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生命画最美的弧,给懂的人🍃
量子诗歌文化传媒“七嘴八舌”说诗评诗系列之琳琳的《红船》
策划:紫气婴儿(主席)张青杰(副主席)
主持人:公主小妹(秘书长)
《红船》🌹🌺
题记——沪淞战役
文/高琳(上海)
我接受你
用炙热笼罩
只是,别一直用光芒
检验人间的温度
我跟先烈,走在同一个道上
耳畔还响着1937年的枪声
还有陈化成血透的——
百余弹的战袍
驻守要塞的军魂
远处,一声汽笛划破晨雾
二十一世纪的红船启航
我们终是自己的码头
简历:高琳,笔名琳琳,上海人,1999年在全国育聪明宝宝征文大赛中获上海赛区一等奖。2022年璀璨山河杯全国诗词大赛获三等奖。2023年2月出版个人诗集《彼岸》。2024年3月获金庸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增爱·北星杯》二等奖。2024年获得上海市民诗歌节三等奖,2024年12月北星杯格律体新诗大赛一等奖。
本期参与人员:
紫气婴儿(王雷):
简历: 文化强国量子诗歌文化传媒创始人,社长:王雷(紫气婴儿)
王雷,笔名紫气婴儿、婴儿,北京人。北大理学学士、法学硕士、推荐留校生,上海蚁猫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中科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2012年度客座研究员。《世界文学》平台,“优秀签约作家”,《白鹭文刊》执行主编。“盛世华夏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李白杯”全国诗书画精英大赛一等奖,“毛主席诗词杯”全国诗书画家大奖赛冠军,第二届“神州杯”年度大赛特等奖,“古韵新声·诗意中国”全国诗·书·文·诵大赛诗词银奖、书法星锐奖……
张青杰(副主席)琳琳老师的《红船》,以时空折叠的手法,将1937年淞沪会战陈化的血袍,与我走在同一道上的我的内心的感受交织在一起,这是该诗的亮点。我理解诗中: 别一直用光芒/检验人间的温度,是指不要用表面美丽的大词掩盖了鲜活的生命。这和第二段的陈化的战袍意思是一致的,但感觉有点转换过快。第三段 二十一世纪的红船起航,转换有点仓促。建议,应该将淞沪会战的陈化的战袍 进一步挖掘、升华。整首诗感觉意象单薄、有待深度挖掘。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简历:张青杰,男,汉族,1968年出生于河南,北京大学毕业,现在北京电力系统工作,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之家常务副主席,喜爱诗歌、散文写作,在公众号、网络媒体上发表多首诗歌。我一直认为,诗歌是我与世界的沟通方式。
公主小妹读诗:这首《红船》以沪淞战役为底色,将历史纵深与时代思考熔铸于诗行。开篇“光芒检验温度”的隐喻,既写战火炙烤,又含对历史重量的思辨。
“1937年的枪声”与“陈化成战袍”的细节,让先烈精神有了具象依托。结尾“自己的码头”的喻指,将红船承载的历史使命,转化为当代人对自我定位的觉醒,在时空对话中完成精神接力,短章见厚重。
优点之处:以红船勾连历史与当下,“陈化成战袍”等细节具象化先烈精神,“自己的码头”喻指深刻,时空对话显厚重。
不足之处:“光芒检验温度”稍显晦涩,与沪淞战役关联不够紧密;“二十一世纪的红船”过渡略快,情感递进可更细腻。
作者简介:公主小妹,山东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香港诗歌会员,唐宋风韵诗社主编,神州诗社编辑。华人诗者联盟总裁,桃源诗社文化传媒总裁,青年文学家塞北文学社签约诗人。 当代诗星签约诗人。
曹源读诗: 高琳老师的这首《红船》全诗以"红船"为诗眼,在二十一世纪晨雾中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摆渡。那些穿透时光的枪声与弹痕,最终都沉淀为启航时的压舱石。
这首诗立意深刻、意象丰富,将历史与现代表达得较为巧妙,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诗歌试图融合历史抗争、先烈精神传承以及当代时代启航等多个主题,但未能将这些主题进行有效的聚焦和整合。每个主题都有所涉及,但都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探讨某一主题,导致诗歌主题不够鲜明突出,读者难以清晰地把握诗歌的核心主旨。
还有虽然诗中提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红船启航”,但对于当下时代的特点、挑战和机遇等缺乏具体的体现和呼应,使得诗歌与当下时代的联系不够紧密,未能充分展现当代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精神,降低了诗歌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简历:曹远国,笔名曹源,湖南桂阳塘市人,桂阳诗文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有作品发表《嘉应文学》,《打工族》。桂阳诗文公众号及中国诗歌网。现在深圳打工。诗观:诗是诗人内心痛出来的语言。
周静伟读诗: 认真阅读各位诗友对高琳小诗《红船》的点评,真可谓入情入理、精彩纷呈,已达专业水准,除了学习,还有敬重。本人添一笔的是对诗人正视历史、不偏不倚、实事求是的勇气点一个大大的赞!抗日战争是全民族同仇敌忾的浴血奋战,人不分政党、地不分南北,只有一个身份——中国人。这就与我从小到大被贯输的抗日战争就是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武工队打赢的,而国军就知反共、反人民、打内战,胜利以后下山摘桃子等违背史实的说教背道而驰。诗人以淞沪会战那场血腥惨烈的鏖战为背景,且碎片化地插入现实,无疑是一种正视历史、实事求是的勇气。希望以后在历史的是非上也坚守党的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
【作者简介】周静伟,黑龙江省宝清县人。爱好诗歌,秉承“我手握我笔,我笔写我心”的理念写诗,时有小作发诸报刊及网络。
赏析诗歌《红船》
文/梦想像太阳(四川)
读高琳的《红船》,像拾起檐角漏下的月光,清简里藏着沉实的暖。没有艳词丽句铺陈,只把历史的旧痕、当下的碎思,都浸在素净的字句里,轻得像呼吸,却落得掷地有声。
开篇几句,竟像檐下闲话。“我接受你用炙热笼罩”,是坦然接着过往的光,像接过邻家递来的热茶,知其暖,不惶然。忽又转口“只是,别一直用光芒检验人间的温度”,语气软和,却藏着份通透——不是推拒那光,是懂人间本有烟火气,不必拿云端的尺,量脚下的尘。这话说得松快,倒给历史与现实间留了透气的缝,不让崇高压得人蜷着。
中段忽然就踏进了旧时光的褶皱。“我跟先烈,走在同一个道上”,一句话便拆了时空的墙,脚下的路似真与当年的脚印叠了。“1937年的枪声”是冷的,脆生生撞在耳上,猛地拽人跌进沪淞的硝烟里;再到鸦片战争中坚守吴淞的陈化成“血透的——百余弹的战袍”,那“百余弹”不是模糊的“许多”,是个硬邦邦的数,像指尖抚过战袍上凹凸的弹孔,能触到血的余温,军魂的沉。没喊“英烈不朽”,可这一个个实在的影,早把敬意种进了心里——原来历史从不是书里的铅字,是能摸、能听的真。
末了那声汽笛,是从历史的雾里钻出来的。“划破晨雾”四个字清清爽爽,像猛地拉开窗,晨光涌进来——是二十一世纪了,红船还在走,只是这回,载着的是眼下的我们。而“我们终是自己的码头”,是整首诗最软也最硬的一句。软在不用“我们要继承”的铿锵,只说“终是”,像水流到了渠里,自然笃定;硬在说透了传承的真意——不是站在历史的影子里仰着,是把那点精神接过来,让自己成停靠的岸,成新的起头。
这诗的语言,从不用力。没激昂的调,没炫技的词,像老农用方言说收成,直白里有嚼头。辩证的理,用温言讲;历史的沉,靠实景撑;心里的悟,借素喻落。就像剥了壳的米,去了虚浮,剩下的全是实在的养分。
合了诗再想,这《红船》哪是单写历史?是说人该怎么与过往相处——带着敬意接着,带着清醒走着,让那些炙热的光,终落在自己脚下,活成当下的暖。
作者简介:鲁峙均,四川阆中人,笔名梦想像太阳。*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荷兰花海文学总社会员*神州诗歌报会员。墨染千秋之墨海在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条、神州诗歌报听潮、当代诗星、中蝶恋花文学等平台和刊物发表上百首(篇)诗词、散文小小说。最高级的诗性可以是太阳,既燃烧自诗观:己照亮万物,又不让任何人被灼伤。
心雨读诗:《红船》以沪淞战役为锚点,将1937年枪声、陈化成战袍的血色记忆,与二十一世纪红船的启航并置。“光芒检验温度”的隐喻含对历史重量的省思,“自己的码头”收束有力,在时空叠印中完成精神传承,只是部分意象衔接稍显跳脱。
简历:作者简介:心雨,女,济南人,一个喜欢文字的个体户,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倚楼观蝶舞: 琳琳这首诗读起来很有分量,像在跟人轻声讲一段连着过去和现在的心事。
开头那几句,“用炙热笼罩”“别一直用光芒检验人间的温度”,感觉是在说历史的厚重和先烈的精神像一团火,我们该承接这份热,但不用总拿“宏大的光芒”去丈量普通人心里的感受——毕竟对历史的记得,从来都藏在具体的情绪里。
中间提到1937年的枪声、陈化成“血透的百余弹战袍”,一下子就把人拉回那段硝烟里。陈化成守要塞的故事,和沪淞战役的背景扣得很紧,“军魂”两个字说得实在,不是空泛的词,就是那些在战场上站到最后的人,把骨头里的硬气留在了那条路上。
最打动人的是结尾。“二十一世纪的红船启航”,红船是个很有分量的意象,在这里像是把过去的精神接了过来,变成新时代的船。而“我们终是自己的码头”,这句说得特别踏实——先烈铺了路,我们不光是跟着走,更是在自己的时代里,守着脚下的土地,成了能让这艘船稳稳停靠的地方。
整首诗没什么华丽词藻,就像把历史的碎片和当下的心情串在一起,让人觉得历史不是远在天边的故事,而是就在我们走的路上,在我们心里。
作者简介:黄聪明,笔名蝶舞(花间蝶舞),福建省南安市人,现供职于南安市教育局;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律绝、词牌、新诗均有所涉猎,原创诗词破千首,曾多次荣获全国诗歌大赛金奖;目前200余首诗词发布于中国作家网与中国诗歌网,另有部分诗词散见于《诗刊》《先锋诗刊》《中国网络诗歌》《青年诗人》《诗词方舟》《诗人》《神州诗歌报》等刊物。
流点玄念读诗: 琳琳老师的作品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有历史有现在还有未来,让人百读不厌,意象丰富又哲理深刻,一气呵成,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刘璇,笔名铜豌豆,字号流点玄念,文学爱好者,喜欢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善于思考,热爱写作,传递正能量,抒发情感,活脱脱一颗炒不熟蒸不烂压不扁的铜豌豆!商洛市诗歌楹联学会会员,微旬刊《大文坊》2023年度文学奖获得者,有百余作品散见报刊,在媒体平台刊发。
杰子暮暮试评: 高琳老师《红船》这首诗,以炽热意象串联起历史与当下,将先烈精神化为当代担当——接过守护的接力棒,在传承中驶向希望。
诗人说跟先烈走在同一个道上,这“道”既是民族复兴的征途,更是精神传承的脉络。军魂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信仰。是的,军魂若被淡忘,人间的温度便会失去参照。这是在提醒我们:我们当下的每一份安稳,都该以敬畏回望。好诗!学习了。
作者简介:杰子暮暮,本名熊杰,文学网站编辑,诗人,作词人,酷爱现代诗歌。从事现代诗歌创作多年,以文字的深情,镌刻最美的生活。作品散见文学报刊、网站和公众传媒平台。
李天友读诗: 琳琳老师的《红船》,以独特视角将历史与现实交织,营造出深沉而又激昂的氛围。开篇“我接受你,用炙热笼罩”,以一种包容且热烈的姿态引入,让人感受到对某种伟大力量的接纳。提及“别一直用光芒,检验人间的温度”,引发了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诗中巧妙地将先烈战斗场景重现,“耳畔还响着1937年的枪声”“陈化成血透的百余弹的战袍”,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到军魂的震撼。而“二十一世纪的红船启航”则寓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终是自己的码头”,展现出自信与担当。整首诗既有对历史的缅怀,又有对未来的展望,情感真挚,意象丰富。
赞《红船》
沪淞枪声忆旧伤,红船启梦韵流芳。
血衣染就军魂烈,汽笛催开世纪光。
历史长歌心内绕,未来新曲韵中藏。
诗章写尽家国志,浩气千秋映浩茫。
作者简介:李天友,1978年参军,1991年转业到地方房产系统工作至退休。喜爱新闻报道、诗歌散文等,在部队和地方曾是《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后勤杂志》《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报》《湖北日报》《战士报》等报社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共有5000多篇、首、幅被各大媒体刊用;并有一百多篇新闻、通讯、图片、诗歌散文获奖。多家协会会员和十多家报刊及公众号平台特邀撰稿人。
《红船》是一首流淌着历史血性与时代体温的诗,它以吴淞口的浪涛为墨,在战火与晨光交织的宣纸上勾勒出民族精神的绵延图谱。
高琳老师以独特的诗性笔触,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织就一幅动人的精神画卷。
她的语言如江南烟雨般温润,却暗含金石之音——"血透的百余弹战袍"寥寥数字便让悲壮跃然纸上。诗人善用通感,将枪声、汽笛、晨雾熔铸成时空的蒙太奇,使沉重的历史记忆在"二十一世纪的红船"意象中获得轻盈升华。最妙的是那份举重若轻的抒情智慧,用"自己的码头"这样隽永的比喻,将家国情怀化作可触碰的温柔,在刚烈与柔美间达到完美的诗性平衡。
整首诗像一枚被江水打磨多年的鹅卵石,坚硬内核包裹着流水般的柔情,在血色记忆与蔚蓝未来之间,架起一道光的桥梁。
诗人简介:百炼成钢,黑龙江哈尔滨,中学英语高级教师。作品散见《青海湖诗报》《华协海西文学》《神州诗歌报》《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唯美十四家》《岳杨书院》《黄果树文学》《天涯文学》《渝鲁文学》《鲲鹏文苑》等微刊和纸刊。
笑笑试评: 高琳老师的这首诗,无疑展现了深厚的诗歌底蕴。
开篇“我接受你”,究竟接受了什么?是那过往烽火连天的岁月。然而,诗人以极其克制与含蓄的手法,避免了对人间苦难的直接评判。对于现实中残酷的战争景象,仅用寥寥几笔轻轻掠过,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让他们自行感悟其中深意。
进入第二节,作者仿佛将自身置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之中,化身成一只敏锐的眼睛,引领着读者一同见证战场上那扣人心弦的一幕幕。
到了第三节,将视角拉回到现实世界,接过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与担当。象征着希望与新生的红船已然起航,在这幅壮丽画卷中找到属于它的完美归宿——码头。
整首诗精心构建了一片充满诗意的天空,并通过细腻入微的画面呈现出来。若要挑剔的话,或许唯一美中不足之处少了几分诗技,未能做到极致精炼。
作者简介:拈花一笑,河南许昌人。曾用笔名叶冰琦、秋水无尘、忆甜(honey)等。从小喜爱文学、散文、诗词、小说作品散见今日头条、海西网、微博、神州诗歌报等各大网络平台。《西部青葙》微信公众号特邀撰稿人。
诗观:随笔记录人生感悟,烟火人间寻诗和远方。
文化强国实验室量子诗歌(筹)
主席:紫气婴儿(王雷)
副主席:张青杰
副主席:余波
副主席:王红民
秘书长: 公主小妹
秘书长:陈晓
主席团成员:紫气婴儿 (王雷) 张青杰 余波 王红民 公主小妹 黄慧慧 流点玄念 文雅 陈晓 香花果 张立国 倚楼观蝶舞 金海龙 地球边缘 刘明言 王彦霞 Michael 鹏.友.朋 不二先生 苏山有鹿 天王 百炼成钢 白鹭主编 风荷 郭靖哥哥 虎虎生风 寂静流年 杨坤