内涵与外延展开了讨论,各抒己见,我认为都对,从不同角度切入畅谈了对幸福的不同理解。现发表于下:
程先生:我觉得:幸福要从精神层面去理解。它是一种感觉,舒心、满足、安宁是最最重要的。
沈先生:幸福就是喜欢或得到的欲望已拥有;穷困是被生活所迫不能温饱或背负沉重的债务的悲催。没有物质基础条件的满足,何来幸福之感?!当然,这些都必须建立在身体健康生活美满的基础上。
孙女士:身体健康,平安无恙,家庭和睦,伴侣贤良,子女上进,知书达礼,财富中等,知足常乐,幸福美满!谁都追求幸福,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些事身不由己,去努力,去面对,去感受,甜酸苦辣都尝尝,能苦尽甘来,就算幸福了。
陆先生:幸福是一种感觉。包括物质充裕和精神充实。不同阶层的人追求不同。太史公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周围大部分人在物质充裕之后,对人自身的精神,周围环境,内心感受等颇为在意。所以追求精神充实以求快乐的晚年。(仅有金钱并不幸福,甚至多有烦恼)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能感受到不同的幸福。在我们童年小学时期,主要是认知为主,没有社会的竞争,似乎是一段天堂般美好时光。年轻人争取幸福,需要具备三点:勇气,聪明,和充满朝气的体格。到青年时代,苦苦追求,被各种幸福的幻影诱导,无法满足,我们把人生的空虚,归咎于环境、状况,浸淫在意欲中,于是无法避免常感到痛苦(迟钝的人和哲人除外)。40岁以后,有智慧的人逐渐在言谈中显示优势。人生到老年,欲望少了,痛苦也少了,如果身体基本健康,生活能自理,就是人生最好阶段。“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诗)。此时心态平和,自身拥有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足以抵去无聊。有几个朋友偶尔相聚,家庭和睦,有一点业余爱好(比如下棋、垂钓、唱歌、听戏、看书等),恬然自安。就算是幸福的人啦(个人见解)。

女士:我觉得幸福是:寒夜归家时的一盏灯、生病时的一杯热水、家人围坐的欢声笑语,皆是微小却深刻的幸福。
张女士:幸福是一种能力,包含感恩能力、痛苦转化力、微小幸福的感知力。幸福不是静态目标,而是动态的平衡能力,有这个能力的人,不论有没有钱,有没有地位,一定会幸福。
现在我谈谈自己对幸福一词的思考与认知:
幸福从哲学理论上来说,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它来源于精神对物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感受。从心理学理论上来说,它是人类心理上对生活中的某种快乐的满足。
窃以为幸福是相对的,是多元化的,幸福的感受是有层次的,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幸福感受。那么有没有具体共认的幸福感呢?当然有,我先概括下古人的幸福感: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儿孙满堂,家有良田,福寿绵延。

那再来说说我的幸福认知:
第一是身体健康,偶有小疾却无大病,精神充沛。精力旺盛,即使到了老年尚能手脚敏捷,生活自理。
第二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儿女孝顺,他们且学业与事业有成,经济独立。
第三拥有一定的物质资产,衣食住行消费自由不受财力之困。
此三全可谓幸福之人,幸福之家!然天下事无十全十美,总会有不尽人意之处,那就降低幸福指数,退而求之,内心平和知足而不失幸福之感!
以上愚见是对具体幸福感受,归纳为人生三大主要幸福,幸福指数与起点有高有低,各人各不相同,但这三个方面幸福应该是共识的!
【作者简介】祁柏(萧伯秦),男,1953年出生,南京人。1970年工作,1975—1983分别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学习哲学、汉语言文学。长期从事宣传、教育工作,曾任南京工人报社主编、南京东方文化艺术进修学校校长。南京职工文学协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校友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